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P3

  ..续本文上一页不了解的人,可以想一想,以前所讲佛所具有的不可思议功德是从那里来的?这些功德是藉由灭、道等证法和数法才得以产生,所以法具有生出如是不可思议功德的功德。

  

  (大师解释说:总的说来,法宝是就灭谛及见、修无间道等五道、十地而言,但此处所说的法是以调伏自心为主。所以,粗浅地说,如前所言,可以此「道次第」作为代表。)

  

  (三)僧功德

  

  以声闻资粮道行人为例,因为对三有生起厌离即入资粮道,培养「十三种菩提资粮」33并获得三十七菩提分中的初三分,为了利他而显现变化和神通等;加行道行人抽像地通达四谛十六行相;见道行人有现证空性等功德;修道行人逐渐断除八十一种修所断烦恼;证阿罗汉者功德更大;他们可以将物体由多变少;凭借地遍、水遍、火遍、风遍和空遍三摩地显现多种变化;能到临任何有化机的地方。(帕绷喀大师说,声闻阿罗汉也有无量功德:佛陀涅槃后,阿难调伏外道,在七日之内令八万人见谛;近隐阿罗汉34说法时,有恶魔降下食雨和宝雨,又变化成舞者表演舞蹈,近隐为她套上花鬓,加持成异常丑陋的面目。)35我们现在大多将「声闻」看得很低微,但如果我们仅有声闻的功德,恐怕也会被归入大成就者之列。

  

  菩萨的功德更是浩瀚无际。资粮道、加行道位「胜解行地」的菩萨,以闻、思、修抉择空性义,因修习悲心、菩提心和甚深见,压伏现前的能取、所取分别,圆满第一阿僧祗劫资粮;见道位初地菩萨布施波罗蜜多修持为最殊胜;修道位二地至十地的菩萨,随着观见法性的不断深入,获得其它九种波罗蜜多36的修持圆满。

  

  此外,初地菩萨能在一剎那间获得十二种百功德:化一百身;每一化身有百位菩萨围绕;能见百劫;震动百世界;入百种三摩地;见百位佛;得百佛加持;化现一百佛剎;游访一百净上;开启一百法门;成熟百位有情和住世百劫。十二种功德一一对照,二地为千,三地为十万,四地为百俱胝,五地为千俱胝,六地为十万俱胝,七地为百千俱胝那由他,八地为十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九地为等同百万阿僧祗世界微尘数,十地为等同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37(简言之,不净七地获得圆满第二阿僧祗劫资粮的功德,清净三地获得圆满第三阿僧祗劫资粮的功德。如是等等,详如各大经论所说,僧功德无量。)

  

  辛二、由知差别之门皈依

  

  由知差别之门皈依分六部份:

  

  ⑴ 体性差别

  

  佛的定义是现证菩提者,亦即没有任何障盖、直见一切诸法真理的人。菩提一词藏文为「绛曲」,其中「绛」的意思是熟练,就像我们称精于念诵为熟练一样,证德达到究竟亦名如是;法的定义是佛出世的结果,如佛转四谛*轮时,「五贤士」相续中相应生起见道等种种证德,乃随程度不同而异;僧的定义是修习佛法者。

  

  ⑵ 事业差别

  

  佛的事业是讲经说法;法的事业是断除应断之烦恼:僧的事业是从旁协助积极向善,例如,以身作则修法证果而为他人楷模等等。

  

  ⑶ 信解差别

  

  皈依时,对三宝信解不同,如同渡江时对船师、航船和同行之人的态度;对佛,应当看成是供养承事的对象;对法,应看成是自心中应当现证的内容;对僧,应看成是如法同行的伴侣。

  

  ⑷ 修行差别

  

  即将上述三种信解用于实修。

  

  ⑸ 随念差别

  

  即按照《随念三宝经》中所说的内容,来忆念三宝的功德。

  

  ⑹ 生福差别

  

  佛的生福差别在于凭借一位补特伽罗就能增长福德;僧则是凭借多位补特伽罗增长福德。佛与僧是就补特伽罗而言;法是依靠非补特伽罗来增长福德。

  

  所以,皈依佛是以供养和敬奉之心皈依;皈依法,是要令法在自己相续中生起而皈依。

  

  辛三、由承许之门皈依

  

  由承许门皈依分三个方面:承认佛为开示皈依的大师:承许法是正皈依;承认僧是修行皈依的助伴。就像病人对医师、药物和护士寄予三种不同的期望一样。在相续中每生起一种断、证正法,就能解脱一种怖畏,因此以法为正皈依。

  

  辛四、由不言有余之门皈依

  

  以前,印度的阿阇黎部跋达悉地斯瓦弥兄弟二人,最初乃外道,为了供养大自在天,前往岗底斯山,当他们目睹大自在天也皈依佛陀,便投入佛门,成为大乘的大阿阇黎。之后,为歌颂佛的卓越功德,造《殊胜赞》一文。应如赞中所说,以我们的大师为皈依处,坚定不移地学习佛的教法;不以苯教和印度六师等佛法以外的对像为皈依处。内道与外道的大师、教义及学习该教的僧伽,其胜劣之区别,如《殊胜赞》中所言:

  

  「我舍诸余师,我皈依世尊,

  若问是何故?尊无过具德。」

  

  又说:

  

  「于余外道教,云何善思惟,

  如是于怙主,我心起深信。」

  

  《赞应赞》也说:

  

  「何应趣应遮,何净何杂染,

  此是大雄教,与他言说别。」

  

  藏地虽然没有真正的印度外道,但有些自称是佛教徒和学者的人,在遇到紧要关头,或是为了广收徒众,或顾全别人的面子,对信奉苯教或蛮夷宗教也觉得无所谓。这是认为有两种皈依处的做法,已舍弃了心中的皈依,而被摒出内道之列。

  

  有些人说:「我爱好佛教,也爱好苯教。」然而苯教的大师、教义及其信徒并没有堪作皈依的原因存在。苯教大师并不具备断尽一切过失等功德,教义中连如何减轻烦恼的方法都没有;虽然苯教的僧团表面上也受别解脱戒,但并没有律仪的传承,所以这三者都不具足功德。苯教中连内道的皈依都没有,所以不宜皈依。

  

  (帕绷喀大师告诫说,佛、苯之间不应像吵架一样,相互说一些贪自瞋他的话。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阅读过去智者的权威论着,以了解苯教的起源,例如土观‧达麻班杂(法金刚)38的著作《论一切宗派之源流与教义‧善说晶镜》等。)苯教在祖师、教义、见地三方面,混杂有外道的见地和修持,并剽窃佛经伪造成自己的经典,从古代生存下来流传至今。这种低劣的教派绝不是求解脱者可以皈依和信任的对象。止贡,季丹贡波(世间依怙)39基于这些考量,说道:「在苯教的见修类文章中,有的说一切情器世间是从卵中出生,也有说是由卦象或自在天所创造,这都是外道邪见的流衍。」《噶当子法》40中说:

  

  「外道苯教悉地速,暂乐终堕恶趣中,

  外道苯教似炉火,稍近虽有安乐起,

  若行接触即焚烧。」

  

  瑜伽自在杰‧密勒日巴也说:

  

  「苯教根源为邪法,具力龙魔之所创,

  不入解脱究竟道,苯教乃是极劣种。

  外内二道差别者,乃皈依处相径庭,

  内道皈依为三宝,外道梵王遍入天。

  自身解脱轮回已,方能解脱他有情,

  此惟佛陀正等觉;大自在等世间天,

  自为生死系缚故,虽有能力为他人,

  赐予暂时小悉地,解脱生死何能赐?」

  

  又说:

  

  「《白色十万龙经》等,说于五部龙坛城,

  愿求成佛甚荒谬,龙者乃是畜生故。

  「苯身普贤」等坛城,花样虽多率皆是,

  往昔蓝裙班智达,所臆造之诸邪法。」

  

  现在有些人将苯教的「辛拉沃噶」与观自在视为同一,并说一切有情皆诸佛化机之故,苯教中也有许多佛菩萨的身,所以修苯教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种说法只是自己被邪见恶习所染污蒙蔽的过甚之辞。如果这不是过甚之辞,试问,畜生中也有佛菩萨的化身,如果仿效猪狗的行为,是否也是有德无过呢?所以,凡是求善之人,应该将所有令人反胃的恶见像擦粪的石头一样丢弃,认定佛教的三宝为真正的皈依处,全心交付三宝,这是最重要的。

  

  简言之,皈依并不是口中念诵的文句而已,皈依就好象罪犯向有权势力的官员寻求庇护的心态一样,因为害怕恶趣与轮回,相信三宝有能力拯救,企盼三宝作为依靠,这是皈依的标准。皈依是否在相续中生起,取决于是否已有这种心态。所以,在皈依的体性没了解清楚前,先不要急着只是念完十万遍皈依文,而应努力设法在相续中生起不造作的皈依因和体性等等。

  

  皈依有两种形式:以他相续中已成就的三宝为对像而祈求庇护的「普通皈依」,以及以未来在自相续将出现的三宝为对像而决心证取的「殊胜皈依」。每一种均有「三士」个别的皈依作法。学习大论的人,应以「殊胜皈依」为主而努力修习。如果到了修皈依的时候,向来所学却派不上用场,与一般在家老先生的皈依没有区别,这是闻思不能致用所犯的错误。

  

  不懂经论的人,也应具足皈依的二因而全心全意信赖三宝。具体作法应当如病人指望医生、药品和护士的态度来修。如能由具足二因之门至心信仰皈依处三宝,便是在相续中生起了清净皈依,因此这是最主要的。否则,计数念皈依偈也好,自称是菩萨和持明者也好,都一无是处。正如噶当派祖师41所说:「睨视顾盼的上座,或许尚未入内道佛教徒之列。」

  

  庚四、皈依利益

  

  皈依利益有八种:(辛一)入内道佛子数;(辛二)为一切律仪之基础;(辛三)灭尽往昔所集诸业障;(辛四)顺易累积广大福德;(辛五)人与非人不能为害;(辛六)不堕恶趣;(辛七)无劳成就现前与究竟诸事;(辛八)速疾成佛。

  

  辛一、入内道佛子数

  

  修皈依时,不要像学舌一样、流于空洞言词,而是能至诚皈依。心中何时生起清净皈依,何时即进入内道佛教徒之列。否则,即使…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