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十二天 皈依——入聖教之門▪P5

  ..續本文上一頁地上的僧衣殘布、補釘或穿在身上的僧衣也應保持極大的恭敬。格西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師在路上發現一塊黃布補釘時,不是貿然踩過,而是撿拾起來抖動幹淨後,再放在潔淨的地方以示恭敬。這樣的行持我們應當效法。

  

  《地藏十輪經》中說:

  

  「瞻波華雖枯,尤勝諸余華;

  犯戒罪比丘,仍勝諸外道。」

  

  假如我們對犯戒比丘不敬,會導致什麼樣的過失呢?其過失當如《勸發增上意樂經》中所說:

  

  「希樂功德住林薮,不應觀察他過失,

  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

  此驕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比丘,

  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之次第。」

  

  辛二、共同學處

  

  共同學處有六條:(壬一)由念叁寶功德之門再再皈依;(壬二)由念恩之門嚼瞰之先應作供養;(壬叁)安置他有情于皈依;(壬四)由念利益之門晝叁次夜叁次皈依;(壬五)隨作何事皆倚仗叁寶;(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難亦不舍叁寶。

  

  壬一、由念叁寶功德之門再再皈依

  

  我們應該經常回憶先前講述的內、外道大師和教法的差別,以及叁寶各別的功

  

  德,而不斷地皈依叁寶。

  

  壬二、由念恩之門嚼瞰之先應作供養

  

  佛、法、僧叁寶應時刻銘記在心,每當享用飲食的時候,先將薦新部分供養叁寶,如此供養,功德極大(帕繃喀大師進一步開示說,因爲叁寶乃是無上福田,所以供養時不能摻雜有輕蔑、放逸、懈怠等心,下至供養一杯淨水,也應恭敬如新任司膳官獻茶予勝者一切種智。51)

  

  壬叁、安置他有情于皈依

  

  相信並販依「富藍那」52等外道祖師或苯教祖師「辛饒」及其教法、入教惡友等,因而造集惡業的人士,應當勸喻說服;其它尚未對叁寶有信仰恭敬而可以引導的人土,應當在談話間講述叁寶的功德。透過這些方式使人皈依叁寶。

  

  壬四、由念利益之門晝叁次夜叁次皈依

  

  認可叁寶爲真正皈依處,至誠生起信心,晝夜六時皈依叁寶。

  

  壬五、隨作何事皆倚仗叁寶

  

  事情無論大小,都應倚仗叁寶,勤供叁寶後進行。不能懷有惡意谄诳等,也不可皈依土地神、王魔、厲鬼、占蔔師和苯教徒等。

  

  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難亦不舍叁寶

  

  一旦舍棄皈依,就會脫離內道。既然不足內道,就再也下是沙彌、比丘、菩薩種性和密宗師。皈依雖然不是舍棄一切律儀的唯—因素,但如果舍棄了皈依,就舍棄了所有律儀。所以,大到生命危難,小到玩笑賭誓,都不能舍棄叁寶。《道次第廣論》中說:

  

  「若與爲命亦不棄舍有違犯者,實舍皈依;如是雖末舍棄叁寶,然亦愛執叁寶異品大師等叁,亦違不言有余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舍。」

  

  (帕繃喀大師接著講述了一個甯舍生命也不舍叁寶的例子:過去有外道脅迫一位佛教居士,如果不舍棄叁寶就得死亡,居士不願舍棄皈依,遂遭外道殺害,死後投生天界。隨後大師又將上述內容覆講一遍。)

  

  注釋:

  

  

  

  (1)、引自《叁主要道》。

  

  (2)、夏魯位于後藏雅卓雍措附近的一座山邊,相傳爲鬼神聚居之地。

  

  (3)、全稱爲《佛薄伽梵贊‧應贊而不能盡贊之贊》。

  

  (4)、滅、道二谛爲〔清淨谛〕;苦、集二谛爲〔雜染谛〕。

  

  (5)、分見道無間道與修道無間道兩種。諸凡小乘見道等至智爲遍計實執之真對治者,即小乘見道無間道相。諸凡小乘修道等至智爲俱生實執之真對治者,即小乘修道無間道相:諸凡大乘見道等至智爲遍計實執之真對治者,即大乘見道無間相。諸凡大乘修道等至智爲本分所斷二障隨一之真對治者,即大乘修道無間道相。

  

  (6)、佛所說能诠諸法,歸納爲十二部分:契經、重頌、諷誦、因緣、本事、本生、稀有、譬喻、論義、自說、方廣、授記。前叁者爲經文上之體裁,余九種從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

  

  (7)、八種功德爲:1、知如所有;2、知盡所有;3、個別自知;4、解脫貪障;5、解脫滯障;6、解脫劣障;7、叁智所表之總智;8、叁解脫所表之總解脫。參見無著造《大乘寶性論釋》。

  

  (8)、西藏東南部。

  

  (9)、詳見于《毗奈耶事教》。

  

  (10)、詳見于《毗奈耶分別》。

  

  (11)、詳見于《毗奈耶事教》。

  

  (12)、詳見于《聖吉祥隱經》。

  

  (13)、詳見于《賢愚因緣經》。

  

  (14)、有關前者的故事詳見于《毗奈耶雜事》,後者詳見于《毗奈耶事教》。

  

  (15)、詳見于《毗奈耶雜事》。

  

  (16)、詳見于《毗奈耶分別》與本書第1冊〔第叁天〕章。

  

  (17)、詳見于《賢愚因緣經》。

  

  (18)、詳見于《毗奈耶雜事》。

  

  (19)、詳見于《毗奈耶事教》。

  

  (20)、詳見于《撰集百緣經》。

  

  (21)、詳見于《賢愚因緣經》。

  

  (22)、詳見于《毗奈耶分別》。

  

  (23)、全頌爲「俱胝圓滿樂善所生身,能滿無邊衆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余所知意,釋迦主尊之前我敬禮。」

  

  (24)、《開示如來秘密不可思議經》。

  

  (25)、又名《開示菩薩行境甚深方便經》。

  

  (26)、引自《叁時頌》。

  

  (27)、《般若波羅密多經》的別名,廣本爲十萬頌,中本爲二萬五千頌,略本爲八千頌。

  

  (28)、二十一種無漏智品類爲:1、叁十七菩提分;2、四梵住;3、八解脫;4、九次第等至;5、十遍處;6、八勝處;7、無煩惱叁摩地;8、知願處智;9、六神通;10、四無礙解;11、四清淨;12、十自在;13、十力;14、四無畏;15、叁無護; 16、叁念住;17、念無失性;18、永斷習氣;19、大悲;20、十八不共法;21、一切種智。

  

  (29)、指《請問死殁雲何經》。

  

  (30)、引自《聖大悲觀自在前贊歎啓請文‧降利樂雨》。

  

  (31)、此外,佛的身、語事業如梵天化身;佛的意事業如日;佛的意秘密如摩尼寶;佛的語秘密如谷響;佛的身秘密如虛空;佛的大悲如大地。

  

  (32)、化機所造之十善等功德亦表佛之事業,因其功德是以佛之智慧法身爲增上緣而生故。

  

  (33)、《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說:「1、若自圓滿;2、若他圓滿;3、若善法欲;4、若戒律儀;5、若根律儀;6、若于飲食知量;7、若初夜後夜常勤修不眠瑜伽;8、若正知而住;9、若善友性;10、若聞正法、若思正法;11、若無障礙;12、若修惠舍;13、若沙門莊嚴,如是等法,是名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

  

  (34)、七代付法師的第四位,與阿育王同時代。

  

  (35)、參閱《賢愚因緣經》。

  

  (36)、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方便、願、力、智。

  

  (37)、有關十二種功德的具體解釋,可參閱《十地經》(《華嚴經十地品》)、《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等經論。

  

  (38)、土觀‧達麻班雜(1737~1802)。

  

  (39)、法名仁欽貝(寶吉祥,1143~12l7),止貢噶舉派的創立者。

  

  (40)、收入《噶當寶籍》下卷。

  

  (41)、指博朵瓦‧仁欽賽。

  

  (42)、由于居士至誠皈依叁寶,外道放出的風繩在他面前呈鞠躬狀而退回。數次受挫後,外道爲皈依的力量所懾服,便與諸門徒改信佛教。

  

  (43)、詳見于《地藏十輪經》。

  

  (44)、當長者口誦《皈依偈》時,空中有一道光出現爲其引路,在他拜了外道的神像後,光便消失了。

  

  (45)、引自《噶當嘉言集》。

  

  (46)、疑爲仲敦巴的另一個尊稱。仲敦巴于1057年創建了噶當派祖寺熱振寺,該寺位于拉薩以北六十裏外的機曲河邊,毀于文革期間。

  

  (47)、古代印度東部所鑄響銅佛像。

  

  (48)、法名爲洛桑成烈南傑(善慧事業尊勝,十九世紀),色拉寺著名高僧,著有《文殊怙主法王大宗喀巴傳‧佛教美飾稀有摩尼鬘》與《俱舍論疏》等。

  

  (49)、DL喇嘛隨身近侍中的高級僧職。

  

  (50)、1890年,西藏政府爲審查官方文件以修改法規而成立的機構。

  

  (51)、義譯爲勝者一切智,DL喇嘛的尊稱。

  

  (52)、外道六師之一。

  

  

  

《掌中解脫 第十二天 皈依——入聖教之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