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九天 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勸取心要

  掌中解脫

  

  

  第九天  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勸取心要

  

  

  無等阿底峽尊者曾說:

  

  「所知類多壽苦短,壽量幾何不能知,

  故如鵝取水中乳,自當喜取己所欲。」1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首先援引上述偈頌,作爲第九天教授的開場白,對我們略賜糾正動機之法。然後回顧了先前講述的那幾科,又簡略重述了一遍「意樂依止法」。 )  

  

  戊四、加行依止法

  

  如《經莊嚴論》中所說:

  

  「當由財利及承事,並修行門依知識。」

  

  加行依止法中有下、中、上叁類方法。2學生在依止教書老師學法時,此叁者皆備。所以,對上師如理修依止法,就是修「上師瑜伽」。如果我們與上師共住而作依止的話,便不需另求上師瑜伽所緣;3如果我們不在上師跟前,則應生起資糧田,修獻浴、禮拜、供養等法。取悅善知識的最上方便,即是如教修行供養。至尊彌勒日巴說:

  

  「我無財物可奉獻,然以修行報師恩。4〕

  

  以及:

  

  「堅韌耐苦之修行,走今師喜之侍奉。」

  

  《文殊口授》廣、略二派中,均將「加行依止知識法」歸入第四加行法5,所以這兩派在說完第叁加行法後,會接著講:思樂依止法」。在「加行依止法」開始時,會先迎請上師資糧田,再作供養等後叁種加行法。這是我們不在上師跟前,或未能與上師共住等情況下,以財物取悅上師的修法。

  

  此《文殊口授》派中,加持地基等如前,次誦「谛力頌」。中傳派的資糧田

  

  觀想法如下所述:在吠硫璃地基上,觀想繪有金羯摩金剛圖案,視之似有突起之狀,觸之則無凹凸之感。在其中央,觀想一座宏大的四方形珍寶宮殿,具有四門、但無牌坊,與藥師宮殿相似。

  

  宮內中央有一個大獅子座,上有四級,形如無瓶之塔。第一層(最上層)上面,後側有叁個獅座,中央座上坐有釋迦牟尼佛,左、右二邊坐有文殊、彌勒,二尊背後分別爲甚深見和廣行派的上師。前側也有叁個獅座,分別爲阿底峽,俄‧勒貝喜饒和仲敦巴叁尊之座。

  

  第二層上面有叁個獅座,中央爲宗喀巴大師之座,右爲傑‧喜饒生格(慧獅子)6之座,左爲根敦珠(僧成)7之座:第叁層上有叁個獅座,五世DL喇嘛安住于中央座上,右座之上爲赤‧京巴嘉措(布施海),左座之上爲吉祥上師降巴卻丹(彌勒具法),第四層叁個獅座上,中央爲根本上師,右側及左側座上,有人說是觀想上師的心傳弟子,但根據教授,應觀上師之師與上師之師的上師。

  

  觀想其它上師均坐在錦緞長墊上。這裏有二種安置資糧田各尊法:一派是將一切叁藏上師置于各層的左右二側,佛、菩薩、聲聞、緣覺、護法等置于各層的後側。另一派則將見、行二派衆上師置于各層前方,從各層叁位上師的左右側開始依次排列。,其它經、律、論叁藏的傳承上師觀在各層左、右側和後方。這二派都說不必觀想本尊等,但如果我們想修的話,可以意想他們以不現身的方式安住在我們面前。此外,應當觀想後方各尊面向自己而住,不爲獅座所障蔽。

  

  四門外各有一個浴室,室內中央沒有浴池,地基高起,上設與資糧田各尊數目相等的座位。七支等修法與他派近似8。

  

  南傳派的資糧田與此不同,如該派念誦儀軌中所說,在自己面前,觀想一個由獅子所擎舉的巨大七寶座,共有七層,形似噶當供臺。獅于站立在地基上,獅座前方豎有叁架梯子。

  

  最上面一層帶有背扉,像床的靠背一樣,其左右二角飾有類似手柄的東西,稱爲「彎鐵箭」。此背蚊由珍寶製成,上端飾有寶頂。每一層級各有二個小金梯,左、右側各一。以前提到的叁個梯子架在獅座中央的位置。背扉突起的正中爲金脊瓶,9左—、右二側豎有尊勝幢。

  

  第一層上,釋迦佛所坐的寶座帶有背昆,像徽六度的龍、大鵬鳥等六靈10捧座,敷設五層妙衣座墊。左‧右二邊爲文殊和彌勒所坐之座,各敷叁層座墊,但沒有獅子。

  

  前方爲現凡常相根本上師所坐的兩層座墊,不需另設寶座。右側和左側各有一個座墊,分別爲上師之師和上師之師的上師所坐。根據口授,觀想其它上師均安坐在長墊上。中央留出空地作爲信道。

  

  現凡常相根本上師的右手結說法印,左手捧托經袱,帶有五層函頭卷標。文殊的左邊和彌勒的右邊,分別爲見、行二派上師。緊接在廣大行派後面的,是「道次第派」。由于緣起十分重要,所以觀想在座次之末各設一個空的座墊11。其余在第一層上坐不下的上師,可觀想均勻地分散坐在第二層和第叁層上;第四層觀「教授派」,以京俄瓦12爲座首;第五層觀菩薩衆。諸佛分坐在最上面四層的左、右二側;第六層觀聲聞、緣覺衆;第七層觀察護法衆。13

  

  《文殊口授》廣、略二派是顯教規,所以不說觀想修行加持派上師,如果我們想要觀想的話,可以觀想他們以不現身的方式安住在前。此外,這二派也不生起〔叁昧耶尊〕等,而只作迎請賓客的觀想。就像我們現在請客吃飯,先設好座位,加持好供品,然後迎請資糧田「智慧尊」前來,就坐于各自的座位上。關于諸尊受邀前來的情形,我們應該像摩揭陀賢女14迎請大師佛陀及其眷屬那樣來作勝解。(隨後,帕繃 喀大師根據傳承規矩,詳細地講述了這個故事。)

  

  然後沐浴聖衆。浴室與前面講述的那種不同,呈四方形,四方有四個水晶門,室內沒有浴池,但設有許多浴瓶。觀想浴室上方爲花格窗和屋頂,上面系著裝有香泥或香膏的袋子,浴水從香袋中徑直注入瓶中。

  

  獻浴時放出叁個一組的比丘,當聖衆就座于前面所說的座位上後,將聖衆脫下的衣服收集起來,衣服化爲黃光,隨後敬獻沭浴。其它內容與前面相同。如果我們平時不具備瓶等物品,那麼在念加行法時不一定需要修沐浴法。然而,若能時常修習的話,可有清除汙穢和不淨等功德。其它與沐浴法有關的內容,與以前所講的《速道》相同。

  

  單作《文殊口授》引導時,應按照上述次第來講。此派在修心時不收資糧田。如果我們想作加行法計數的話,可在最後一座誦《功德之基頌》之前修:不收資糧田,從《供養雲陀羅尼》開始重新念,略修的話則單作七支計數。

  

  (帕繃喀大師指出,由于現在的教授是與《文殊口授》合講,所以在此講解該派的加行法。至于平時的修法,大師建議我們仍按照《加行法‧有緣頸嚴》來修,因爲這個法本所具有的加持和甚深教授要勝過其它。)

  

  丁叁、如何作結行之次第

  

  座末修完每一種道次第所緣類時,當念誦釋迦佛名號和密咒,以及回向發願。

  

  丙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修行者的所有時間全都包含在座上與座問中,所以「座間如何修之理:這一科極其重要。我們在座上修心之後,如果在座間讓自心無意義地散漫遊蕩的話,將大大地損害座上的正行修持。反之,如果我們能善用座間這段時間的話,將使我們的暇滿具有真正的價值。所以說,在宗喀巴大師的那些著作及引導文中,將時間分爲座上與座問,是具有極大關要的。

  

  

  

  以此處所說的所緣類15爲例,我們應該在座間閱讀開示依師法的具量經論,如那若巴師事谛洛巴、密勒師事瑪爾巴、仲敦巴師事上師賽尊巴與阿底峽等的傳記。據說,如果在座間廣泛閱讀其它各類典籍的話,將導致智慧的敗壞。比如,看小說會使瞠恚變大,因此我們不要去看這類書籍,應設法使智慧增長。

  

  爲了防止在座間生起煩惱,我們應當修習「密護根門」,雖然通常的作法,是以不觀看會産生煩惱的境等來防護諸根,但對我們來講不太可能做到,所以我們不妨采用一種較緩和的方法:例如,眼根在看到悅意的色境時,不要讓自己的意識隨著它轉。

  

  此外,我們應經常以正念、正知16來監督自己的叁門17,如想詳細了解,大家可以去參閱寂天所造的《入行論》,該論中有一品,專門講如何守護正知的內容。如該品攝要中所說:

  

  「應數數觀察,身心諸狀態,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這個護正知法很要緊,對自己身體所作的動作、嘴裏所說的話、心裏所起的念頭等叁門所作的事,我們都要叁思而行。譬如,當我們走進—幢房子,在搞清楚只有兩個出口之後,我們只要守住這兩個門就能將賊擋在外面。同樣的,如果我們能守住自己的叁門,不讓它們爲所欲爲的話,也就能將犯過之門關閉。

  

  我們應該像格西奔那樣來護心。有個故事說,格西奔由于護心而不再吃乳酪,並稱自己爲賊18。如果我們讓自心胡思亂想的話,就會像某人做白日夢那樣:某人在沒有生兒子前,先假想給他兒子起名叫「達瓦劄巴」,然後又想象因爲跳舞不當而引起兒子的瘁死。我們應該遵循阿底峽尊者的話:

  

  「衆中觀自語,獨處觀自心。」19

  

  我們平常總是不依正念作事,而在散亂中造下罪業。在那個時候,就連自己的行爲是否構成罪業也意識不到。我們在行走、坐下、談話當中,常不經意地殺死虱子等蟲類。如果當下能以正念提醒自己「不要這樣做,這是罪業」,就不會魯莽行事了。同樣的,當與許多人一起談論事情時,我們應該用部分的心思來觀察自己講的話,想一想「現在我准備說些什麼」。如果粗惡語、绮語等快要說出口時,應立即管住自己的舌頭。一人獨處時,我們應當觀察自己的心,想一想「我現在心裏在想些什麼。」由于我們經常忘記護心而下能及時加以注意,所以,更應該保持正念、正知,隨時扔提醒自己必須不忘護心。過去格西喀惹巴20像作記錄一樣,在牆內四周寫上「心勿…

《掌中解脫 第九天 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勸取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