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十二天 皈依——入聖教之門

  掌中解脫

  

  

  

  第十二天 皈依——入聖教之門

  

  

  

  法王大宗喀巴說:

  

  「暇滿難得壽無暇,串習能除此生欲。」1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援引上述頌文爲我們略示改正動機之法,然後回顧了已講述的那些科判,並重述一逼「思惟後世二趣苦樂如何」中惡趣苦的內容。大師接著說:)

  

  由此想從有暇身獲取有價值的東西。在思惟惡趣苦産生深切的恐懼之後,如果想尋求能拯救惡趣痛苦的依怙與後世安樂的方法,當知能拯救後世惡趣苦的依怙,就是皈依叁寶;而方法即是對一切安樂的根本—業果發起深忍信,而作如理取舍。

  

  戊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分兩部分:(己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修淨皈依;(己二)于一切安樂根本業果發深忍信。

  

  己一、趣人聖教最勝之門修淨皈依

  

  皈依分五小節: (庚一)依何因皈依;(庚二)皈依何境;(庚叁)皈依量爲幾何;(庚四)皈依利益;(庚五)皈依學處。

  

  庚一、依何因皈依

  

  皈依是否清淨,取決于心中是否有清淨的皈依之因。如《答極白增上心問‧善慧笑聲》中說:

  

  「皈依體性之要義:

  自身生起大怖畏,知叁寶具救護力,

  由此所生之皈依,是一切智汝所許。」

  

  皈依必須具備以下二因:自己對輪回與惡趣苦心生恐懼;信任叁寶有能力保護我們遠離那些怖畏、對叁寶起深忍信。不具備上述條件,就不是清淨皈依。

  

  如果對痛苦沒有畏懼心,我們就生不起尋求皈依的心:如果對皈依境沒有信心,我們就不會想去皈依,或是雖想皈依但心裏並不相信、只當皈依是一句空話。

  

  再者,對自身惡趣苦心生畏懼,對輪回心生畏懼,對他人在輪回中受苦心生不忍起悲憫心,這叁者依次是下士、中士和上士的皈依因。所以,對昨日講的惡趣苦生起恐懼,便是此處所說皈依因中的一項。

  

  庚二、皈依何境

  

  皈依何境分兩部分:(辛一)正說認明皈依境;(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辛一、正說認明皈依境

  

  如《百五十贊》中說:

  

  「若彼一切過,畢竟皆永無,

  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有此心者,即應皈依此,

  贊此恭敬此,應住其教法。」

  

  凡是有能力辨別誰是可皈依、誰是不可皈依的人,即應皈依內道佛教的大師、大師的教法,以及安住于該教法的人士,世上大多數人喜歡尋求世間王魔、天、龍、厲鬼等的庇護:外道則多以梵天、帝釋等皈依處,然而這些鬼神本身也是輪回中人,所以不堪皈依。那麼究竟誰是可皈依的對象呢?

  

  《皈依七十頌》中說:

  

  「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脫依。」

  

  只有佛、法、僧叁寶才是我們可皈依的對象。

  

  但是,如果我們對這叁者認識不清,也不可能會有清淨的皈依。在沒有深自省察的情形下,外表上似乎是一位大乘持明行者,但一遇到生病等災難,或是要做重要的決定時,便跑去求助于世間護法和王魔、厲鬼、當方土地神祇等,帶著一肘長煙施用的柏枝,有廟就進、見像就拜。這是內心不信叁寶,而把鬼神看得比叁寶重要的外在反映。即使寺院的名冊上有他的名字,事實上這種人連內道佛教徒也談不上,更遑論是大乘的持明行者。

  

  龍、王魔、厲鬼等沒有悲、智、力叁者的功德,他們連自己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而且大部份屬于畜生道和餓鬼道,比我們的層次還低。我們無論如何也還是人,所以還有比皈依他們更卑劣的事嗎?

  

  對于輪回和惡趣苦,世間鬼神不僅無力相救,就算是在處理暫時的小事上,也是利小害大。(帕繃喀大師舉例說,以前有個身患腫瘤的人,來到夏魯2山神住的地方,正巧碰上山神要對其他非人交肉稅,山神便將那人的肉瘤取來充數,于是豁然痊愈。另外一個患腫瘤的人聽到此一消息後,也來求助,但結果是舊瘤未消又添新瘤。像這樣,世間鬼神有時對我們有幫助、有時反而有損害,所以不是永遠可以信賴的對象。)

  

  外道們以梵天、帝釋、大自在天、威猛天、六面天等爲皈依的對象,他們雖然要比上述那些鬼神好一些,但本身並沒有解脫輪回和惡趣,所以也無法救護他人。內道佛教的大師則與他們不同,《贊應贊》3中說:

  

  「宣告我是汝,無怙者助伴,

  由大悲抱持,一切諸衆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

  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

  

  大師佛陀具備圓滿的智、悲、力功德,我將在下面講解叁寶各別功德時加以詳細敘述。王魔、厲鬼等鬼神不僅絲毫沒有這些功德,而且就算把天、龍等世人所相信的皈依處所有功德加起來,也還不及一位內道證預流果聲聞所具有的功德。所以,佛陀是二利已臻圓滿的究竟皈依處,是斷盡一切過、圓滿一切德的導師。簡單地說:二種法身就是勝義佛寶,二種色身即是世俗佛寶。

  

  至于法寶,其中的勝義法寶即是指「滅」或「道」所包含的聖者心中的「清淨谛」4。所謂「滅谛」是指各無間道5。所引發本份障蓋的解脫分;所謂「道谛」是指聖者心中能得該「滅」方便的現觀。如果要爲未曾學過大論的劣慧者舉例說明,則勝義法寶可以說就是這個「叁士道次第」;十二分教6等爲世俗法寶。

  

  僧寶中的勝義僧寶,爲具足智解脫八種功德7中任何一種功德的聖補特伽羅;凡夫具戒比丘滿四人者,爲世俗僧寶。對他們施行利益或損害,會産生依僧伽而造的善不善業之果。

  

  如果只是解救一種怖畏,不需皈依處叁者全備,每一皈依處均有解救的能力。以前多康8有一人被老虎銜走,他向觀自在祈禱,老虎立即將他放在地上走開,由此脫離虎難;再如富樓那出家證阿羅漢果後,他的弟兄和商人們入海取〔勝地旃檀〕,當旃檀的守護神准備將他們的船只搗毀時,富樓那尊者的兄弟們齊聲向他祈禱,得以逃過這場滅頂之災;9又如當龍王向「明勝」王拋灑兵刃之雨時,目犍連將之轉變成花雨。10

  

  然而,要救離所有的輪回和惡趣苦,則需叁寶全備。譬如身患沈疴的病人,需要藥物、醫師和護士叁者來治愈他的病;同樣的,爲了能脫離輪回、惡趣之苦以及有寂重怖之沈疴,也需要如醫師般能開示解脫道的佛,如藥物般能得解脫叁士道的法,以及如護士般修法良友的僧,叁者缺—不可。所以,我們皈依的對象就是這叁位。

  

  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叁寶之所以可皈依,主要是因爲佛寶的功德,其中有四項原因:

  

  (一)佛本人已經解脫一切怖畏

  

  如果引導我們的皈依境本身尚未解脫一切怖畏的話,怎能解脫其它人的怖畏呢?這就像一夥人一同被水沖走或一起陷進泥淖,白顧尚且無暇,如何互助。

  

  然而,大師佛陀已解脫一切怖畏。以前提婆達多想謀害佛陀,他拋投大石,卻傷不了佛陀;11未生怨王曾在王宮放出一頭憤怒瘋狂的大象「護財」出來傷害佛陀,其它阿羅漢因爲害怕而飛到空中,只有佛陀毫無畏懼並將「護財」調伏。(帕繃喀大師又詳細講述了長者〔吉祥隱〕一次害佛未果的故事:一次暗設火坑,一次食中下毒,但均未能得逞。12大師又指出,那時〔吉祥隱」及其妻認定佛陀也是個會害怕火坑和毒藥的凡人。這些情節也適用于修「依止善知識法」中「自所見相無法定」一節。)這些是佛陀斷除二障及其習氣之力,解脫自身一切怖畏的具體表現。

  

  (二)佛善巧解脫他人一切怖畏之法

  

  即使能夠解脫自身的一切怖畏,但未能善巧方便,不知如何解救他人,也救不了別人,就像雙手殘廢的母親救不了落水的孩子一樣。然而,佛薄伽梵卻極善巧調伏各類化機之方便。瞋恚如「指曼」一樣的大罪人,13我慢如幹闼婆王「極喜」、「護光」之輩,14大力非人如藥叉「能奪」與「住野」之類,15愚癡如盤陀迦般的鈍根,16或如年邁長者〔吉祥生〕等善根非常少的人,17如佛弟子難陀那般貪欲極重者,18佛陀均能度化。

  

  (叁)佛大悲普度無有親疏

  

  如果某人的悲心有偏頗,就只會利益親友而不利益仇敵。佛陀則不然,他對所有衆生都一視同仁。佛陀對害他的仇人提婆達多和自己的兒子羅怙羅間不存任何親疏之心,也沒有利此而不利彼的區別。提婆達多爲了與佛陀爭勝,吃下一些藥用油,因而無法消化而致病。大師以谛實語祝願,說他對提婆達多與羅怙羅平等慈愛,因此治好了他的病。19(帕繃喀大師指出,釋迦牟尼佛是最近出世的佛,以此爲代表,可推知其它佛的功德。)

  

  (四)無論有恩無恩佛皆饒益

  

  若非有恩無恩悉皆饒益,就會和我們一樣,在稍微有點財勢的時候,往往不屑與那些比自己貧弱的人交談,更不用說出手援助。只幫助對自己有恩的人、無恩的就不顧,是無法保護弱小者的。佛陀卻不是如此,他對所有衆生都作饒益,無論是對他有恩還是無恩。

  

  以前有位比丘病苦無依,佛陀親自照顧,爲他清洗沾在身上的糞尿。佛陀還收留了一個婆羅門青年,此人有醜相十八種,連乞丐行伍也進不了。20(帕繃喀仁波切又詳述了佛陀保護、攝受其它不幸有情的故事:「明勝」王的女兒「金剛女」有著形似豬臉的醜惡面容,這類醜陋的衆生,佛陀依然饒益;21長者「通曉」的兒子「善來」福報極劣,在他出生之後,家中財産逐漸耗盡,最後淪爲乞丐,凡是與他同行乞討的人都得不到食物,名字也被改稱作「惡來」。不論任何地方他都找不到友伴,甚至于進不了乞丐群中,連接近都不被許可,厄運連連,也是由于佛陀的庇護、攝受,而得到拯救。)22

  

  所以,佛…

《掌中解脫 第十二天 皈依——入聖教之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