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的大悲不僅對衆生沒有親疏之分,而且普作饒益,不論對方對佛是有恩還是無恩。事實上,佛陀對弱小的衆生還特別悲憫。(帕繃喀大師總結說,如果我們所皈依的對象缺乏大悲心,想要得到保護也是枉然;由于佛陀具有大悲心,縱使不向之求助,佛陀也必然會救護。)
庚叁、皈依量爲幾何
簡單地解釋了皈依因和皈依境之後,現在要接著講皈依的量,分爲以下四個方面:
辛一、由知功德之門皈依
我們應該在了解叁寶各自的功德後作皈依,所以分叁點來講:佛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
(一)佛功德
佛功德又可細分成身、語、意、事業四種功德:
① 身功德
佛身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爲莊嚴,即如《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手足輪相具、足底如龜腹」等叁十二相以及「佛爪赤銅色」等八十種好。「相」表擁有者爲大丈夫;「好」爲具有內在功德的象征。
若能思惟相、好體性的功德和因的功德等,會更有力量,所以在此我們按照《寶鬃論》中所說的教授來修:假如我們將獨覺、有學和無學聲聞、以及轉輪王等世間所有的福德加起來,也只能成就佛身的一個「毛孔」;成就所有「毛孔」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種「好」;成就所有「八十種好」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種「相」;成就「叁十二相」福德的一千倍方成「白毫相」;成就「白毫相」福
德的十萬倍方成「頂髻相」;成就該相福德的一千兆倍方成「佛語梵音」。
此外,如來的相、好等全身各支分,均有說話的功能,宣講佛法。頂髻和毛孔等也有心的功能,可以明見一切如所有和盡所有的所知境。因此,按照「道次第」傳承祖師的規炬,「俱胝圓滿樂善所生身」等叁句,23每一句均可配合身、語、意來解釋。因此,佛身周逼一切所知境,凡是佛身周遍的地方,佛語和佛意也同樣周遍。所以說,一切世界映現于佛身,佛身周遍于一切世界,佛身秘密不可思議。經24中說:「智所周遍處,身亦如足覆。」
佛陀的頂髻通常在瞻仰時只有四指高,但如果真要加以測量,那是無法辦到的。 《秘密不可思議經》中說,「持力」菩薩曾以神通向上飛越無量世界來觀看,但始終無法見到如來頂髻的尖端,最後倦而返回。
佛陀的衣服不觸及身體,總是離體四指左右,但前來觐見者均能清楚地見到佛身的輪廓;佛陀的雙腳雖不碰地,但能清晰在地上留下*輪等紋路的足迹;如果蟲蟻等正好進入佛的腳下,它們將在七日內沈浸于極大的快樂,然後從畜生道死殁往生天界。
此外,我們也應憶念《喻贊》中所說的那些功德:
「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
如無雲秋空,群星爲莊嚴。
能仁具金色,法衣瑞嚴覆,
等同金山頂,爲霞雲縛纏。
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尤滿,
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比。
尊口妙蓮花,與日開敷蓮,
蜂見疑爲同,當如懸索轉。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瑞嚴,
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
應供尊右手,爲輪相殊飾,
以手作撫慰,生死所怖人。
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
印畫此地上,蓮苑何能美?」
(帕繃喀大師說,此處如果要廣修,應配合《現觀莊嚴論》等經論中所說內容。)
② 語功德
佛語具有六十種音支,主要的如密續中所說:
「雖說一語音,各別現多相。」
文殊怙主大宗喀巴依據《谛者品》25的意趣說道:
「一切世界衆有情,于一時中詢諸疑,
于各各前盡所有,身語莊嚴同時現,
雖作事業息分別。」26
意思是說,即便各類衆生同時向佛陀詢問各種不同的問題,如來也能同時以一種聲音,根據衆生各自的語言和各自的根器來解答一切疑問。例如,廣、中、略叁種《佛母》27雖然是佛陀同時說的,但因爲化機的關系,變成廣、中、略叁種形式。
此外,佛陀的聲音不分遠近都聽得到。《秘密不可思議經》中說,目犍連爲了測量佛語傳播的距離,以神通力前往許多界,所到之處聽到的聲音,仍像在佛前聽到的那般清晰,所以無法測定佛語傳播的限度。
其它語功德,如《百五十贊》中說:
「觀尊面可愛,從彼所聽聞,
極和雅語音,如月汪甘露。
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
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
摧殷極無知,翳障如日光;
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
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
初聞尊之語,能奪聞者意,
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
慶慰諸匮乏,諸放逸所歸,
今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
能摧下者翳,此語利衆生。」
(帕繃喀大師又指出,佛語不僅具有上述功德,而且還有身與意的功用等,佛語秘密深不可測。)
③ 意功德
關于意功德的詳細情況,應當參閱各大教典,了解十力、十八不共法等二十一種無漏智品類28功德。已經聞思過大論的人,也應將大論中廣泛開示的內容在此加以利用而作思惟。簡言之,意功德可分「智功德」和「悲功德」兩種:
智功德,佛陀能在如所有性中入定的同時,明見一切盡所有法,如觀手中庵沒羅果。《贊應贊》中說:
「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
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
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
如風行于空,尊意無所礙。」
比如說吧,過去釋迦族有個名叫難達嘎的人去世之後,一些自然外道爲他作超度法事,這些外道照往常風俗將死者召來現形並施予飲食,難達嘎的親戚都信以爲真。佛陀說,那是幹阖婆「毗雅巴嘎」和藥叉「桑噶達」等鬼神變化成死者的樣子而來。但他們都不相信,于是大師命釋迦族每戶各帶一個米袋來,內藏各戶的姓名條。釋迦族人照辦了,因爲戶口衆多,結果需要一頭大象才能將那些米袋馱來,佛陀一個也不差地辨別出哪個米袋是屬于哪一家的。至此,釋迦族人才由衷生信。此事出自經典所說29。律典中也說,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樹被火燒成灰燼,並放在海裏隨浪翻攪多時,再呈交給佛陀,佛陀甚至能一一辨別出這些灰燼原是樹的哪個部分、屬于哪個樹種、生長在哪個地方。
除此之外,佛陀還有許多其它方面的功德:所謂「身隨示神變」,是指佛陀能在千萬億等任何數量的化機前面各現一個化身;所謂;〔語普說神變」如前已釋,是說佛陀能隨順每一有情的語言和意願,開演佛法;所謂「意等持神變」,是說大師在作「世俗發心」時,能使一切有情,甚至螞蟻如此微小的生物也能了知其它有情的心思以及如來的意向;在作「出世間發心」時,則連「最後有」菩薩也無法知道佛陀的想法。
(帕繃喀大師又說,佛在說《佛母》時,曾將一切世界轉變成淨上。如是等等,佛的功德無量無邊。)
「悲功德」,如偉大的第七世嘉卻‧格桑嘉措所說:
「或有凡夫于自鍾愛偶爲瞋恨自在時,
亦行弒戮然汝恒念諸有情衆如獨子,
損惱之意下至少分心中久已拋棄故,
如我自愛較汝悲心縱然一分亦難及。」30
我們對自己的珍愛再怎麼深切,也比不上佛對有情悲愍心的一小部份。而且佛的悲心與我們有或增或減的悲心不同,不是見到受苦的有情才生起、沒有見到就不生起,因爲佛陀永遠觀見一切有情在受苦,所以他的大悲心也從不間斷,永遠地對有情運轉。佛陀的悲心,是早在入道以前就開始修習並獲究竟純熟的力量所致。由見于此,《百五十贊》中說:
「此一切衆生,惑縛無差別,
爲解衆生惑,尊久爲悲縛。」
《谛者品》中也說:
「觀見癡黑暗,常覆衆生心,
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④ 事業功德
對此,我們應按照《寶性論》中所說的九種譬喻來思惟:
「如帝釋鼓雲梵天,如日亦如摩尼寶,
如來猶如谷響者,亦如虛空與大地。」
當帝釋的影像不待功用和分別,映現在吠琉璃地面上時,小天神見到後都想獲得同樣的成就,于是去修集資糧以求獲得天主帝釋的果位;同樣的,當人們看到相好莊嚴的佛身時,也會想獲得佛身而積聚其因,這是佛身事業。
叁十叁天界中有一只大鼓,稱作「持力」,系由諸天神福德所成。該鼓不捶自響,發出法音,開演四法印,勸說天神們去追求解脫;同樣的,諸佛不需要有動機的造作,便能普宣佛語,將衆生安置于增上生和決定善中,爲有緣和可勘教化的衆生說法,這即是佛語事業。
猶如雲中降下的雨水能使禾苗生長,能使化機相續中的善根稼穑生長,是爲佛意事業,如是等等。31
此外,佛以示現身神變調伏有情,以語事業說法,藉由「無煩惱叁摩地」而行意事業。
簡言之,八地以下的菩薩需要依靠粗顯的功用,八地以上的菩薩仍需要微細的動機,所以無法作出同時利益一切有情的事業。佛的事業則不然,佛不需要有「我當饒益有情」這樣的動機和功用等。正如空中的月亮本身沒有分別心,在任何有水的容器,甚至草尖上的露水,只要水面上澄清不動,就會倒映出月影;同樣的,一旦化機的相續清淨、調伏的時機已到,佛的事業便會不假功用、自然而然地發生作用。(帕繃喀大師指出,所謂「佛的事業」,事實上是指「以自因智慧法身爲增上緣所生的白善功德。32」)
(二)法功德
諸位當中已學習過大論者,應思惟如見道無間道斷除自道本份障蓋的道理。…
《掌中解脫 第十二天 皈依——入聖教之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