掌中解脱
第十四天 思维轮回苦
(帕绷喀仁波切引用法王宗喀巴大师所造的两个偈颂,即「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等1,先简略地开示了前行改正动机之法,接着回顾了前面讲过的科判,并重述了「获得后世安乐正方便业果法类」的内容。)
丁二、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
此科分为两部份:(戊一)发起求解脱心;(戊二)抉择趣解脱道自性。
戊一、发起求解脱心
分两方面:(己一)思惟轮回总苦;(己二)思惟轮回别苦。
如果按照先前所说的共下士道次第来修习,受持断十不善的戒律,便能暂时解脱恶趣之苦而受生于某一善趣之中。然而,不应以此为足!譬如,对于一个月之后将被处决的罪犯来说,鞭答、火漆等日常的刑罚纵然减轻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同样的,如果不能彻底从轮回中解脱,善妙能引业一旦竭尽,必将再入恶趣,正如《入行论》中所说:
「数数来善趣,数数享诸乐,
死后堕恶趣,常受难忍苦。」2
因此,如果想截断今后的痛苦之流,就应当设法彻底从轮回中解脱。这也是为什么要在中士道中发起求解脱心的原因。
发起求解脱心的方法有两种:一、由思惟四谛自性之门而发起;二、由思惟十二缘起之门而发起。
所谓「解脱」3,即是从系缚中脱离之意。譬如从绳索捆绑等束缚中挣脱时,便可说「解脱了绳索的束缚」。我们被业烦恼的绳索捆绑在有漏取蕴上的情况与此类似。4具体说来,因受业与烦恼的控制,以「界」而言,在三界中结蕴;以「道」而言,在六道或五道中结蕴;以「生处」而言,在胎生等四生5中结蕴——这就是「束缚」的本质。从这种束缚中脱离,便是此处所说的「解脱」。
就一般而言,「轮回」一词是指在上至有顶6、下至无间地狱7之中受生流转的意思。未学过经论的人,谈到轮回,以为是从这一家转生到另一家,或是在六道中流转,这是一种依文解义的说法而非轮回的本意。虽然某些学者主张在轮回中数数结生等为轮回之义,但应以嘉却‧格桑嘉措的定义为最正确:有漏取蕴的受生相续为轮回。所以,截断业烦恼所控制的后有结生之流,即是解脱轮回。
此外,就像一名囚犯想要脱离监狱,首先要生起想脱离的心,如果不曾想过监狱的过患,就不会生起这种心念;同样的,如果没有希求解脱轮回之心,也不可能勤修解脱之法;而要生起求解脱心,就一定要如《四百论》中所说,对轮回生起厌恶之感:
「诸智畏善趣,等同诸地狱。」
也就是说,应当思惟轮回的痛苦。具体的思惟方法可分两种,一是由四谛之门思惟,一是由十二缘起之门思惟。这里先讲第一种方法:
薄伽梵在波罗奈斯地区初转*轮时8,对贤者五弟子说:「诸比丘!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此是灭圣谛!此是道圣谛!」
佛陀讲了四谛三遍9,共计十二相,称为「四谛*轮」。所谓「谛」,是指诸圣者如实所见、真实不虚,故名为「谛」(真实)。
按照因果的顺序,理应先说集谛,然而佛陀却将四谛的次第颠倒过来,先说苦谛,这里面有重要关键:为了使度化的对象对痛苦生起厌离,所以佛陀先开示苦谛,如果对苦不起厌离,自然也就不会起断除苦因之心;祈求离苦之心一旦生起,化机便会勤修离苦之道。所以,佛陀此说,是为了化机修持的需要,想求解脱的人应将四谛作为取舍的主要对象。
至尊弥勒在《相续本母论》中,谈到知苦之后当断苦因等,以譬喻说明道:
「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
苦因彼灭如走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大意是说:就像生病的时候,先要认识病因,然后才能服药以断病因。第五世DL喇嘛则以水为喻:「如同露营忽遭水淹,起寻水源欲作堵截。」10因此,想要修习解脱苦病的方法,先要生起希求远离苦因的心,此心生起需先探究苦因,而探究苦因又需要先了解所受的痛苦,宗喀巴大师说:
「若不思惟苦谛失,终不能发解脱欲,
若不思惟集流转,则不能断轮回根,
应厌三有希出离,了达轮回系缚因。」11
四谛依次各有四种别法:无常、苦、空、无我12;因、集、缘、生;13灭、静、妙、离14;道、如、成、出15。
有漏取蕴有苦、乐、舍三种受,除有漏苦苦外,我们对其他两种受并不知其为苦。例如过去有位咒师曾对妻妾们说:「如果不是因为怕你们伤心,我随时都可以去持明剎土。16」后来咒师生病,濒临死亡的时候,众妻妾说:「咒师啊!您现在马上就可以去持明剎土了,我们可难过了!」咒师却答道:「唉,我是无法留在这里了,否则我宁可与你们长厮守,也不愿去持明净上!」或者像阿杂惹麻努的故事。17我们视轮回为快乐而贪着,根本不知轮回的本性是苦。
知道痛苦的原因为「集谛」之后,便应断除集谛。「集谛」有两种:「业集」与「烦恼集」。远离痛苦的果即「灭谛」18,能获得「灭谛」的方法即「道谛」;需修持「道谛」才能得到「灭谛」。
关于知苦,《道次第广论》中开示有八苦、六苦、三苦等,这里将八苦摄入「人苦」、将三苦归入「周遍行苦」来讲。此处讲轮回总体的六苦:
己一、思惟轮回总苦
思惟轮回总苦分六节:
庚一、无定过患
我们虽然偶尔能受生于善趣,但在轮回中受生之后所领受的无非是苦,因为轮回的快乐完全不可信赖。以人的前半生与后半生为例,怨仇与亲友、父母与子女等角色经常可以在同一生中互换位置。以前有户人家,户长的父亲经常以屋后池中之鱼为食,死后受生成水池中的鱼。母亲因为恋家而变成家犬。与他的妻子通奸的仇人在被杀之后,因为贪恋其妻而投生为他的小孩。后来,他捕杀父亲所转生的鱼。吃鱼肉时,母亲所转生的狗跑来啃食鱼骨,遭他鞭打。他又常常将仇人投胎的儿子抱在怀中。舍利弗见到这一情形,口说一偈:
「食父鞭母,仇人抱怀,
妻吞夫骨,轮回可笑!」19
《亲友书》也说:
「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
及相反事而死殁,故轮回中全无定。」
我们通常假设怨敌、亲友的关系是永恒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在同一世的前后半生中,亲友往往也可能变成怨家,仇人也可能成为亲人。贫富的情况也是如此,昨日的富人可能因为遭到抢劫而变成今日的穷人,类似的事件我们时有所闻,一切事情无一下是在剎那变化之中。
(在详细叙述了长者吉祥生的本生故事之后20,帕绷喀大师说:
「看过了长蛇盘绕的女尸、众多虫子啃食的大树,又看到一人被众多面貌狰狞的阎罗鬼卒捶打、摩羯鱼残遗骨骸堆积如山遮蔽日光,目犍连为吉祥生解释说:「那条蛇是某个贪恋自己体貌的妇人的转世,大木头是滥用僧伽木料、无所顾忌者的转世,被鬼卒捶打的人是某个猎人的转世,摩羯鱼骨骸则是你本人前世所遗留下来的。」
吉祥生的过去世曾是国王,臣僚请示如何判决一名罪犯,当时他正忙着下棋,随口说了一句:「按王法办」,此人就遭处斩。等棋下完之后,国王询问此事如何处置,臣僚们报告说已遵旨处决。国王虽然极为懊悔,却仍然因为杀害此一罪犯之罪而长久受生为摩羯鱼。有一天,有艘船险些被它吞入口中,船上的商人惊恐地念诵「皈依佛」,摩羯鱼闻声闭口,不再吞食,以致饿死,海中诸龙将它的尸体送到海边。像这样前世为国王,后来变成摩羯鱼,又变成人等,轮回无定的情况便是如此。
庚二、无饱足过患
色对蝴蝶有致命的吸引力,麋鹿、蜜蜂、大象分别对声、香、触有特别的贪爱,因而常招来杀身之祸。21轮回的快乐就像喝盐水一样,饮用再多也不会满足。例如,一个有一两银子的人,会想:「假使能得到十两银子,我就满足了。」可是等到他有了十两银子,又希望能得到一百两;等到有了一百两,又想得到一千两。得千思万,无有止境,永远也无法满足。《广大游戏经》中也说:
「国王当知若有人,悉得天界之欲乐,
以及人间诸妙欲,此仍不足复追求。」
以人天的快乐为例,我乳大王虽能统治四洲及天界,仍然不知满足,最后福报享尽,复堕南瞻部洲,留下遗嘱告诫世人,没有任何过患更重于欲望深而不知足22。
同样的,一个征服者征服了一个地方,便想再征服第二个地方,占领再多的上地仍然不觉满足,拥有再多,仍然想要扩充基业,不辞劳苦,夙夜匪懈。
不能知足,即便累积再多财富,也与乞丐无异。以前印度有个穷人名叫「苏惹达」,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一块无价之宝,他想把这块宝物送给最贫穷的人,几经思量,最后献给了明胜王,他说:「国王啊!因为您从不知足,所以您是最贫穷的人!」我们纵然欠缺财物,如果能知足,便是富翁。《亲友书》中说:
「若能少欲知满足,虽乏诸财仍富有。」
众生怙主藏巴嘉惹也说:
「知足者之家,富翁卧门旁,欲深者难知。」
相反的,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有满意的一天,所以说,不知足是最大的过失。
庚三、数数舍身过患
不管受取什么样的身体,都不能信靠。《亲友书》中说:
「虽得天界大欲乐,以及离贪梵天乐,
后当仍堕无间狱,成火薪木苦恒连。
或生天上居日月,自身光照遍世间,
此后至于黑板中,白手伸展亦不见。」
虽然我们过去受取过无数梵天、帝释等身,但都没有丝毫利益,后来又受生在无间地狱或变成奴隶等;虽然我们曾偶尔生为日、月天子,以身体的光明照耀四大部洲,死后却生在洲与洲之间不见天日的地方,伸手不见五指。
天人的受用我们以前样样都享受过,然而任何受用都无法保信。我们曾经在天界多番享用钻石铺成的宝座、珍宝砌成的宫殿,现在却依然只有坐皮垫的分;因此,即使受生为帝释,到头来同样一无所有,受生为…
《掌中解脱 第十四天 思维轮回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