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在是說不准的。投生餓鬼道的業因是:悭吝財物、貪婪心極大、不斷撫摸自己的財物並生起極大的貪著、阻礙別人布施 、搶奪盜竊他人財物、阻止供養僧伽、領取雙份存錢等不予取、罵別人爲餓鬼等等。特別是罵僧伽爲餓鬼,將連續五百世受生爲餓鬼。
具喉結的餓鬼,有時候只能得到所施的—滴水,這是以前不吝施水的報應,但仍然無福受用其它飲食。阿閣黎桑傑耶協來到餓鬼境內時,那裏有個十分苦惱的女鬼,生有五百個小孩。她請阿閣黎帶口信說:「我丈人十二年前去人間覓食,在此期間我生了五百個小孩,我們連一點一滴的飲食也沒有,受了很大的辛勞和痛苦。阿阇黎,當您返回人間的時候,請告訴我丈夫趕快帶吃的東西回來。」阿阇黎說:「那裏餓鬼很多,不知哪一個是你丈夫?」女鬼答道:「我丈夫的相貌特征是:眼睛有一只是瞎的,一只手和一條腿是瘸的。」阿阇黎同到人間後,發現在餓鬼當中果然有這麼一位,于是告訴他事情的經過,並轉告他太太的口信。該餓鬼聞言說道:「我雖然外出那麼久,但十二年中所得到的食物只有這個。」他指的是緊緊握在手心裏的一小口幹痰,它被十分珍惜地保存著。他解釋說:「這是一個具戒比丘吐出後回向給我們的,那時有許多餓鬼來掙搶,但被我得到了。」如果我們不謹慎的話,恐怕日後也會有將幹痰當午飯的那一天!
傳說沙彌「水下生」在母親去世廿五年之後,有一天看到一個可怕的餓鬼,沙彌心裏害怕准備逃走。餓鬼說:「不要逃!」沙彌問:「你是誰?」答道:
「昔生汝獨子,慈母我即是,
飲食皆遠離,餓鬼群中生。
自我死殁後,已滿廿五載,
滴水亦未見,遑論見食物?」
于是沙彌跑去求佛陀爲其母回向發願,依靠佛力其母死後變成大力女鬼,財物極其富足,但因其悭吝習氣比過去重六倍,所以不肯作任何布施。雖然沙彌設法將一匹布取來供養佛陀,但她覺得惋惜又將布偷回,此事來來回回發生了許多次。
(帕繃喀大師又講了另一個故事:以前有個比丘對自己的一件上好法衣心生貪著,結果死後變成一個穿著法衣的餓鬼。大師告誡我們說,現在有人稱贊吝啬的人有〔節儉〕之德,但是悭吝是受生于餓鬼的主要原因,因此即使我們不投生于地獄,這種非常吝啬的心態和作法,也會保證明年此時或最久不過四、五十年後,我們將受生爲餓鬼!)
庚叁、思畜生苦
此節分二部分:思惟總苦和思惟別苦。26
辛一、思惟畜生總苦
第一,畜生總苦有五種:互相吞啖苦、愚癡苦、寒熱苦、饑渴苦和役使苦。
壬一、思互相吞瞰苦
叁惡趣中受苦最輕的是畜生,但如果我們受生爲畜生的話,仍會有互相吞食等痛苦。
畜生中體形較大的,是摩羯魚等動物。最小的摩羯魚稱爲「魚種」,能將它整個吞下的稱作「吞魚」,能將吞魚整個吞下的稱爲「吞吞魚」。這些魚可以有許多腧繕那那般大,其它無數海洋生物在它們身上作巢並啖食它們的肉,有時候它們忍不住了,便靠在岩石上磨擦,身上那些被弒的生物的血可以染紅數個腧繕那的海面。
雖然一般情況下是大動物吞食小動物,但也有小吃大的例子,盡管大動物無法忍受,但也只能匍匐在原地無法轉動。
在大海中,許多生物聚成一堆,下面的被上面的所食。那些出生在洲與洲之間黑暗地帶的動物,母子互不認識,凡是到口的就吃,互相噉食。人世間的動物也一樣,老鷹吃小雞,小雞吃蟲子。猛獸與其它野獸相互殺戮,獵犬追逐和撕咬獵物等等。
我們不要像看戲那樣來看那些受苦的有情,而應設想一下,如果自己也變成這個樣子的話該怎麼辦;必須用這樣的思惟來修。
壬二、思愚癡苦
畜生的愚癡,別的不用說了,就連要被送去屠宰場,還是送去喂養都不知道。
壬叁、思寒熱苦
(帕繃喀大師又講述了畜生所承受的不可想象的冷熱之苦,如夏天被熱死,冬天被凍死等。)
以前有個上師,手裏抓住一條長長的紅蟲,問道:「你是不是康巴比丘?」那蟲子作人言道:「是!」所以很難說我們將來是否也會變成這樣的蟲子。(帕繃喀大師又舉了另一個例子:過去有戶笨波人家死了父親,傑·密勒日巴開示說,此人已變成某個山谷中一堆糞便底上的蟲子,隨後再將它超度。)
雖然很多人可能會想:「我怎麼可能會變成那樣子呢?」然而只需一小時左右,我們便可能受生到那裏。所以,我們無法肯定自己下輩子是不是會變成蟲,在地底下苟延殘喘的蠕動;也說不定會被雞等動物啄食,上半身被吃掉了仍不能死,下半身還在蠕動。我們縱然成不了別的事,至少也要努力避免投生到這樣惡劣的環境中。
壬四、思饑渴苦
大多數畜生的形狀和顔色都很醜陋。除冷熱之外,它們還有饑餓和幹渴之苦,往往覓食一整天也一無所獲。
我們現在被別人罵一句「老狗」都無法忍受,等到自己真的變成一條狗時該怎麼辦呢?想一想狗的飲食和睡的地方。狗通常只有跑進房內,在人的跟前才能覓到食物,當它進屋的時候,大家都很討厭地叫到:「哎呀!來了一只狗。」並毫無理由地把它當成鬼似的。這除了是它本身的惡業果報外,還會是什麼呢?某些寺院一到吹螺集合的時候,一些狗就會嚎叫,這是該寺過去僧人受生爲狗的征相。某些畜生手足全無,形狀就像一只肉球。
以前達波地方有個上師,他有二位施主固定給他送東西,一戶供酥油,一戶供肉,後來這個上師在未償清信施的情況下死去,變成供酥油那家飼養的母牦牛,産奶極多。後又摔下懸崖掉進河裏,被供肉那家所獲,那家人把牦牛肉吃完後,赫然發現在牛的肋骨上有一行字「已償還某家的肉和某家的酥油。」所以,上師、執事、十難論師、格西等縱然生前在寺裏可以受到某種優待,但死後卻無法得到業果律的豁免。
如果現在不謹慎的話,屋裏的主人和門旁的狗、驢子等是很容易換位置的。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戶人家,在房子背後殺生祭祀外道的神,感得大富,這家主人死時還立下遺囑,要求繼續殺生祭祀以繁榮家業。後來此人六次投生爲牛,均被他的兒子殺掉上祭。另外一個故事說,一戶人家的主人死後,變成屋子後面池塘裏的一條魚。這種事情說不定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壬五、思役使苦
帕繃喀大師開示說,以驢子爲例,即便它背上長滿鞍瘡,但還是要被迫背東西。臨死前被主人隨地扔掉,還未斷氣,眼睛已經被鳥鴉啄掉等等,死狀淒慘。我們應該設想一下自己受生爲畜生苦不堪忍的情景,以發起真切的感受。
辛二、思惟畜生別苦
第二,思惟別苦分二部分:思水中畜生苦,思陸上畜生苦。
(一)思水中畜生苦
水中的畜生,大部分棲息在大海深處和洲與洲之間的黑暗地帶,像堆積的酒糟一樣上下擠壓,下面的生物往往被上面的生物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是等等。
(二)思陸上畜生苦
這是指人間所見的那些畜生,他們受苦的情形也是各種各樣、無量無邊。
我們會受生爲畜生的圓滿有力因很多,其中最壞的例子,是不敬法和法師,以及梵行者互相用畜生的名字來稱呼彼此等,如「劫毗羅馨底」的事例27。(帕繃喀大師又舉了另外一些例子:以前印度有個人,因爲要施主減少對安居儈伽的供養,結果在一個爛泥潭中,受生爲一條頭如比丘的蟲子。經中說,以前有個人稱—位比丘如猴,結果五百世中受生爲猴子等。)
重大不善業感生地獄,中等下善業感生餓鬼,微小下善業感生畜生。決定業之大小的因素,可以有意樂、福田、事物等幾個方面。28大不善業並不就是如弒人之類很顯著的壞事,我們現在對「殊勝福田」開開玩笑或是動動嘴皮子,這些業便足以便我們來世墮惡趣。
《俱舍論》中說,「忍不墮惡趣」,只有獲得加行道忍位的人,才有把握不墮惡趣。我們非但沒有這樣的把握,相反的,看看我們現在的行爲,恐怕到死爲止也無法忏除以前所造的往生惡趣的因。而一旦投生惡趣中,我們便難以找到解脫的方法和可依靠的人了,《入行論》中說:
「誰能善護我,離此大怖畏?
睜凸恐懼眼,四處覓救護。
見四方無依,次乃遍迷悶,
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爲?」
我們觀察一下叁惡趣中受苦最輕的畜生便可知道:它們連念一句「嘛呢」的能力都沒有,卻有強烈的叁毒煩惱,自然會造集許多新的惡業,從惡趣走向惡趣。
《入行論》中叉說:
「若具行善緣,然我未作善,
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爲?
既未行諸善,複造集衆惡,
縱曆百億劫,不聞善趣名。」
以現在的人身,我們至少要尋求後世不墮惡趣的依怙和方法,如果不努力的話,一旦墮入,則悔之晚矣,我們與大名鼎鼎的「叁惡趣」之間的距離,實際上就在一口氣斷與未斷之間。快的話今年年底,慢的話明年此時或若千年之後,有一天我們會像做夢醒來似的,或是生在地獄中,身體與火沒有差別:或是生于餓鬼中,連一粒米、一滴水都找不到:或是生在畜生中,頭上戴角、身上披毛。這些事並下是不可能發生的。
當我們憶念這些惡趣的狀況時,重要的是不要像聽故事或看演戲那樣,以爲那是離我們很遠的事。第一,我們應生起已投生惡趣的感覺:第二,要生起肯定會投生的感覺。這好比我們觀看許多罪犯在監獄裏受刑,接著自己突然被人從觀衆中抓出來、經受殘酷的刑罰,就像剛才看到的那樣。同樣的,不要只想到「惡趣」就是某個有許多衆生正在受苦的地方;在觀看屠夫宰羊的時候,我們應該立即設想自己已來到惡趣中,正變成那頭壓在屠夫手下的羊,親身面臨開膛剖肚的局面,體驗一下那種恐懼和痛苦,生起那種真切的感受。
佛薄伽梵說:「未來我的聲聞弟子,將如口朝下的砂袋中的砂子一般墮入惡趣。」我們應將這句話看成是佛對我們的授記。我們就像是將被推下懸崖受刑的罪犯,暫時在懸崖邊休息一樣,然而我們對此情況卻一無所知,反而比「所作已辦」29的阿羅漢顯得更輕松,這是我們行將墮入惡趣的前兆!因此,我們必須反省一下:「我是否能成爲這砂袋裏剩下的少許砂子之一?」
設想自己受生在這些惡趣中而生起真切感受的修法,能夠引生我們的出離心。所以,就目前來講,我們與其觀修本尊,還不如觀修惡趣苦來得好。
(帕繃喀大師又講了念惡趣苦圓滿的標准:以前阿難的二個外甥被托付給目犍連管教,但他們不願讀誦,于是目犍連爲他倆展示地獄,最後,兩人想起地獄便自然地生起出離心,我們也應如此。隨後大師又廣略適中地重講了一遍上述的內容,並簡略開示了如何保持所緣的方法。)
注釋:
1、地下、地面和上空。
2、此頌系佛子羅怙羅所說。
3、加行道之第二位,不退四谛之忍,故名。此位遠離能墮惡趣之業煩惱故,不墮惡趣。
4、指大熱地獄。
5、引自《風俗論‧救治衆生之藥滴》。
6、引自《入行論》第六品。
7、古印度長度單位名,一逾繕那約合二十六市裏。
8、引自《勤修善法頌》。
9、《夏瑪爾道次第》中解釋說,犯「惡作」罪的,將生于「等活地獄」;犯「向彼悔」罪的,將生于「黑繩地獄」;犯「單墮」罪的,將生于「衆合地獄」;犯「舍墮」罪的,將生于「號叫地獄」;犯「僧殘」罪的,將生于「大號叫」與「燒熱地獄」;犯「他勝」罪的,將生于「極熱」與「無間地獄」
10、即「惡作」、「向彼悔」、「墮罪」、「僧殘」和「他勝」。
11、參見《俱舍論》。
12、據稱八大熱地獄的四邊各有一門,通向第一種近邊地獄,各近邊地獄也分別有四門,通向下一個近邊地獄。
13、即「利刃塘」、「劍葉林」和「鐵設末梨樹林」。
14、其它經典中,「額哳咤」與「郝郝婆」列于「虎虎婆」之後,此處系按照《文殊口授》與《速道》所說的順序排列。
15、亦即「寒疱地獄」有情的壽量是「等活地獄」的一半,乃至「裂如大紅蓮地獄」有情的壽量是「無間地獄」的一半。
16、參閱《僧護因緣經》與《毗奈耶事教》。
17、參閱《毗奈耶事教》。
18、後藏江孜城以東叁、四十裏的地區。
19、亦見于《集法句經》。
20、「誦」指聞思,「斷」爲習禅,這兩件事乃是出家人的本分。
21、此處所說與《科判》稍異。
22、瞻部洲地下。
23、據說夜間在空曠處可見。
24、山名,位于印度西南沿岸地區。
25、引自《聖大悲觀自在前贊歎啓請文‧降利樂雨》。
26、後者不見于《科判》,今爲求翻檢容易,在書前所編科判頁次對照表中將「思惟別苦」一節列入科判。
27、參見「第四天」章。
28、參見「第十叁天」章。
29、斷除一切煩惱而解脫輪回。
《掌中解脫 第十一天 叁惡趣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