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一个人能敌四十人,人们就给我安个绰号叫做『吓四十』。我虽然白天上山打劫,晚上来村里行盗,但衣食仍感不足。现在呢?自我修法以后,衣食不再匮乏,仇敌自然消灭。」15
又所谓:
「若弃贪如尸,妙欲降如鹰。」
(帕绷喀大师又提到说,宗喀巴等先德事业大如虚空,也是因为舍弃现世、如法修行的结果。有一位萨迦派人士还以为宗喀巴大师是修什么怀摄法,于是跑去问大师,什么是一切怀摄法中最甚深的法。)16
(大师接着说,或许有人会想饬终和处理后事还是需要一些钱的,那时应想:「什么都无所谓,死就死吧!」,如此才能做到「死极荒沟依止」。大师详细开示了我们需要噶当派「十秘财」17的道理。密勒日巴也说过,如果他死的时候没人哭泣,尸身周围没人聚集,他的心愿就满足了。)18虽然我们也许会认为办丧事的钱财是必需的,但事实上,人们看到尸体就反胃,总想迅速将它栘走,所以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尸体会留在床上没人管。
如果我们能这样子毅然决然地舍弃现世,现世的快,乐、名三者反而会铺天盖地的涌来。
简要的说,就是:希求现世的人是世俗人,舍弃现世的人是修行人。格西博朵瓦曾问仲敦巴:「法与非法的界限在哪里?」仲敦巴回答说:「能对治烦恼的是法,不能对治的即非法;与一切世间法不相顺的是法,相顺的是非法。」这句话正明白道出了佛法与世间法二者对立的关要。
然而,我们似乎谁都能将念经和治家这二桩事—并做。因为我们这些人以「世间八法」作为修持的中心,除了身体外相像个修行人外,内心实与世俗人无异。
舍弃现世修清净法的主要方便是修「死无常」。如果不能舍弃现世,我们所修的法就会流于现世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等观世间八法,拋弃对衣、食、名二者的耽着。
至于舍弃现世的标准,我们当以嘉旺格桑19和班禅洛桑耶协20为楷模。嘉旺格桑除了铃杵和三法衣之外21,从不想拥有别的东西。(帕绷喀大师并讲述了班禅洛桑耶协的故事:他对别人供养一百个马蹄银锭一事深感不悦。)
我们很容易遭到衣、食、名三者中的一项、两项,或所有项的系缚。这三者中,最难断的是求名。不论法师也好、律师也好、讲经师也好、禅师也好,希望出名的人很多。杰‧卓尾贡波22曾对此详加解说:
「现世法、律、禅修师,但求现世法、律名,
闭关书字于门楣,不见访客禅修师,亦求现世禅师名。23」
又说:
「下至少物供三宝,心中亦欲他人见。 」
有些自诩为大修行者或成就者的人,愿意在衣、食方面从简,依靠服食花精、石精24等勤修苦行,但内心深处无丝毫求名之心的却很少。
《喻法集》里面有一些与此有关的譬喻,如「松鸡、门槛、狐与猿」等。所谓门槛,是指人们只知探询远方的路况,而不提防「门槛」边的火塘;同样的,我们只喜欢探问佛地和密法等高深之道,却不愿舍弃对现世的耽着,不去解脱贪着现世的系缚。这种过失也是因为〔不念死〕造成的。
辛四、修不殷重过患
如果不念死的话,我们修法就不会努力,修持也就难免中断。每当我们修善行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就感到疲乏,也生不起大精进,这就是不念「死无常」所导致的过失。
格西喀惹巴因念「死无常」的缘故,连去砍伐禅房门边棘剌的空闲都没有。密勒日巴的衣服和糌粑袋破了,也无暇缝补,依然勤修善行。
如果我们念「死无常」的话,也就能够心无旁骛的长时间勤修善行,并在每次修法的时候,无有怯弱,心感畅快。
辛五、自谋不善过患
若不念死,便会大大地贪着于现世。因为追求现世的利益,连带也将对饶益者和损害者等生起贪,瞋、痴三种烦恼,并因此与别人打斗,争吵,导致被别人骂是恶人等等。要知道,即使是打斗时留下的小疮疤,这一切伤害都是自己造成的。简言之,若不念死,就是在自毁今生和后世的一切利益。
辛六、临终时将追悔而死过患
如果不念死的话,我们所修的法只不过是徒有其表,因为与现世的希求相掺杂,所以修不成任何正法。某天有个称作「死亡」的怨敌突然出现的时候,将发现以前孜孜以求的权力、地位,财产等都帮不上忙了‧真正能帮助自己的只有神圣的正法,但因为未曾好好修持,临终将会生起极难忍受的懊悔之心,为时已晚之际,只有自食苦果。譬如,以前有个名叫蒙卓却札的人,他身患热病,自知死期将至,因而说出追悔的话。
噶mb曾说:
「现在必须畏死,临终时则须无所恐惧,我等正与此背道而驰,现在无畏,至临终时则用指抓胸。」
我们应当生前就对死无常产生恐惧,而好好修法,临终时才能无所畏惧。但事实上我们的作法正好与此相反:现在丝毫没有自己会死的念头,常保持安乐的心情:临终时则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在临终的时候,无论是拥有百库黄金的富翁,还是统御各方的国王,这些财富和权力转眼成空,对自己一点益处都没有、毫无价值。临终时真正有利益的安心事一样也没修成,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一场致命的大病突然袭来,那时候纵然心想:「如果此番能不死的话,我一定要修法。」也为时已晚了。俗话说:「食物在手的时候,如果自己不吃的话,一旦被狗衔去,纵有想吃之心也无济于事。」
以上所述为不念死的六种过患。
庚二、念死之利益
这一部分分六小节:(辛一)利大利益;(辛二)力大利益;(辛三)最初重要利益;(辛四)中间重要利益:(辛五)最后重要利益:(辛六)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
辛一、利大利益
念死的利益极大,大师在《大涅槃经》中说:「一切足迹中,像迹第一:—切想中,无常与死想是为第一。」念死能促使我们去修真正的佛法,因为希求后世能获得胜妙之身,我们便会勤于布施、持戒等善业。简言之,从三士道至双运问的一切「道次第」,均由念死所引发。
密勒日巴也是因为受到其师雍敦25施主去世的影响而心向佛法。许多大成就者为了把握自己念死无常,所以手里经常拿着骨笛和颅碗,这也是为什么《毗奈耶》26说要在浴室内画上骷髅等像的缘故。
京俄仁波切说:「如果我们每天清早不修一座无常的话,这一天就会成为世俗人的一天。」祥尊耶巴27也说:
「如果上午不念死,那么这上半日即成现世者:如果中午不念死,那么从中午至晚上这段时间即属现世者。凡是为现世所作的事就不是正法。」
辛二、力大利益
如果我们能念死无常的话,那将对摧坏不顺品贪欲、瞋恚等,以及对圆满资粮有很大的力量。它好象是一把能同时击破所有烦恼和恶行的锤子。
辛三、最初重要
念死是最初令我们开始修法的主因。
辛四、中间重要
念死是中间鞭策我们精进修法的助缘。
辛五、最后重要
念死使我们最后修法达到究竟、道果圆满。
辛六、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
由于我们已修清净正法的关系,临终时便可安心,就像游子将返家园一样。隆睹喇嘛仁波切曾说:「无常出现时我不会害怕,因为上乍的老比丘下午将受取天身。」因此,修行到最高层次的人,能以愉快的心情面对死亡:中等者下会感到心沭:最下者也不致追悔而死,因为他想到:「我已认真修法了,现在死而无憾。」密勒日巴大师说:
「我因畏死逃上山,通达本心空性理,
今死纵临亦无忧。」
庚三、正念死之理
这部分分两小节:(辛一)修习死亡九种因相:(辛二)修习死相。
这里所说的详细教授,为噶当派古德所末发,系从宗喀巴大师语教中所出。宗喀巴大师语教中,含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甚深、广大教诫,例如,对印度密续经典密意的阐明,触及觉受关要的方法,条理清楚的科判次第等等。
辛一、修习死亡九种因相
思惟死亡的九种因中,有三根本:(壬一)思惟死决定;(壬二)思惟死期无定;(壬三)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每一根本又各有三种因,共为九种。
壬一、思惟死决定
第一根本「死决定」的三种因:
癸一、死主决定当至,无缘能令退却
我们是绝对会死的,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身体、走到哪里去、用何等的方法,都无法让死主退走
胜妙身无法使死主退走,《无常集》中说:
「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
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凡夫?」28
获得金刚身的佛陀薄伽梵,以及印、藏众多证得双运的大成就者,现在除了在谈论中他们似乎还存在外,事实上均已入灭。既然大师佛陀等也要示现坏金刚身而入涅槃相,你、我之辈又怎能不死呢?
当大师临近涅槃时,舍利弗等数万弟子先佛入灭。后来大师命人在拘尸那城外的双婆罗树间布置最后的卧床,接着调伏了最后的两位化机弟子:干达婆王「极喜」与自然外道「极贤」。由于不忍心见佛陀入涅槃,「极贤」也立即入灭。大师临涅槃时,将上衣脱下并告诉弟子:「如来难见,现当瞻视!」之后为了凸显无常是最后的言教,以及表示当以此为主要修持的缘故,大师说:「一切有为法皆无常,此乃如来最后之语!」随后入灭。散居在各地、已获生死自在的阿罗汉们,听到大师涅槃的消息后,也大多相继入灭。使得存世的阿罗汉还差一位才满五百。
不仅如此,七代付法师…
《掌中解脱 第十天 死亡无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