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一個人能敵四十人,人們就給我安個綽號叫做『嚇四十』。我雖然白天上山打劫,晚上來村裏行盜,但衣食仍感不足。現在呢?自我修法以後,衣食不再匮乏,仇敵自然消滅。」15
又所謂:
「若棄貪如屍,妙欲降如鷹。」
(帕繃喀大師又提到說,宗喀巴等先德事業大如虛空,也是因爲舍棄現世、如法修行的結果。有一位薩迦派人士還以爲宗喀巴大師是修什麼懷攝法,于是跑去問大師,什麼是一切懷攝法中最甚深的法。)16
(大師接著說,或許有人會想饬終和處理後事還是需要一些錢的,那時應想:「什麼都無所謂,死就死吧!」,如此才能做到「死極荒溝依止」。大師詳細開示了我們需要噶當派「十秘財」17的道理。密勒日巴也說過,如果他死的時候沒人哭泣,屍身周圍沒人聚集,他的心願就滿足了。)18雖然我們也許會認爲辦喪事的錢財是必需的,但事實上,人們看到屍體就反胃,總想迅速將它栘走,所以根本不需要擔心自己的屍體會留在床上沒人管。
如果我們能這樣子毅然決然地舍棄現世,現世的快,樂、名叁者反而會鋪天蓋地的湧來。
簡要的說,就是:希求現世的人是世俗人,舍棄現世的人是修行人。格西博朵瓦曾問仲敦巴:「法與非法的界限在哪裏?」仲敦巴回答說:「能對治煩惱的是法,不能對治的即非法;與一切世間法不相順的是法,相順的是非法。」這句話正明白道出了佛法與世間法二者對立的關要。
然而,我們似乎誰都能將念經和治家這二樁事—並做。因爲我們這些人以「世間八法」作爲修持的中心,除了身體外相像個修行人外,內心實與世俗人無異。
舍棄現世修清淨法的主要方便是修「死無常」。如果不能舍棄現世,我們所修的法就會流于現世的目的。所以,我們必須等觀世間八法,拋棄對衣、食、名二者的耽著。
至于舍棄現世的標准,我們當以嘉旺格桑19和班禅洛桑耶協20爲楷模。嘉旺格桑除了鈴杵和叁法衣之外21,從不想擁有別的東西。(帕繃喀大師並講述了班禅洛桑耶協的故事:他對別人供養一百個馬蹄銀錠一事深感不悅。)
我們很容易遭到衣、食、名叁者中的一項、兩項,或所有項的系縛。這叁者中,最難斷的是求名。不論法師也好、律師也好、講經師也好、禅師也好,希望出名的人很多。傑‧卓尾貢波22曾對此詳加解說:
「現世法、律、禅修師,但求現世法、律名,
閉關書字于門楣,不見訪客禅修師,亦求現世禅師名。23」
又說:
「下至少物供叁寶,心中亦欲他人見。 」
有些自诩爲大修行者或成就者的人,願意在衣、食方面從簡,依靠服食花精、石精24等勤修苦行,但內心深處無絲毫求名之心的卻很少。
《喻法集》裏面有一些與此有關的譬喻,如「松雞、門檻、狐與猿」等。所謂門檻,是指人們只知探詢遠方的路況,而不提防「門檻」邊的火塘;同樣的,我們只喜歡探問佛地和密法等高深之道,卻不願舍棄對現世的耽著,不去解脫貪著現世的系縛。這種過失也是因爲〔不念死〕造成的。
辛四、修不殷重過患
如果不念死的話,我們修法就不會努力,修持也就難免中斷。每當我們修善行的時候,總是很容易就感到疲乏,也生不起大精進,這就是不念「死無常」所導致的過失。
格西喀惹巴因念「死無常」的緣故,連去砍伐禅房門邊棘剌的空閑都沒有。密勒日巴的衣服和糌粑袋破了,也無暇縫補,依然勤修善行。
如果我們念「死無常」的話,也就能夠心無旁骛的長時間勤修善行,並在每次修法的時候,無有怯弱,心感暢快。
辛五、自謀不善過患
若不念死,便會大大地貪著于現世。因爲追求現世的利益,連帶也將對饒益者和損害者等生起貪,瞋、癡叁種煩惱,並因此與別人打鬥,爭吵,導致被別人罵是惡人等等。要知道,即使是打鬥時留下的小瘡疤,這一切傷害都是自己造成的。簡言之,若不念死,就是在自毀今生和後世的一切利益。
辛六、臨終時將追悔而死過患
如果不念死的話,我們所修的法只不過是徒有其表,因爲與現世的希求相摻雜,所以修不成任何正法。某天有個稱作「死亡」的怨敵突然出現的時候,將發現以前孜孜以求的權力、地位,財産等都幫不上忙了‧真正能幫助自己的只有神聖的正法,但因爲未曾好好修持,臨終將會生起極難忍受的懊悔之心,爲時已晚之際,只有自食苦果。譬如,以前有個名叫蒙卓卻劄的人,他身患熱病,自知死期將至,因而說出追悔的話。
噶mb曾說:
「現在必須畏死,臨終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正與此背道而馳,現在無畏,至臨終時則用指抓胸。」
我們應當生前就對死無常産生恐懼,而好好修法,臨終時才能無所畏懼。但事實上我們的作法正好與此相反:現在絲毫沒有自己會死的念頭,常保持安樂的心情:臨終時則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在臨終的時候,無論是擁有百庫黃金的富翁,還是統禦各方的國王,這些財富和權力轉眼成空,對自己一點益處都沒有、毫無價值。臨終時真正有利益的安心事一樣也沒修成,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一場致命的大病突然襲來,那時候縱然心想:「如果此番能不死的話,我一定要修法。」也爲時已晚了。俗話說:「食物在手的時候,如果自己不吃的話,一旦被狗銜去,縱有想吃之心也無濟于事。」
以上所述爲不念死的六種過患。
庚二、念死之利益
這一部分分六小節:(辛一)利大利益;(辛二)力大利益;(辛叁)最初重要利益;(辛四)中間重要利益:(辛五)最後重要利益:(辛六)臨終時歡喜而死利益。
辛一、利大利益
念死的利益極大,大師在《大涅槃經》中說:「一切足迹中,像迹第一:—切想中,無常與死想是爲第一。」念死能促使我們去修真正的佛法,因爲希求後世能獲得勝妙之身,我們便會勤于布施、持戒等善業。簡言之,從叁士道至雙運問的一切「道次第」,均由念死所引發。
密勒日巴也是因爲受到其師雍敦25施主去世的影響而心向佛法。許多大成就者爲了把握自己念死無常,所以手裏經常拿著骨笛和顱碗,這也是爲什麼《毗奈耶》26說要在浴室內畫上骷髅等像的緣故。
京俄仁波切說:「如果我們每天清早不修一座無常的話,這一天就會成爲世俗人的一天。」祥尊耶巴27也說:
「如果上午不念死,那麼這上半日即成現世者:如果中午不念死,那麼從中午至晚上這段時間即屬現世者。凡是爲現世所作的事就不是正法。」
辛二、力大利益
如果我們能念死無常的話,那將對摧壞不順品貪欲、瞋恚等,以及對圓滿資糧有很大的力量。它好象是一把能同時擊破所有煩惱和惡行的錘子。
辛叁、最初重要
念死是最初令我們開始修法的主因。
辛四、中間重要
念死是中間鞭策我們精進修法的助緣。
辛五、最後重要
念死使我們最後修法達到究竟、道果圓滿。
辛六、臨終時歡喜而死利益
由于我們已修清淨正法的關系,臨終時便可安心,就像遊子將返家園一樣。隆睹喇嘛仁波切曾說:「無常出現時我不會害怕,因爲上乍的老比丘下午將受取天身。」因此,修行到最高層次的人,能以愉快的心情面對死亡:中等者下會感到心沭:最下者也不致追悔而死,因爲他想到:「我已認真修法了,現在死而無憾。」密勒日巴大師說:
「我因畏死逃上山,通達本心空性理,
今死縱臨亦無憂。」
庚叁、正念死之理
這部分分兩小節:(辛一)修習死亡九種因相:(辛二)修習死相。
這裏所說的詳細教授,爲噶當派古德所末發,系從宗喀巴大師語教中所出。宗喀巴大師語教中,含有許多與衆不同的甚深、廣大教誡,例如,對印度密續經典密意的闡明,觸及覺受關要的方法,條理清楚的科判次第等等。
辛一、修習死亡九種因相
思惟死亡的九種因中,有叁根本:(壬一)思惟死決定;(壬二)思惟死期無定;(壬叁)思惟死時除正法外,余皆無益。每一根本又各有叁種因,共爲九種。
壬一、思惟死決定
第一根本「死決定」的叁種因:
癸一、死主決定當至,無緣能令退卻
我們是絕對會死的,無論我們有什麼樣的身體、走到哪裏去、用何等的方法,都無法讓死主退走
勝妙身無法使死主退走,《無常集》中說:
「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尚須舍此身,何況諸凡夫?」28
獲得金剛身的佛陀薄伽梵,以及印、藏衆多證得雙運的大成就者,現在除了在談論中他們似乎還存在外,事實上均已入滅。既然大師佛陀等也要示現壞金剛身而入涅槃相,你、我之輩又怎能不死呢?
當大師臨近涅槃時,舍利弗等數萬弟子先佛入滅。後來大師命人在拘屍那城外的雙婆羅樹間布置最後的臥床,接著調伏了最後的兩位化機弟子:幹達婆王「極喜」與自然外道「極賢」。由于不忍心見佛陀入涅槃,「極賢」也立即入滅。大師臨涅槃時,將上衣脫下並告訴弟子:「如來難見,現當瞻視!」之後爲了凸顯無常是最後的言教,以及表示當以此爲主要修持的緣故,大師說:「一切有爲法皆無常,此乃如來最後之語!」隨後入滅。散居在各地、已獲生死自在的阿羅漢們,聽到大師涅槃的消息後,也大多相繼入滅。使得存世的阿羅漢還差一位才滿五百。
不僅如此,七代付法師…
《掌中解脫 第十天 死亡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