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
法王大宗喀巴说:
「暇满难得寿无暇,串习能除此生欲。」1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援引上述颂文为我们略示改正动机之法,然后回顾了已讲述的那些科判,并重述一逼「思惟后世二趣苦乐如何」中恶趣苦的内容。大师接着说:)
由此想从有暇身获取有价值的东西。在思惟恶趣苦产生深切的恐惧之后,如果想寻求能拯救恶趣痛苦的依怙与后世安乐的方法,当知能拯救后世恶趣苦的依怙,就是皈依三宝;而方法即是对一切安乐的根本—业果发起深忍信,而作如理取舍。
戊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分两部分:(己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修净皈依;(己二)于一切安乐根本业果发深忍信。
己一、趣人圣教最胜之门修净皈依
皈依分五小节: (庚一)依何因皈依;(庚二)皈依何境;(庚三)皈依量为几何;(庚四)皈依利益;(庚五)皈依学处。
庚一、依何因皈依
皈依是否清净,取决于心中是否有清净的皈依之因。如《答极白增上心问‧善慧笑声》中说:
「皈依体性之要义:
自身生起大怖畏,知三宝具救护力,
由此所生之皈依,是一切智汝所许。」
皈依必须具备以下二因:自己对轮回与恶趣苦心生恐惧;信任三宝有能力保护我们远离那些怖畏、对三宝起深忍信。不具备上述条件,就不是清净皈依。
如果对痛苦没有畏惧心,我们就生不起寻求皈依的心:如果对皈依境没有信心,我们就不会想去皈依,或是虽想皈依但心里并不相信、只当皈依是一句空话。
再者,对自身恶趣苦心生畏惧,对轮回心生畏惧,对他人在轮回中受苦心生不忍起悲悯心,这三者依次是下士、中士和上士的皈依因。所以,对昨日讲的恶趣苦生起恐惧,便是此处所说皈依因中的一项。
庚二、皈依何境
皈依何境分两部分:(辛一)正说认明皈依境;(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辛一、正说认明皈依境
如《百五十赞》中说:
「若彼一切过,毕竟皆永无,
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
设有此心者,即应皈依此,
赞此恭敬此,应住其教法。」
凡是有能力辨别谁是可皈依、谁是不可皈依的人,即应皈依内道佛教的大师、大师的教法,以及安住于该教法的人士,世上大多数人喜欢寻求世间王魔、天、龙、厉鬼等的庇护:外道则多以梵天、帝释等皈依处,然而这些鬼神本身也是轮回中人,所以不堪皈依。那么究竟谁是可皈依的对象呢?
《皈依七十颂》中说:
「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脱依。」
只有佛、法、僧三宝才是我们可皈依的对象。
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三者认识不清,也不可能会有清净的皈依。在没有深自省察的情形下,外表上似乎是一位大乘持明行者,但一遇到生病等灾难,或是要做重要的决定时,便跑去求助于世间护法和王魔、厉鬼、当方土地神祇等,带着一肘长烟施用的柏枝,有庙就进、见像就拜。这是内心不信三宝,而把鬼神看得比三宝重要的外在反映。即使寺院的名册上有他的名字,事实上这种人连内道佛教徒也谈不上,更遑论是大乘的持明行者。
龙、王魔、厉鬼等没有悲、智、力三者的功德,他们连自己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而且大部份属于畜生道和饿鬼道,比我们的层次还低。我们无论如何也还是人,所以还有比皈依他们更卑劣的事吗?
对于轮回和恶趣苦,世间鬼神不仅无力相救,就算是在处理暂时的小事上,也是利小害大。(帕绷喀大师举例说,以前有个身患肿瘤的人,来到夏鲁2山神住的地方,正巧碰上山神要对其他非人交肉税,山神便将那人的肉瘤取来充数,于是豁然痊愈。另外一个患肿瘤的人听到此一消息后,也来求助,但结果是旧瘤未消又添新瘤。像这样,世间鬼神有时对我们有帮助、有时反而有损害,所以不是永远可以信赖的对象。)
外道们以梵天、帝释、大自在天、威猛天、六面天等为皈依的对象,他们虽然要比上述那些鬼神好一些,但本身并没有解脱轮回和恶趣,所以也无法救护他人。内道佛教的大师则与他们不同,《赞应赞》3中说:
「宣告我是汝,无怙者助伴,
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
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
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
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
大师佛陀具备圆满的智、悲、力功德,我将在下面讲解三宝各别功德时加以详细叙述。王魔、厉鬼等鬼神不仅丝毫没有这些功德,而且就算把天、龙等世人所相信的皈依处所有功德加起来,也还不及一位内道证预流果声闻所具有的功德。所以,佛陀是二利已臻圆满的究竟皈依处,是断尽一切过、圆满一切德的导师。简单地说:二种法身就是胜义佛宝,二种色身即是世俗佛宝。
至于法宝,其中的胜义法宝即是指「灭」或「道」所包含的圣者心中的「清净谛」4。所谓「灭谛」是指各无间道5。所引发本份障盖的解脱分;所谓「道谛」是指圣者心中能得该「灭」方便的现观。如果要为未曾学过大论的劣慧者举例说明,则胜义法宝可以说就是这个「三士道次第」;十二分教6等为世俗法宝。
僧宝中的胜义僧宝,为具足智解脱八种功德7中任何一种功德的圣补特伽罗;凡夫具戒比丘满四人者,为世俗僧宝。对他们施行利益或损害,会产生依僧伽而造的善不善业之果。
如果只是解救一种怖畏,不需皈依处三者全备,每一皈依处均有解救的能力。以前多康8有一人被老虎衔走,他向观自在祈祷,老虎立即将他放在地上走开,由此脱离虎难;再如富楼那出家证阿罗汉果后,他的弟兄和商人们入海取〔胜地旃檀〕,当旃檀的守护神准备将他们的船只捣毁时,富楼那尊者的兄弟们齐声向他祈祷,得以逃过这场灭顶之灾;9又如当龙王向「明胜」王拋洒兵刃之雨时,目犍连将之转变成花雨。10
然而,要救离所有的轮回和恶趣苦,则需三宝全备。譬如身患沉疴的病人,需要药物、医师和护士三者来治愈他的病;同样的,为了能脱离轮回、恶趣之苦以及有寂重怖之沉疴,也需要如医师般能开示解脱道的佛,如药物般能得解脱三士道的法,以及如护士般修法良友的僧,三者缺—不可。所以,我们皈依的对象就是这三位。
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三宝之所以可皈依,主要是因为佛宝的功德,其中有四项原因:
(一)佛本人已经解脱一切怖畏
如果引导我们的皈依境本身尚未解脱一切怖畏的话,怎能解脱其它人的怖畏呢?这就像一伙人一同被水冲走或一起陷进泥淖,白顾尚且无暇,如何互助。
然而,大师佛陀已解脱一切怖畏。以前提婆达多想谋害佛陀,他拋投大石,却伤不了佛陀;11未生怨王曾在王宫放出一头愤怒疯狂的大象「护财」出来伤害佛陀,其它阿罗汉因为害怕而飞到空中,只有佛陀毫无畏惧并将「护财」调伏。(帕绷喀大师又详细讲述了长者〔吉祥隐〕一次害佛未果的故事:一次暗设火坑,一次食中下毒,但均未能得逞。12大师又指出,那时〔吉祥隐」及其妻认定佛陀也是个会害怕火坑和毒药的凡人。这些情节也适用于修「依止善知识法」中「自所见相无法定」一节。)这些是佛陀断除二障及其习气之力,解脱自身一切怖畏的具体表现。
(二)佛善巧解脱他人一切怖畏之法
即使能够解脱自身的一切怖畏,但未能善巧方便,不知如何解救他人,也救不了别人,就像双手残废的母亲救不了落水的孩子一样。然而,佛薄伽梵却极善巧调伏各类化机之方便。瞋恚如「指曼」一样的大罪人,13我慢如干闼婆王「极喜」、「护光」之辈,14大力非人如药叉「能夺」与「住野」之类,15愚痴如盘陀迦般的钝根,16或如年迈长者〔吉祥生〕等善根非常少的人,17如佛弟子难陀那般贪欲极重者,18佛陀均能度化。
(三)佛大悲普度无有亲疏
如果某人的悲心有偏颇,就只会利益亲友而不利益仇敌。佛陀则不然,他对所有众生都一视同仁。佛陀对害他的仇人提婆达多和自己的儿子罗怙罗间不存任何亲疏之心,也没有利此而不利彼的区别。提婆达多为了与佛陀争胜,吃下一些药用油,因而无法消化而致病。大师以谛实语祝愿,说他对提婆达多与罗怙罗平等慈爱,因此治好了他的病。19(帕绷喀大师指出,释迦牟尼佛是最近出世的佛,以此为代表,可推知其它佛的功德。)
(四)无论有恩无恩佛皆饶益
若非有恩无恩悉皆饶益,就会和我们一样,在稍微有点财势的时候,往往不屑与那些比自己贫弱的人交谈,更不用说出手援助。只帮助对自己有恩的人、无恩的就不顾,是无法保护弱小者的。佛陀却不是如此,他对所有众生都作饶益,无论是对他有恩还是无恩。
以前有位比丘病苦无依,佛陀亲自照顾,为他清洗沾在身上的粪尿。佛陀还收留了一个婆罗门青年,此人有丑相十八种,连乞丐行伍也进不了。20(帕绷喀仁波切又详述了佛陀保护、摄受其它不幸有情的故事:「明胜」王的女儿「金刚女」有着形似猪脸的丑恶面容,这类丑陋的众生,佛陀依然饶益;21长者「通晓」的儿子「善来」福报极劣,在他出生之后,家中财产逐渐耗尽,最后沦为乞丐,凡是与他同行乞讨的人都得不到食物,名字也被改称作「恶来」。不论任何地方他都找不到友伴,甚至于进不了乞丐群中,连接近都不被许可,厄运连连,也是由于佛陀的庇护、摄受,而得到拯救。)22
所以,佛…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