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十二天 皈依——入聖教之門▪P4

  ..續本文上一頁計數滿十萬遍「皈依偈」,也不是內道中人。現在可以聽到很多人說念皈依計數,而很少有人要在心中生起皈依。以前達波地區有位比丘名叫「阿塔」,與朋友們一起念皈依偈計數。阿塔因認真思惟皈依的內涵,需時甚久;其它人卻只顧計數,念得飛快。即將念滿十萬遍的時候,他們都擔心阿塔念的次數不夠,問他念完多少,阿塔反問說:「難道你們只是在計算念皈依偈的次數嗎?〔(帕繃喀大師解釋說:修習皈依所緣而念誦計數,這才切實有益。)

  

  辛二、爲一切律儀之基礎

  

  不論我們受叁律儀中的任何一種律儀,都以皈依爲起始,否則戒體不生。正如大地是房舍的基礎及禾稼、果樹、森林等生長的所在,皈依是一切律儀生起的根基。

  

  辛叁、滅盡往昔所集諸業障

  

  心中若有皈依,過去造集的許多業障都將消盡,例如,「未生怨」王弒害已得不還果的父親「頻毗婆羅」(具色藏),造下無間罪和近無間罪,因皈依佛陀,得以清淨業障。如佛經中反複再叁的講述,即便只是持誦諸佛的名號,或誦讀佛經,如誦持《般若經》一遞,也有清淨多劫罪障的功德。

  

  辛四、順易累積廣大福德

  

  皈依所致的利益和福德不可思議,《攝波羅蜜多論》中說:

  

  「皈依福有色,叁界器猶狹。」

  

  尤其佛乃殊勝福田,對佛種下的善根,縱然缺乏清淨的動機,也必然成爲證得圓滿菩提的因。《大悲白蓮華經》中提到:

  

  「阿難,譬如某長者有一廣大良田,無諸岩石、樹根、荊棘及砂朱,善作耕耘。所選之種亦新鮮未腐,未受風吹日灼,不因斷裂、腐爛而損耗。此等種子應時播入田中,時時灌溉,或令幹燥,以一切種善護之。阿難,若彼長者後時複至田前,立于塍言:願汝種不成!願汝種不生!願不增長!我不需有果!我不需所得!阿難,于意何?彼長者能以言辭令彼等種不成種否?」答日:「不也,世尊!不也,如來!」複問:「彼果不成果否?不現前得否?」答日:「不也,世尊!不也,如來!」

  

  佛說:「阿難!彼贊歎叁有、歡喜叁有者亦複如此,彼供佛己,發願永不以此善根成究竟涅槃,然不成究竟涅槃者無有是處。阿難!于佛所生之諸善根,不欲亦成涅槃果,我說彼等終成涅槃。如是乃至于佛世尊一念心生,彼等一切善根之果即是涅槃,我說彼等終成涅槃。」

  

  辛五、人與非人不能爲害

  

  皈依人與非人不能爲害。以前有外道修「風繩法」成就,企圖用風繩套住一位年輕的佛教居士,未能得逞;42印度有一人觸犯王法,被放逐到屍陀林中,以前凡是被扔進屍陀林的人,當晚就被食肉非人攫走吃掉,沒有一人存活,此人用一塊僧衣碎布放在頭上,並作皈依,遂免于非人之害。43

  

  過去有個藏人牧民,在荒原迷路一天,遭到熊的攻擊,幾乎死去,他醒來時頭部已受到重創。後來有位上師問起他受傷的原因,便向上師陳述了遇險的經過,于是上師爲他開示「皈依」教授。後來有一天,他又再次與熊遭遇,便疾作皈依,那頭熊用鼻子嗅了嗅,居然聞不出人的氣味而走開了。

  

  又如給孤獨長者的故事,他只是口誦「皈依偈」,便在夜晚看見逃離屍陀林的路,非人也無法傷害他,後來因爲禮拜一座外道神像而失去加持。44

  

  有一小偷,窺知有人供養一位比丘布匹,便在夜間前來行竊,比丘設計捆綁住他的雙手,一邊口稱叁寶之名,一邊用棍子痛打叁下。小偷逃走後,來到一座橋梁下方,那座橋上經常有非人出沒。他覆誦先前比丘的話,暗自嘀咕道:「幸虧只有這叁句,要是更多,我今天就死定了。」當天晚上,沒有非人敢經過那座橋。

  

  (帕繃喀大師例舉了這些故事,接著說道:我們面臨緊要關頭時不要恐慌,應衷心仰賴叁寶,以叁寶爲唯一的皈依處而修皈依。)

  

  辛六、不墮惡趣

  

  皈依能免墮生惡趣。以前有位天子,死後確定受生爲豬,臨終時向帝釋求救,但帝釋無力救助而轉求佛陀,佛陀開示了「皈依」教誡,後來天子依佛教誡在皈依中死去。後來帝釋觀察該天子死後受生在何處,由于各界天神祇能見到比自己低下的地方而無法看到上層天,帝釋無法在上層天發現他的蹤迹,便向佛請示,佛揭示說,他已受生在兜率天中。由此可見,〔皈依〕修法不僅使必然受生爲豬的天子免墮惡趣,還令讓他往生更高層的天界!現在我們口誦「皈依發心偈」時,不知道「皈依」法的重要性,總是東看西瞧、心生散亂;而在念「娑跋瓦」等觀空咒的時候,卻喜歡裝模作樣、故弄玄虛地閉閉眼睛,這反映出:我們根本不知道內道的入門和免墮惡趣的稀有方法在哪裏!

  

  阿底峽尊者洞察皈依和業果的重要性,而開示這方面的教授,故而得到「皈依上師」和「業果上師」的稱謂。尊者聽說此事後言道:「單憑我的這個名字,也能利益聖教!」

  

  所以,我們與其假裝修一修在臨終時使不上力的生圓次第,還不如修習清淨皈依,因爲它能保證我們下一輩子下墮惡趣。桑結繃曾說:

  

  「總之死無常,心中若未生,

  「集密」未爲深;心生死想時,

  叁皈依亦深。」45

  

  辛七、無勞成就現前與究竟諸事

  

  隨願成就的方法,沒有比皈依更殊勝的了。正如菩薩熱振瓦46所說的那樣:「別太指望于人,而應啓請于天。」過去的大德,其暫時和究竟諸事一切都是依靠祈禱叁寶(天)而實現願望。以前熱振地方有個人,就是靠這個方法贏得訴訟等事。

  

  辛八、速疾成佛

  

  現在因作皈依而形成「造作等流果」,能使我們在今生中一遇到惡緣便立刻一心皈依。因爲心總是跟著習慣走,法爾如是;所以臨終之時,也能憶念佛陀。如《叁摩地王經》中所說: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

  常能修隨念,心趣注于此。」

  

  又說:

  

  「清淨身語意,常贊佛勝德,

  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怙。

  若時病不安,受苦至于死,

  念佛不退失,苦受莫能奪。」

  

  (帕繃喀大師總結說,皈依不僅有上述利益,還能令一切生中獲暇滿身,遇皈依處,不離皈依行,學究竟道而在自相續中成就叁寶、速疾成佛。)

  

  庚五、皈依學處

  

  皈依學處可分兩種:(辛一)各別學處;(辛二)共同學處。

  

  辛一、各別學處

  

  各別學處中又分(壬一)應遮學處;(壬二)應修學處二種。

  

  壬一、應遮學處

  

  ⑴ 不皈依世間天神

  

  皈依佛後不可皈依世間天神。現在連一些比丘在遇到意外,窘困無奈時,也跑到世間天神像前,叩頭如倒蒜,這種行爲敗壞了佛弟子的聲譽。如前已述,如果認爲有兩種不同皈依處,將破壞自相續的皈依律儀,並被逐出內道的行列。

  

  我們可以對天、龍、王魔、厲鬼等施以朵瑪及作香施、煙施,只是請他們作如法的助伴,而不必皈依。就像給別人送禮,請他們幫忙辦事,而不需皈依一樣。

  

  ⑵ 不損害有情

  

  皈依法的人不應傷害有情。傷害的意思,不僅是指屠殺、捶打和掠奪等情節特別惡劣的事情,指派不正當的苛捐雜稅、以及虐待動物,如強迫牲畜超重馱負等,也是損害有情的行爲,不可以去做。

  

  ⑶ 不與外道共住

  

  皈依僧後不可與外道交往。雖然在藏地並沒有真正的印度外道,但還是有與之類似的人,他們不信叁寶和業果,認爲這些都是善辯的上師、格西們捏造出來的。我們應避免與這類人深交。我們的見地尚不堅固,很有可能輕信他們的話而改變信念,所以應當與這些惡友保持距離。

  

  某人在格西博朵巴面前提出他對佛陀降世的懷疑,當時格西善巧地反駁說:「那麼您的祖先德烏那貢也從未出現過。」此人說:「他是確有其人,因爲他留下某某手迹、某某遺物。」博朵瓦引用相同的理路說:「佛陀也留有這些遺規、這些經典!」此人才相信佛陀曾降臨于世。

  

  壬二、應修學處

  

  ⑴ 恭敬佛像猶如大師

  

  皈依佛後,對—切佛像都應想成是真正的佛,包括質地低劣或形狀醜陋的佛像,甚至「擦康」內的殘破佛像亦然。 《親友書》中說:

  

  「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我們往往對來自印度的「利瑪」像47和銅像、金像等抱有很大的敬重,將這些佛像安置在佛龛的最深處;對泥等製成的佛像卻沒什麼信心,已殘破的佛像就放在堆垃圾的地方,准備有一天送到「擦康」。先輩祖師們說過,將佛像往外送,無異于將自己的福報往外推。

  

  同樣的,唐卡一舊,就把緞質邊幅拆掉,卷起正中的畫面處理掉。這已暴露出當事者對叁寶缺乏信敬,內心已經腐爛。

  

  ⑵ 下至一字紙頁應敬如法寶

  

  皈依法後,下自一字也應敬之如真正的法寶,否則生生世世將變成愚癡無知之輩等,過失極大。霞惹瓦曾說:

  

  「我們對法任意戲弄,不恭敬法與法師,這是惡慧之因。我們現在已經夠愚昧了,不要再積集愚癡的因。如果將來比現在更愚癡,我們又該如何呢?」

  

  我們通常把一枚五分硬幣看得比一張字紙更貴重。如果我們發現有錢掉入泥坑裏,會設法用長棍等物撈取,對字紙則不然。  

  

  以前嘉旺卻傑(佛王法主)48擔任基巧堪布49時,政府任命他負責「鐵虎年調查組」50。

  

  當時他的辦公處堆滿了各地宗溪衆多的官書文契,每當要走動,像如廁的時候,他總是先搬移文件,空出一條信道才走,此做法應當效法。

  

  ⑶ 下至紅黃僧衣殘布應敬如僧寶

  

  皈依僧後,對掉落在…

《掌中解脫 第十二天 皈依——入聖教之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