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十天 死亡無常

  掌中解脫

  

  

  第十天  死亡無常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首先引用大智者成就師—根敦丹增嘉措(僧伽持教海)1的話說:

  

  「此2是具量經論心,非走臆造虛妄法;

  此是大車之論典,非走愚者之言談;

  此是智成之覺受,非是眩翳之幻相;

  此是無上菩提道。非是可畏懸險地。3」

  

  並配合介紹所說法的殊勝,簡略地告訴我們改正動機的方法。然後回顧了前幾天已講述的各科,並且又將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法「加行依上法」之後的內容重述了一遍。)

  

  在座間,我們應該多閱讀開示「暇滿」法類的書籍。

  

  在思惟暇滿,利大和難得之後,我們對人身會生起取其心要的願望,此時便可開始以〔叁士道次第〕來修心。隨著在叁士道中修心的程度,我們依次可取小、中、大叁類心要。如果我們想獲得佛位,就必須依次生起前後各道才行,因爲前面的道沒有生起,後面的道也就無法生起。以康巴人朝「覺窩」像爲喻,他們先以「覺窩」像爲目標,離家出發,依次行經各站,最後抵達目的地。除此之外,是無法一蹴而就的。同樣的,如果下面的出離心等未生起的話,上面的悲心等道也是生不起來的。《入行論》中也這樣說:

  

  「先前如是心,自利諸有情,

  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

  

  所謂「下、中士道」,意思是指在下士和中士共同的「道次第」中修心,而不是在下士和中士的正道中修心。譬如說,現有叁人分別前往劄什倫布、隴和曲須。第一個人的目的地雖說是劄什倫布,但他也必須和其它二人同走一條路。當其它二人到達目的地曲須和隴後,他則繼續前往劄什倫布,而不停留在這兩個地方。因此,在「道次第」中,即便在修下、中士道的時候,我們的目標也應鎖定在「爲利有情願證佛位」上面。所以,發心是正行,共下、中士道是發心的前行。

  

  有人或許會想:「那麼,從一開始就講上士道好了,何必另立下、中士之名呢?」當知這樣講有兩個目的:

  

  第一,爲了使那些無法在上士道中修心的人能漸次修心,所以讓他們先從下、中士道學起,這樣能廣益上、中、下不同心力的人士。

  

  第二,某些人對前行道不熟悉,連出離心都未在相續中生起,卻自誇爲大乘人和密宗師,爲了摧伏他們的增上慢4,所以這樣子說。

  

  爲了生起菩提心,我們必須先生起對他人的苦難深感不忍的悲心:爲了生起悲心,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是如何受苦的。爲此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切輪回的自性是苦的,在這之前,我們叉先要對惡趣的苦心生恐懼,因爲如果不害怕惡趣,也就不會對天、人的快樂心生厭離。所以最初應在共下士道中修心,它就像是房屋的地基或墊石一樣。我們無法像已獲證悟者那般可以越級證果。

  

  傑‧密勒日巴早期也在瑪爾巴跟前學共同道,他的許多證道歌都與此有關。不僅如此,密法的迅捷特色也必須依靠「道次第」才能體現起來,《樂道》與《速道》的書名便反映了這一情況。

  

  密勒日巴能即生成就雙運,並不是單靠密法,當知他在前世已將叁士道全部修完。《最初修心》5等文章中說,他的前生是噶當派大德洽扯卻。6)

  

  (帕繃喀大師說,雖然應該先修共同道,然後入密宗之門,但我們卻不按部就班,往往是一開始就學密宗。在不守護叁昧耶的情況下,縱然我們看起來好象能修二次第7,實際上卻與求生金剛地獄8等無差別。)

  

  因此,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糾正態度,並生起宏大的心量:「如果需要的話,即便一個所緣類,我也要花畢生的時間去修!」然而我們卻時常都倒著來,往往對俗事懷著大的心量,對佛法反而輕忽了。對俗事不必多慮,對佛法則應多多用心。

  

  「沒有修不成的法」,如果我們具有這樣的信念,並努力實修的話,那麼用不了數年或數月的工夫就能修成一個所緣類。格西噶馬巴9曾說:

  

  「汝言思而不生,汝于何時思耶?晝日散亂,夜則昏睡,汝勿說妄語!」

  

  我們的情形比他說的更糟,我們連一個完整的所緣類都沒有在一座早課內修過,卻在抱怨爲何還生不起證悟,這是絕對錯誤的想法!有些人沒有「骨石相遇」10般腳踏實地的修持,只是在念誦一、二遍《功德之基頌》時稍微閉閉眼睛,就指望能生起「菩提道次第」的體悟,這種願望太不實際。

  

  噶當派的貢巴仁欽喇嘛(修寶上師)11說:「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松一點。」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眼光要放遠些,把目標鎖定在遍智佛地上;對于下、中士道,心量要放大些;修法時,情緒要做到松緊合適;即使平日的行持也要做到松緊有度。我們有時聽上師說法,會生起不可抑製的出離心、急切地想修法,但沒過幾天,又照常胡作非爲,這是不究竟之相。

  

  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本段分叁節:(丁一)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丁二)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丁叁)于上士道次第修心。

  

  丁一、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

  

  此節又可分兩方面:(戊一)發起希求後世之心;(戊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戊一、發起希求後世之心

  

  此又分兩部分:(己一)此世下能久住而念死:(己二)思惟後世二趣苦樂如何。

  

  己一、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

  

  分叁部分:(庚一)不念死之過患:(庚二)念死之利益:(庚叁)正念死之理。

  

  庚一、不念死之過患

  

  分六小節:(辛一)不念正法過患:(辛二)雖念不修過患;(辛叁)雖修不淨過患:(辛四)修不殷重過患:(辛五)自謀不善過患:(辛六)臨終時將追悔而死過患。

  

  辛一不念正法過患

  

  如果心裏不念及死亡的話,我們就只會考慮現世的種種需要,整天爲衣、食等忙碌,妨礙我們去修佛法。反之,若我們能認真地念死的話,便會一心叁思地爲後世作准備。就像准備出發的康巴香客全力打點行裝一樣。我們對現世的衣、食、名叁者有如此大的貪著,也是因爲不念死的緣故。如果不以憶念無常來指導我們,我們哪一天不念死,哪一天就會流于現世的經營。

  

  辛二、雖念不修過患

  

  宗喀巴大師說:

  

  「此複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維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惡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

  

  如果不念死的話,我們的心老是執于不死,而一味地推延修法的時間,心裏想:

  

  「明天修好了,後天修好了。」像這樣縱然念及佛法也無法去修,心懷散亂,總是惦記著發財等事:水遠沒有修法的機會,就這樣耗去—生的時光。

  

  辛叁、雖修不淨過患

  

  雖然我們這些人都在修法,但修的都不是清淨的法,因爲我們個能克服現世的虛榮。我們所作的聞、思只是爲了想做個學者或求名;禅修、念誦也多半是爲了要消除現世的違緣;不見訪客的大修行者,目的也在于求名等等;個摻雜罪行的修行幾乎一樣也沒有。

  

  曾有人請問阿底峽尊者:「只考慮現世的人會有怎樣的果報?」大師答:「果報也只有那樣。」又問:「會有什麼樣的後世呢?」答道:「地獄,餓鬼和畜生!」只求現世的果報是:今生能成就一些小利,後世則墮惡趣。這樣的話,我們和那些在家人就沒有任何差別了。

  

  修法首先要舍棄現世,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要成門乞丐,因爲乞丐不是爲了舍棄現世而去流浪,我們要舍棄的是〔世間八法〕。

  

  凡摻雜世間八法的,就不是正法。瑜伽師洽扯卻曾逐一詢問阿底峽尊者說:「我去修行好呢?去講經好呢?還是邊修行、邊講經好呢?」尊者回答說這些部無益。他接著問:「那麼,做什麼才好呢?」回答是:「舍棄現世!」嘉瑪瓦12說:

  

  「佛法修持一無成,汝愚自矜爲佛徒;

  修法首須舍現世,當觀自心之有無!」

  

  堆隴巴曾對人說:「老兄!布施固然不錯,但修法更好!」這些都說明,佛法與世間法是對立的。博朵瓦也說過:「有兩個尖頭的針不能縫衣。」

  

  如果不念死,我們就不會有舍棄現世之念;如果不能舍棄現世,得利時便高興,不得利時便沮喪;對于苦、樂、稱、譏、贊、毀的反應也一樣,如此,終爲八法所控製。「八法」即龍猛所說的:

  

  「利無利苦樂,稱無稱毀譽,

  了世俗八法,齊心離斯境。」13

  

  (帕繃喀大師接著又講了某人向博朵瓦獻綠松石的故事。)14林日巴也說:

  

  「輪回分別城邑中,世間八法僵屍遊,

  此即可畏屍陀林,師當于彼修等味。」

  

  因此,我們應該舍棄現世,做到「心極法依止」。倘若對牛活有所顧慮,就應想:「即便不富裕也可以」ㄒ。這樣即能做到「法極窮依止」。我們的大師釋迦佛從行家到無家而出家時,拋棄一切王室的榮華富貴,改穿從垃圾堆裏拾來的衣服等等,就是「心極法依止」和「法極窮依止」的榜樣。宗喀巴大師也一樣。

  

  做到「法極窮依止」之後,我們或許又會想:「我會不會因爲找不到糧食而餓死呢?」這時候應想:「如果我會爲修法苦行而死的話,死就死吧!」如此才能做到「窮極死依止」。雖然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決心,但事實上修行人因斷糧而餓死的事從未發生過。具足大恩的大師佛陀將能夠受生轉輪王六萬次的福德回向給我們,所以,即便世間發生饑荒,世人用珍珠來交換等量面粉的時候,佛陀的弟子仍不會餓死、正所謂:

  

  「若大修行不下山,面團自會滾上坡。」

  

  格西奔也說:

  

  「我作白衣的時候,雖然帶著像刺一樣多的箭、刀和矛,但仍然感到仇人很多,不夠防禦:因爲…

《掌中解脫 第十天 死亡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