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了解的人,可以想一想,以前所講佛所具有的不可思議功德是從那裏來的?這些功德是藉由滅、道等證法和數法才得以産生,所以法具有生出如是不可思議功德的功德。
(大師解釋說:總的說來,法寶是就滅谛及見、修無間道等五道、十地而言,但此處所說的法是以調伏自心爲主。所以,粗淺地說,如前所言,可以此「道次第」作爲代表。)
(叁)僧功德
以聲聞資糧道行人爲例,因爲對叁有生起厭離即入資糧道,培養「十叁種菩提資糧」33並獲得叁十七菩提分中的初叁分,爲了利他而顯現變化和神通等;加行道行人抽像地通達四谛十六行相;見道行人有現證空性等功德;修道行人逐漸斷除八十一種修所斷煩惱;證阿羅漢者功德更大;他們可以將物體由多變少;憑借地遍、水遍、火遍、風遍和空遍叁摩地顯現多種變化;能到臨任何有化機的地方。(帕繃喀大師說,聲聞阿羅漢也有無量功德:佛陀涅槃後,阿難調伏外道,在七日之內令八萬人見谛;近隱阿羅漢34說法時,有惡魔降下食雨和寶雨,又變化成舞者表演舞蹈,近隱爲她套上花鬓,加持成異常醜陋的面目。)35我們現在大多將「聲聞」看得很低微,但如果我們僅有聲聞的功德,恐怕也會被歸入大成就者之列。
菩薩的功德更是浩瀚無際。資糧道、加行道位「勝解行地」的菩薩,以聞、思、修抉擇空性義,因修習悲心、菩提心和甚深見,壓伏現前的能取、所取分別,圓滿第一阿僧祗劫資糧;見道位初地菩薩布施波羅蜜多修持爲最殊勝;修道位二地至十地的菩薩,隨著觀見法性的不斷深入,獲得其它九種波羅蜜多36的修持圓滿。
此外,初地菩薩能在一剎那間獲得十二種百功德:化一百身;每一化身有百位菩薩圍繞;能見百劫;震動百世界;入百種叁摩地;見百位佛;得百佛加持;化現一百佛剎;遊訪一百淨上;開啓一百法門;成熟百位有情和住世百劫。十二種功德一一對照,二地爲千,叁地爲十萬,四地爲百俱胝,五地爲千俱胝,六地爲十萬俱胝,七地爲百千俱胝那由他,八地爲十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九地爲等同百萬阿僧祗世界微塵數,十地爲等同不可說不可說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37(簡言之,不淨七地獲得圓滿第二阿僧祗劫資糧的功德,清淨叁地獲得圓滿第叁阿僧祗劫資糧的功德。如是等等,詳如各大經論所說,僧功德無量。)
辛二、由知差別之門皈依
由知差別之門皈依分六部份:
⑴ 體性差別
佛的定義是現證菩提者,亦即沒有任何障蓋、直見一切諸法真理的人。菩提一詞藏文爲「绛曲」,其中「绛」的意思是熟練,就像我們稱精于念誦爲熟練一樣,證德達到究竟亦名如是;法的定義是佛出世的結果,如佛轉四谛*輪時,「五賢士」相續中相應生起見道等種種證德,乃隨程度不同而異;僧的定義是修習佛法者。
⑵ 事業差別
佛的事業是講經說法;法的事業是斷除應斷之煩惱:僧的事業是從旁協助積極向善,例如,以身作則修法證果而爲他人楷模等等。
⑶ 信解差別
皈依時,對叁寶信解不同,如同渡江時對船師、航船和同行之人的態度;對佛,應當看成是供養承事的對象;對法,應看成是自心中應當現證的內容;對僧,應看成是如法同行的伴侶。
⑷ 修行差別
即將上述叁種信解用于實修。
⑸ 隨念差別
即按照《隨念叁寶經》中所說的內容,來憶念叁寶的功德。
⑹ 生福差別
佛的生福差別在于憑借一位補特伽羅就能增長福德;僧則是憑借多位補特伽羅增長福德。佛與僧是就補特伽羅而言;法是依靠非補特伽羅來增長福德。
所以,皈依佛是以供養和敬奉之心皈依;皈依法,是要令法在自己相續中生起而皈依。
辛叁、由承許之門皈依
由承許門皈依分叁個方面:承認佛爲開示皈依的大師:承許法是正皈依;承認僧是修行皈依的助伴。就像病人對醫師、藥物和護士寄予叁種不同的期望一樣。在相續中每生起一種斷、證正法,就能解脫一種怖畏,因此以法爲正皈依。
辛四、由不言有余之門皈依
以前,印度的阿阇黎部跋達悉地斯瓦彌兄弟二人,最初乃外道,爲了供養大自在天,前往崗底斯山,當他們目睹大自在天也皈依佛陀,便投入佛門,成爲大乘的大阿阇黎。之後,爲歌頌佛的卓越功德,造《殊勝贊》一文。應如贊中所說,以我們的大師爲皈依處,堅定不移地學習佛的教法;不以苯教和印度六師等佛法以外的對像爲皈依處。內道與外道的大師、教義及學習該教的僧伽,其勝劣之區別,如《殊勝贊》中所言:
「我舍諸余師,我皈依世尊,
若問是何故?尊無過具德。」
又說:
「于余外道教,雲何善思惟,
如是于怙主,我心起深信。」
《贊應贊》也說:
「何應趣應遮,何淨何雜染,
此是大雄教,與他言說別。」
藏地雖然沒有真正的印度外道,但有些自稱是佛教徒和學者的人,在遇到緊要關頭,或是爲了廣收徒衆,或顧全別人的面子,對信奉苯教或蠻夷宗教也覺得無所謂。這是認爲有兩種皈依處的做法,已舍棄了心中的皈依,而被摒出內道之列。
有些人說:「我愛好佛教,也愛好苯教。」然而苯教的大師、教義及其信徒並沒有堪作皈依的原因存在。苯教大師並不具備斷盡一切過失等功德,教義中連如何減輕煩惱的方法都沒有;雖然苯教的僧團表面上也受別解脫戒,但並沒有律儀的傳承,所以這叁者都不具足功德。苯教中連內道的皈依都沒有,所以不宜皈依。
(帕繃喀大師告誡說,佛、苯之間不應像吵架一樣,相互說一些貪自瞋他的話。重要的是,我們應當閱讀過去智者的權威論著,以了解苯教的起源,例如土觀‧達麻班雜(法金剛)38的著作《論一切宗派之源流與教義‧善說晶鏡》等。)苯教在祖師、教義、見地叁方面,混雜有外道的見地和修持,並剽竊佛經僞造成自己的經典,從古代生存下來流傳至今。這種低劣的教派絕不是求解脫者可以皈依和信任的對象。止貢,季丹貢波(世間依怙)39基于這些考量,說道:「在苯教的見修類文章中,有的說一切情器世間是從卵中出生,也有說是由卦象或自在天所創造,這都是外道邪見的流衍。」《噶當子法》40中說:
「外道苯教悉地速,暫樂終墮惡趣中,
外道苯教似爐火,稍近雖有安樂起,
若行接觸即焚燒。」
瑜伽自在傑‧密勒日巴也說:
「苯教根源爲邪法,具力龍魔之所創,
不入解脫究竟道,苯教乃是極劣種。
外內二道差別者,乃皈依處相徑庭,
內道皈依爲叁寶,外道梵王遍入天。
自身解脫輪回已,方能解脫他有情,
此惟佛陀正等覺;大自在等世間天,
自爲生死系縛故,雖有能力爲他人,
賜予暫時小悉地,解脫生死何能賜?」
又說:
「《白色十萬龍經》等,說于五部龍壇城,
願求成佛甚荒謬,龍者乃是畜生故。
「苯身普賢」等壇城,花樣雖多率皆是,
往昔藍裙班智達,所臆造之諸邪法。」
現在有些人將苯教的「辛拉沃噶」與觀自在視爲同一,並說一切有情皆諸佛化機之故,苯教中也有許多佛菩薩的身,所以修苯教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種說法只是自己被邪見惡習所染汙蒙蔽的過甚之辭。如果這不是過甚之辭,試問,畜生中也有佛菩薩的化身,如果仿效豬狗的行爲,是否也是有德無過呢?所以,凡是求善之人,應該將所有令人反胃的惡見像擦糞的石頭一樣丟棄,認定佛教的叁寶爲真正的皈依處,全心交付叁寶,這是最重要的。
簡言之,皈依並不是口中念誦的文句而已,皈依就好象罪犯向有權勢力的官員尋求庇護的心態一樣,因爲害怕惡趣與輪回,相信叁寶有能力拯救,企盼叁寶作爲依靠,這是皈依的標准。皈依是否在相續中生起,取決于是否已有這種心態。所以,在皈依的體性沒了解清楚前,先不要急著只是念完十萬遍皈依文,而應努力設法在相續中生起不造作的皈依因和體性等等。
皈依有兩種形式:以他相續中已成就的叁寶爲對像而祈求庇護的「普通皈依」,以及以未來在自相續將出現的叁寶爲對像而決心證取的「殊勝皈依」。每一種均有「叁士」個別的皈依作法。學習大論的人,應以「殊勝皈依」爲主而努力修習。如果到了修皈依的時候,向來所學卻派不上用場,與一般在家老先生的皈依沒有區別,這是聞思不能致用所犯的錯誤。
不懂經論的人,也應具足皈依的二因而全心全意信賴叁寶。具體作法應當如病人指望醫生、藥品和護士的態度來修。如能由具足二因之門至心信仰皈依處叁寶,便是在相續中生起了清淨皈依,因此這是最主要的。否則,計數念皈依偈也好,自稱是菩薩和持明者也好,都一無是處。正如噶當派祖師41所說:「睨視顧盼的上座,或許尚未入內道佛教徒之列。」
庚四、皈依利益
皈依利益有八種:(辛一)入內道佛子數;(辛二)爲一切律儀之基礎;(辛叁)滅盡往昔所集諸業障;(辛四)順易累積廣大福德;(辛五)人與非人不能爲害;(辛六)不墮惡趣;(辛七)無勞成就現前與究竟諸事;(辛八)速疾成佛。
辛一、入內道佛子數
修皈依時,不要像學舌一樣、流于空洞言詞,而是能至誠皈依。心中何時生起清淨皈依,何時即進入內道佛教徒之列。否則,即使…
《掌中解脫 第十二天 皈依——入聖教之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