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八天 意樂依止法▪P4

  ..續本文上一頁以「上師瑜伽」作爲道之生命的話,我們將取得極大的修道進步,這也是因爲上師加持的關系。

  

  上師加持其弟子心相續的事例很多,例如:當谛洛巴將泥曼荼羅扔在那若巴臉上時,那若巴頓時生起叁摩地達七日之久。又如,由于上師的加持,我們現在心裏常能想著佛法,這是以前自己所做不到的。

  

  今年四月廿四日,出現了皈依怙主大寶上師44對我作加持的妙相,由于上師的加持,方有現在「道次第」等的聽講。以前,當歸依怙主大寶上師在達波與二十五位格西共修「荟供輪」45時,我亦躬逢其會,從開始誦《供養上師儀軌‧樂空無別》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我—直在流淚,心中生起了不可抑止的出離心,這也是上師加持的結果。

  

  如果我們祈禱上師,那麼今生、後世的一切善事和願望就都會實現。大成就者谛洛巴曾說:

  

  「諸增益最上,即師那若巴。」

  

  嘉瓦‧果倉巴46說:

  

  「修生次雖多,修師爲無上;

  作念誦雖多,祈禱爲無上;

  若恒常祈禱,不退德定至。」

  

  (帕繃喀仁波切隨後又舉了幾個例子:以前熱振地方有個人向仲敦巴像供燈,因而順利辦成事的情況:仲毗巴加持阿底峽尊者的情況47,以及珠康巴加持喇嘛降巴仁波切48的情況。)

  

  庚四、以財物攝受爲眷屬恩

  

  由于現在的這些人很看重財物,所以上師往往先以財物來攝受他們成爲弟子,然後再引導他們進入正法之門。

  

  我的皈依怙主達波大寶上師住茅篷的時候,貢波上部的止美丹喀家族派了一個仆人前來問卦,並帶了一包酥油作爲供養。由于上師的住處很高,那個仆人爬得疲憊不堪,他邊走邊罵:「這個上師真和野獸差下鄉,別的地方不住,偏偏喜歡住在這麼高的山上。」當他來到上師跟前時,上師賜給他茶、美食及會供面食,由此他轉而對上師生起了信心,並從上師那裏得到廣大加持。所以,真正使那位仆人生起信心而成爲上師弟子的,是上師的財物,他說:「這些會供真是美味可口啊!」在寺院中,有無數像這種老師以財物來攝受、教導弟子的事例。

  

  阿底峽尊者說:「我所有的功德都是上師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功德仰賴上師之恩才得以出生。在下作觀察的情況十,我們總以爲現在的安、樂、名叁者都是自己一手造就的,其實不然。例如,有兄弟二人,一個進入法門49,從而成爲另一個的歸依境。他可以與其它出家衆在寺院中集會,受用應得的正法和財物之分,安住于少事少業之中。然而,他之所以能成爲一名比丘,並不是他自己所能做到的,這是親教師和規範師授于近圓律儀的恩德聽致。

  

  我們現在每天能讀幾百頁書,且能觀察書中的文義,這是教字母老師的恩德所致。我們現在有機會獲得灌頂,進入較佛出世更爲稀有的密法之門,如果不犯叁昧耶的話,在十六生內我們絕對能得四身果位,而爲我們授灌頂、從而在我們相續上種下這種能熟種子的,乃是金剛阿閣黎之恩。如果未得能熟灌頂等的話,那麼就連密法方面的書我們都不能看。我們應該一邊回憶師恩,一邊數念珠:「這位上師曾賜我這種恩德,那位上師曾賜我那種恩德……」

  

  不僅如此,我們今生所得的人身、快樂、幸福、財富等,這一切是我們前世持戒、布施之果,而這也是命我們這樣作的阿阇黎之恩。因此,我們的幸福快樂一概來自于上師之恩德。

  

  有人或許會想:「這些並不是出于一位上師的恩德,而是先後有許多不同的七師各自給予我的部分恩德。」但是,一切上師的變化根源—一切佛的心,即樂空不二智,在法界中是一味的。因此,這所有的上師是勝者金剛持—人所示現的不同身相。

  

  例如:我們藏地的人祖、製訂法規者、翻譯佛經者、宏揚主持聖教的王臣、譯師、班智達、曆輩DL喇嘛等,這一切全是「蓮華手」50的化身遊戲。所以說,自己的所行上師體性是一。

  

  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

  

  「世間普遍贊說之『上師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單修一 、二次所緣境全無所至。」51

  

  我們在修《供養上師儀軌》等上師瑜伽之前,首先應該懂得:自己的上師是—切佛的體性;一切佛是上師的變化遊戲。如果我們缺乏這種理解,光念誦文字是不會有任何進步的。

  

  若能明白一切佛的心在樂空法身中是一味的,以及由此現爲上師的道理,我們便能了知百部、五部、叁部、一部52等一切,都是十師的變化遊戲。不然的話,我們恐怕就會只對坐在法座上講經的、名聲較大的上師貌似恭順,而對寺院中不起眼的教書老師缺乏敬意。如能理解方纔所說的內容,我們對一位上師生起的淨相便會擴展到一切上師身上。令師歡喜也是如此。同時也將明白,如果自己令一位上師不喜,便是令—一切上師不喜,由此我們將意識到一切上師之間的恩德沒有差別,在依止法方面也不會産生偏頗。

  

  像這樣思惟上師的大恩之後,據說最起碼我們應口誦念恩文句來加以鞏固。善財童子在依止善知識時所作的念恩偈頌如下:

  

  「我53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

  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

  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

  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

  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

  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

  對于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似大海,

  如同船師遍救護,善財走思而來此。

  菩薩啓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

  我諸知識佛所贊,由是善心而來此。

  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依怙,

  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

  

  《道次第甘露藏》中所說者如下:

  

  「出離猶如火坑家,效仙人行居靜處,

  得嘗正法甘露味,仰賴諸位尊師恩。

  所遇義殊上師教,百千劫求亦難得,

  于彼教法生信心,亦是諸位經師恩。

  走故我視諸師爲,救惡趣難之依怙,

  出輪回海之商主,善趣解脫之向導。

  治愈痼疾之醫師,滅大苦火之河水,

  除無明暗之燈炬,示解脫道之杲日,

  出輪回獄之救星,降正法兩之密雲,

  排憂解難之親友,恒常慈育之父母。」

  

  在念誦這些偈頌時,我們應當循文思惟上師的恩德。

  

  關于加行依止法,《文殊門授》中將之列于第叫加行之末,所以請大家不要將這些不同傳承的教授混淆。

  

  (帕繃喀大師又說,我們在修〔意樂依止法」及以下每一種所緣類之初,均需祈禱和修「甘露降淨」,結束時則應對所修內容生起定解。)

  

  

  

  注釋:

  

  1、引自《叁主要道》。

  

  2、修長壽法用的密宗用具。

  

  3、即上引《經莊嚴論》中所說的「德增上」。

  

  4、法名爲耶協跋(慧熾),系阿底峽尊者親炙弟子。

  

  5、噶當派上師,法名不詳。

  

  6、因博朵瓦所用的「致謝」一詞爲藏文古方言,故有此釋。

  

  7、此婆羅門青年誤信邪道之師,以爲殺死千人即可生天,因而殺人取指、冠首爲鬘,千人少一,欲殺其母,佛往度之,後成阿羅漢。

  

  8、前叁條出自聖提婆的《四百論》,後二條系月稱所加。

  

  9、此語系藏文:mtha” bskor ri bskor byas. 的直譯,帕繃喀大師經常使用這一成語來說明「觀察修」的內涵。意即我們應從多種角度來詳細地觀察、分析某一所緣,直至自心發生變動、獲得定解。另請參閱本 書附錄《菩提道次第經驗引導修法教授》一文。

  

  10、「由七因果之門修菩提心法」的第二科,見「第十七天」章。

  

  11、佛位的異名。

  

  12、雍增‧耶協堅贊所著《心與心所釋‧明慧頸嚴》一書中解釋說:「(1)澄淨信,見叁寶等具功德者之功德故,自心澄淨……;(2)勝解信,思惟佛所說緣起、業果理等獲得勝解;(3)希求信,如思惟四谛道理已,決定苦、集二谛爲應斷,滅、道二谛爲應得,且知若如理勤修即能獲得而生決定當得之念。」

  

  13、指《菩提道次第略論筆記‧明慧海津梁》。  

  

  14、昔藏中有一富家子,與友人往印度經商,其母命自聖地迎請舍利。比歸,將至家門,方憶母言,恐拂其意,急拾死犬之牙,歸以給母,謊稱系阿羅漢靈齒。母信之,恭敬供養,犬牙放光加持,與真舍利無異。

  

  15、參閱《大涅槃經》。

  

  16、視一切情世間爲本尊、一切器世間爲本尊曼荼羅的密宗證德。

  

  17、《喜金剛續王》的簡稱。

  

  18、全頌爲:「從佛叁身莊嚴輪,善巧方便幻網中,現凡夫相度衆生,祈禱大悲依怙主。」

  

  19、身、語、意叁密。以非凡夫境界故,稱之爲「密」。

  

  20、即閻摩法王,一護法神名。

  

   21、此喻爲諸佛若依靠未成佛者而作利生事業,無異于富人向窮人求財。

  

  22、生爲天或人。

  

  23、小乘涅槃與一切智。

  

  24、全頌爲:「如同有翳諸眼根,鬼見膿河心亦爾,總如所知非有故,應知內識亦非有。」

  

  25、1402—1971,宗喀巴大師親教弟子,是八大京俄(內侍)之一。

  

  26、又稱天子魔,四魔之一。

  

  27、初地以上的菩薩。

  

  28、拉薩大昭寺主尊釋迦牟尼像。

  

  29、每種供品的數量均達一萬的供養。

  

  30、意爲「佛語」,藏文大藏經的經藏,有一百多函。

  

  31、即護法閻摩法王。

  

  32、一苯教徒名。

  

  33、吃、睡、排泄。

  

  34、藏文中有無數上師瑜伽法本與祈禱上師之文,現附上拙譯帕繃喀大師名著《遙呼上帥頌》聊備一觀。

  

  35、引自《供養上師儀軌》,全頌爲:「無量諸佛未調伏,暴惡難調濁世衆,如實爲說善逝道,祈禱依怙大悲尊。」

  

  36、引自《吉祥叁界頌》首頌,全頌爲:「叁界衆生唯一目,諸求解脫無上怙,大悲勝過一切佛,無等大師前啓請。」

  

  37、「輻辋」後成「無量壽佛」,千子即「賢劫千佛」。

  

  38、繼佛之後的七代佛教領袖:迦葉(飲光)、阿難(慶喜)、釋那瓦拶(具麻衣)、邬波咕達(近隱)、底地噶(有愧)、克裏醯那(黑)、摩诃蘇達釋那(大善見)。

  

  39、六莊嚴:龍猛、提婆爲中觀莊嚴;無著、世親爲阿毗達磨莊嚴;陳那、法稱爲正理莊嚴。二殊勝:釋迦光、功德光二大律師。戒爲佛法之最上根本,故稱「殊勝」。

  

  40、「堪」指堪布(親教師)靜命論師;「洛」指洛繃(軌範師)蓮華生大師;「卻」指卻傑(法王)赤松德贊。

  

  41、「主」指蓮華生大師;「仆」指大師的二十五名上首藏人弟子,均得密宗成就。

  

  42、衮嘎甯波(慶喜藏,1092~1158)、索南孜摩(福頂,1142~1182)、紮巴堅贊(名稱幢,1147~1216)、衮嘎堅贊(慶喜幢,1182~1251)、洛卓堅贊(慧幢,1235~1280)。

  

  43、上述故事詳情請參閱《賢愚因緣經》。

  

  44、指達波仁波切绛貝倫珠。

  

  45、一種密法儀式。

  

  46、法名爲貢波多傑(怙主金剛,1189~1258),竹巴噶舉派的一位重要上師。

  

  47、大成就者中毗巴系那若巴弟子。法尊譯《阿底峽尊者傳》中記載道:「尊者聞仲毗巴之勝德,欲往參,未遂,惟遙作觀想供養,殷重祈禱。一夕夢中,見一苾刍,持一人臂,漸食而來,尊者念雲:『出家者不宜食人肉也!』來者問曰:『佛亦有錯誤否?』尊者含愧。又曰:『汝亦欲食耶?』答曰:『願食。』遂授一無名指,食訖,獲得加持。次日早晨,任運而入叁摩地。……尊者始知前夢爲仲毗巴也。」

  

  48、普覺‧昂旺绛巴。

  

  49、意爲出家。

  

  50、聖觀自在的異名。

  

  51、引自《菩提道次第廣論》。

  

  52、一部爲「勝者金剛持」;叁部爲「毗盧」、「無量光」與「不動」,分別爲佛金剛持的身、語、意體性:五部則再加「寶生」與「不空成就」,分別爲佛的清淨五蘊體性;五部再各分五蘊、四界、六處與五境而成百部。

  

  53、經中原文系第叁人稱,乃彌勒菩薩爲大衆所說:此處我們用于憶念自己上師恩德,故改用第一人稱。

  

  

  

《掌中解脫 第八天 意樂依止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