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十天 死亡无常

  掌中解脱

  

  

  第十天  死亡无常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首先引用大智者成就师—根敦丹增嘉措(僧伽持教海)1的话说:

  

  「此2是具量经论心,非走臆造虚妄法;

  此是大车之论典,非走愚者之言谈;

  此是智成之觉受,非是眩翳之幻相;

  此是无上菩提道。非是可畏悬险地。3」

  

  并配合介绍所说法的殊胜,简略地告诉我们改正动机的方法。然后回顾了前几天已讲述的各科,并且又将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法「加行依上法」之后的内容重述了一遍。)

  

  在座间,我们应该多阅读开示「暇满」法类的书籍。

  

  在思惟暇满,利大和难得之后,我们对人身会生起取其心要的愿望,此时便可开始以〔三士道次第〕来修心。随着在三士道中修心的程度,我们依次可取小、中、大三类心要。如果我们想获得佛位,就必须依次生起前后各道才行,因为前面的道没有生起,后面的道也就无法生起。以康巴人朝「觉窝」像为喻,他们先以「觉窝」像为目标,离家出发,依次行经各站,最后抵达目的地。除此之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同样的,如果下面的出离心等未生起的话,上面的悲心等道也是生不起来的。《入行论》中也这样说:

  

  「先前如是心,自利诸有情,

  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

  

  所谓「下、中士道」,意思是指在下士和中士共同的「道次第」中修心,而不是在下士和中士的正道中修心。譬如说,现有三人分别前往札什伦布、陇和曲须。第一个人的目的地虽说是札什伦布,但他也必须和其它二人同走一条路。当其它二人到达目的地曲须和陇后,他则继续前往札什伦布,而不停留在这两个地方。因此,在「道次第」中,即便在修下、中士道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也应锁定在「为利有情愿证佛位」上面。所以,发心是正行,共下、中士道是发心的前行。

  

  有人或许会想:「那么,从一开始就讲上士道好了,何必另立下、中士之名呢?」当知这样讲有两个目的:

  

  第一,为了使那些无法在上士道中修心的人能渐次修心,所以让他们先从下、中士道学起,这样能广益上、中、下不同心力的人士。

  

  第二,某些人对前行道不熟悉,连出离心都未在相续中生起,却自夸为大乘人和密宗师,为了摧伏他们的增上慢4,所以这样子说。

  

  为了生起菩提心,我们必须先生起对他人的苦难深感不忍的悲心:为了生起悲心,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是如何受苦的。为此我们需要先了解一切轮回的自性是苦的,在这之前,我们叉先要对恶趣的苦心生恐惧,因为如果不害怕恶趣,也就不会对天、人的快乐心生厌离。所以最初应在共下士道中修心,它就像是房屋的地基或垫石一样。我们无法像已获证悟者那般可以越级证果。

  

  杰‧密勒日巴早期也在玛尔巴跟前学共同道,他的许多证道歌都与此有关。不仅如此,密法的迅捷特色也必须依靠「道次第」才能体现起来,《乐道》与《速道》的书名便反映了这一情况。

  

  密勒日巴能即生成就双运,并不是单靠密法,当知他在前世已将三士道全部修完。《最初修心》5等文章中说,他的前生是噶当派大德洽扯却。6)

  

  (帕绷喀大师说,虽然应该先修共同道,然后入密宗之门,但我们却不按部就班,往往是一开始就学密宗。在不守护三昧耶的情况下,纵然我们看起来好象能修二次第7,实际上却与求生金刚地狱8等无差别。)

  

  因此,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纠正态度,并生起宏大的心量:「如果需要的话,即便一个所缘类,我也要花毕生的时间去修!」然而我们却时常都倒着来,往往对俗事怀着大的心量,对佛法反而轻忽了。对俗事不必多虑,对佛法则应多多用心。

  

  「没有修不成的法」,如果我们具有这样的信念,并努力实修的话,那么用不了数年或数月的工夫就能修成一个所缘类。格西噶马巴9曾说:

  

  「汝言思而不生,汝于何时思耶?昼日散乱,夜则昏睡,汝勿说妄语!」

  

  我们的情形比他说的更糟,我们连一个完整的所缘类都没有在一座早课内修过,却在抱怨为何还生不起证悟,这是绝对错误的想法!有些人没有「骨石相遇」10般脚踏实地的修持,只是在念诵一、二遍《功德之基颂》时稍微闭闭眼睛,就指望能生起「菩提道次第」的体悟,这种愿望太不实际。

  

  噶当派的贡巴仁钦喇嘛(修宝上师)11说:「眼光要放远一点,心量要放大一点,情绪要放松一点。」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眼光要放远些,把目标锁定在遍智佛地上;对于下、中士道,心量要放大些;修法时,情绪要做到松紧合适;即使平日的行持也要做到松紧有度。我们有时听上师说法,会生起不可抑制的出离心、急切地想修法,但没过几天,又照常胡作非为,这是不究竟之相。

  

  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本段分三节:(丁一)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丁二)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丁三)于上士道次第修心。

  

  丁一、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

  

  此节又可分两方面:(戊一)发起希求后世之心;(戊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戊一、发起希求后世之心

  

  此又分两部分:(己一)此世下能久住而念死:(己二)思惟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己一、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

  

  分三部分:(庚一)不念死之过患:(庚二)念死之利益:(庚三)正念死之理。

  

  庚一、不念死之过患

  

  分六小节:(辛一)不念正法过患:(辛二)虽念不修过患;(辛三)虽修不净过患:(辛四)修不殷重过患:(辛五)自谋不善过患:(辛六)临终时将追悔而死过患。

  

  辛一不念正法过患

  

  如果心里不念及死亡的话,我们就只会考虑现世的种种需要,整天为衣、食等忙碌,妨碍我们去修佛法。反之,若我们能认真地念死的话,便会一心三思地为后世作准备。就像准备出发的康巴香客全力打点行装一样。我们对现世的衣、食、名三者有如此大的贪着,也是因为不念死的缘故。如果不以忆念无常来指导我们,我们哪一天不念死,哪一天就会流于现世的经营。

  

  辛二、虽念不修过患

  

  宗喀巴大师说:

  

  「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维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恶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

  

  如果不念死的话,我们的心老是执于不死,而一味地推延修法的时间,心里想:

  

  「明天修好了,后天修好了。」像这样纵然念及佛法也无法去修,心怀散乱,总是惦记着发财等事:水远没有修法的机会,就这样耗去—生的时光。

  

  辛三、虽修不净过患

  

  虽然我们这些人都在修法,但修的都不是清净的法,因为我们个能克服现世的虚荣。我们所作的闻、思只是为了想做个学者或求名;禅修、念诵也多半是为了要消除现世的违缘;不见访客的大修行者,目的也在于求名等等;个掺杂罪行的修行几乎一样也没有。

  

  曾有人请问阿底峡尊者:「只考虑现世的人会有怎样的果报?」大师答:「果报也只有那样。」又问:「会有什么样的后世呢?」答道:「地狱,饿鬼和畜生!」只求现世的果报是:今生能成就一些小利,后世则堕恶趣。这样的话,我们和那些在家人就没有任何差别了。

  

  修法首先要舍弃现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成门乞丐,因为乞丐不是为了舍弃现世而去流浪,我们要舍弃的是〔世间八法〕。

  

  凡掺杂世间八法的,就不是正法。瑜伽师洽扯却曾逐一询问阿底峡尊者说:「我去修行好呢?去讲经好呢?还是边修行、边讲经好呢?」尊者回答说这些部无益。他接着问:「那么,做什么才好呢?」回答是:「舍弃现世!」嘉玛瓦12说:

  

  「佛法修持一无成,汝愚自矜为佛徒;

  修法首须舍现世,当观自心之有无!」

  

  堆陇巴曾对人说:「老兄!布施固然不错,但修法更好!」这些都说明,佛法与世间法是对立的。博朵瓦也说过:「有两个尖头的针不能缝衣。」

  

  如果不念死,我们就不会有舍弃现世之念;如果不能舍弃现世,得利时便高兴,不得利时便沮丧;对于苦、乐、称、讥、赞、毁的反应也一样,如此,终为八法所控制。「八法」即龙猛所说的:

  

  「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誉,

  了世俗八法,齐心离斯境。」13

  

  (帕绷喀大师接着又讲了某人向博朵瓦献绿松石的故事。)14林日巴也说:

  

  「轮回分别城邑中,世间八法僵尸游,

  此即可畏尸陀林,师当于彼修等味。」

  

  因此,我们应该舍弃现世,做到「心极法依止」。倘若对牛活有所顾虑,就应想:「即便不富裕也可以」ㄒ。这样即能做到「法极穷依止」。我们的大师释迦佛从行家到无家而出家时,拋弃一切王室的荣华富贵,改穿从垃圾堆里拾来的衣服等等,就是「心极法依止」和「法极穷依止」的榜样。宗喀巴大师也一样。

  

  做到「法极穷依止」之后,我们或许又会想:「我会不会因为找不到粮食而饿死呢?」这时候应想:「如果我会为修法苦行而死的话,死就死吧!」如此才能做到「穷极死依止」。虽然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决心,但事实上修行人因断粮而饿死的事从未发生过。具足大恩的大师佛陀将能够受生转轮王六万次的福德回向给我们,所以,即便世间发生饥荒,世人用珍珠来交换等量面粉的时候,佛陀的弟子仍不会饿死、正所谓:

  

  「若大修行不下山,面团自会滚上坡。」

  

  格西奔也说:

  

  「我作白衣的时候,虽然带着像刺一样多的箭、刀和矛,但仍然感到仇人很多,不够防御:因为…

《掌中解脱 第十天 死亡无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