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P2

  ..续本文上一页陀的大悲不仅对众生没有亲疏之分,而且普作饶益,不论对方对佛是有恩还是无恩。事实上,佛陀对弱小的众生还特别悲悯。(帕绷喀大师总结说,如果我们所皈依的对象缺乏大悲心,想要得到保护也是枉然;由于佛陀具有大悲心,纵使不向之求助,佛陀也必然会救护。)

  

  庚三、皈依量为几何

  

  简单地解释了皈依因和皈依境之后,现在要接着讲皈依的量,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辛一、由知功德之门皈依

  

  我们应该在了解三宝各自的功德后作皈依,所以分三点来讲:佛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

  

  (一)佛功德

  

  佛功德又可细分成身、语、意、事业四种功德:

  

  ① 身功德

  

  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庄严,即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手足轮相具、足底如龟腹」等三十二相以及「佛爪赤铜色」等八十种好。「相」表拥有者为大丈夫;「好」为具有内在功德的象征。

  

  若能思惟相、好体性的功德和因的功德等,会更有力量,所以在此我们按照《宝鬃论》中所说的教授来修:假如我们将独觉、有学和无学声闻、以及转轮王等世间所有的福德加起来,也只能成就佛身的一个「毛孔」;成就所有「毛孔」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种「好」;成就所有「八十种好」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种「相」;成就「三十二相」福德的一千倍方成「白毫相」;成就「白毫相」福

  

  德的十万倍方成「顶髻相」;成就该相福德的一千兆倍方成「佛语梵音」。

  

  此外,如来的相、好等全身各支分,均有说话的功能,宣讲佛法。顶髻和毛孔等也有心的功能,可以明见一切如所有和尽所有的所知境。因此,按照「道次第」传承祖师的规炬,「俱胝圆满乐善所生身」等三句,23每一句均可配合身、语、意来解释。因此,佛身周逼一切所知境,凡是佛身周遍的地方,佛语和佛意也同样周遍。所以说,一切世界映现于佛身,佛身周遍于一切世界,佛身秘密不可思议。经24中说:「智所周遍处,身亦如足覆。」

  

  佛陀的顶髻通常在瞻仰时只有四指高,但如果真要加以测量,那是无法办到的。 《秘密不可思议经》中说,「持力」菩萨曾以神通向上飞越无量世界来观看,但始终无法见到如来顶髻的尖端,最后倦而返回。

  

  佛陀的衣服不触及身体,总是离体四指左右,但前来觐见者均能清楚地见到佛身的轮廓;佛陀的双脚虽不碰地,但能清晰在地上留下*轮等纹路的足迹;如果虫蚁等正好进入佛的脚下,它们将在七日内沉浸于极大的快乐,然后从畜生道死殁往生天界。

  

  此外,我们也应忆念《喻赞》中所说的那些功德:

  

  「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

  如无云秋空,群星为庄严。

  能仁具金色,法衣瑞严覆,

  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

  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尤满,

  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比。

  尊口妙莲花,与日开敷莲,

  蜂见疑为同,当如悬索转。

  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瑞严,

  如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

  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

  以手作抚慰,生死所怖人。

  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

  印画此地上,莲苑何能美?」

  

  (帕绷喀大师说,此处如果要广修,应配合《现观庄严论》等经论中所说内容。)

  

  ② 语功德

  

  佛语具有六十种音支,主要的如密续中所说:

  

  「虽说一语音,各别现多相。」

  

  文殊怙主大宗喀巴依据《谛者品》25的意趣说道:

  

  「一切世界众有情,于一时中询诸疑,

  于各各前尽所有,身语庄严同时现,

  虽作事业息分别。」26

  

  意思是说,即便各类众生同时向佛陀询问各种不同的问题,如来也能同时以一种声音,根据众生各自的语言和各自的根器来解答一切疑问。例如,广、中、略三种《佛母》27虽然是佛陀同时说的,但因为化机的关系,变成广、中、略三种形式。

  

  此外,佛陀的声音不分远近都听得到。《秘密不可思议经》中说,目犍连为了测量佛语传播的距离,以神通力前往许多界,所到之处听到的声音,仍像在佛前听到的那般清晰,所以无法测定佛语传播的限度。

  

  其它语功德,如《百五十赞》中说:

  

  「观尊面可爱,从彼所听闻,

  极和雅语音,如月汪甘露。

  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

  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鸟;

  摧殷极无知,翳障如日光;

  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

  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

  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

  初闻尊之语,能夺闻者意,

  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

  庆慰诸匮乏,诸放逸所归,

  今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

  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帕绷喀大师又指出,佛语不仅具有上述功德,而且还有身与意的功用等,佛语秘密深不可测。)

  

  ③ 意功德

  

  关于意功德的详细情况,应当参阅各大教典,了解十力、十八不共法等二十一种无漏智品类28功德。已经闻思过大论的人,也应将大论中广泛开示的内容在此加以利用而作思惟。简言之,意功德可分「智功德」和「悲功德」两种:

  

  智功德,佛陀能在如所有性中入定的同时,明见一切尽所有法,如观手中庵没罗果。《赞应赞》中说:

  

  「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

  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

  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

  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

  

  比如说吧,过去释迦族有个名叫难达嘎的人去世之后,一些自然外道为他作超度法事,这些外道照往常风俗将死者召来现形并施予饮食,难达嘎的亲戚都信以为真。佛陀说,那是干阖婆「毗雅巴嘎」和药叉「桑噶达」等鬼神变化成死者的样子而来。但他们都不相信,于是大师命释迦族每户各带一个米袋来,内藏各户的姓名条。释迦族人照办了,因为户口众多,结果需要一头大象才能将那些米袋驮来,佛陀一个也不差地辨别出哪个米袋是属于哪一家的。至此,释迦族人才由衷生信。此事出自经典所说29。律典中也说,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树被火烧成灰烬,并放在海里随浪翻搅多时,再呈交给佛陀,佛陀甚至能一一辨别出这些灰烬原是树的哪个部分、属于哪个树种、生长在哪个地方。

  

  除此之外,佛陀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功德:所谓「身随示神变」,是指佛陀能在千万亿等任何数量的化机前面各现一个化身;所谓;〔语普说神变」如前已释,是说佛陀能随顺每一有情的语言和意愿,开演佛法;所谓「意等持神变」,是说大师在作「世俗发心」时,能使一切有情,甚至蚂蚁如此微小的生物也能了知其它有情的心思以及如来的意向;在作「出世间发心」时,则连「最后有」菩萨也无法知道佛陀的想法。

  

  (帕绷喀大师又说,佛在说《佛母》时,曾将一切世界转变成净上。如是等等,佛的功德无量无边。)

  

  「悲功德」,如伟大的第七世嘉却‧格桑嘉措所说:

  

  「或有凡夫于自钟爱偶为瞋恨自在时,

  亦行弒戮然汝恒念诸有情众如独子,

  损恼之意下至少分心中久已拋弃故,

  如我自爱较汝悲心纵然一分亦难及。」30

  

  我们对自己的珍爱再怎么深切,也比不上佛对有情悲愍心的一小部份。而且佛的悲心与我们有或增或减的悲心不同,不是见到受苦的有情才生起、没有见到就不生起,因为佛陀永远观见一切有情在受苦,所以他的大悲心也从不间断,永远地对有情运转。佛陀的悲心,是早在入道以前就开始修习并获究竟纯熟的力量所致。由见于此,《百五十赞》中说:

  

  「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

  为解众生惑,尊久为悲缚。」

  

  《谛者品》中也说:

  

  「观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

  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

  

  ④ 事业功德

  

  对此,我们应按照《宝性论》中所说的九种譬喻来思惟:

  

  「如帝释鼓云梵天,如日亦如摩尼宝,

  如来犹如谷响者,亦如虚空与大地。」

  

  当帝释的影像不待功用和分别,映现在吠琉璃地面上时,小天神见到后都想获得同样的成就,于是去修集资粮以求获得天主帝释的果位;同样的,当人们看到相好庄严的佛身时,也会想获得佛身而积聚其因,这是佛身事业。

  

  三十三天界中有一只大鼓,称作「持力」,系由诸天神福德所成。该鼓不捶自响,发出法音,开演四法印,劝说天神们去追求解脱;同样的,诸佛不需要有动机的造作,便能普宣佛语,将众生安置于增上生和决定善中,为有缘和可勘教化的众生说法,这即是佛语事业。

  

  犹如云中降下的雨水能使禾苗生长,能使化机相续中的善根稼穑生长,是为佛意事业,如是等等。31

  

  此外,佛以示现身神变调伏有情,以语事业说法,藉由「无烦恼三摩地」而行意事业。

  

  简言之,八地以下的菩萨需要依靠粗显的功用,八地以上的菩萨仍需要微细的动机,所以无法作出同时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佛的事业则不然,佛不需要有「我当饶益有情」这样的动机和功用等。正如空中的月亮本身没有分别心,在任何有水的容器,甚至草尖上的露水,只要水面上澄清不动,就会倒映出月影;同样的,一旦化机的相续清净、调伏的时机已到,佛的事业便会不假功用、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帕绷喀大师指出,所谓「佛的事业」,事实上是指「以自因智慧法身为增上缘所生的白善功德。32」)

  

  (二)法功德

  

  诸位当中已学习过大论者,应思惟如见道无间道断除自道本份障盖的道理。…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