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尊佛應觀在資糧田前面、略近自己之處。
《墮忏》念誦法中有叁種不同的口授:第一種是從頭念到尾計爲一次:第二種是從大師「釋迦牟尼佛」念到「須彌山王佛」算作一次,反複地念誦這些名號;第叁種是依次念誦各如來名號多次,例如一座中誦二十五遍《墮忏》的話,即念誦各如來名號二十五次。這第叁種教授比較容易觀想,也較容易思惟各尊的功德。後二種念誦法中,在誦完如來名號之後,只需念一遍「如是等十方」作爲結束即可。
念誦這些如來的名號有許多功德,大家可以去閱讀一下《墮忏大疏》12等以求定解。如果在叁十五佛名號之上,再加誦「如來七兄弟」13名號的話,據說在此末法時代較易滿我們的願。因爲我們都希望能速得加持和功德,所以應當加誦「如來七兄弟」名號並作頂禮。在《墮忏》原文中,本來並沒有這麼多「如來」的稱謂,但因爲不作贊歎直呼其名是不合適的,所以按照宗喀巴大師的規炬,在所有佛名前,我們都應冠以「如來」的尊稱。
然後我們可誦《總忏悔文》14等,再轉入「我由貪瞋癡增上」等正文。此頌表明:造罪的因是叁毒;途徑是身、口、意叁門:體性爲不善。「別悔除」意爲按照叁律儀各自的作法來忏悔,此時我們應回憶平時所造的那些罪業,然後認真忏悔。
隨喜
第四支爲隨喜,由于隨喜是菩薩的修法,所以對我們來講比較難以實踐,然而如果我們能好好地隨喜的話,那就再沒有比這個更爲殊勝的積稻方法了。(帕繃喀大師接著講了「窮人賢善」的故事:以前有個窮人名叫「賢善」,山于他對「淨色王」爲佛陀及其聲聞弟子所作的供養心生隨喜,結果他的功德比正作供養的「淨色王」還要大。)
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
「不須劬勞積大福,隨喜善事最殊勝。」15
我們不需勞動身口,只要舒服地坐著「隨喜」,便能攝集無量資糧。以前「淨色王」曾問佛,在統治王國的同時,修什麼法最合適。佛答以修「隨喜〕、「發菩提心」和「回向」叁法。因此,我們也要修沒有嫉妒和競爭之心的隨喜。
如果一個我們不喜歡的人做了什麼善事的話,我們往往會出于嫉妒而說這樣的話:「他不過是裝裝樣子罷了,其實對誰都沒有好處。」相反地,對我們這些出家人來說,假設隔壁寮房的人獻了一次「百供」16、而我們能對此至心隨喜的話,我們必定能獲得如下相應的功德:如果對方的證悟層次比自己低,我們所獲的功德便是對方的一倍:如果與對方證悟相同,我們所獲功德便與對方相等;即便對方證悟層次比自己高,我們也能獲得大約相當于對方一半的功德。試問還有比「隨喜」更有利可圖的修法嗎?
如果我們對佛菩薩等先賢的事業心生隨喜,由于心量高低懸殊的關系,我們大約能獲得相當于他們十分之一的功德。我們就是窮盡一生力行善事,也難敵初地菩薩一天所積善根的一小部分,佛的善根就更下必說了。但如果我們能對他們的事業心生深喜的話,便能獲得大約一半的功德。所以,這是一種只需一動念便能攝集廣大資糧的巧妙方法。
在此中部地區(前藏),由于聖教極爲興盛,所以禮供、旋繞、齋戒、修行及學法的人很多。如果我們能對之隨喜,將獲得極大的善根。根據上師的規矩,此處應對諸佛最初發心等事業,印藏諸大智者成就師的事業,以及包括隔壁鄰居誦經以上的一切善業依次隨喜。
此外,隨喜可以分成二種修法:對自己的善業修隨喜;對他人的善業修隨喜。第一種又可分成二部分:比量隨喜前世之善;現量隨喜今生之善。
比量隨喜前世之善: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今生中我們已獲得善妙所依身、具備了修法的順緣等等事實,隨後我們應當不斷地思惟:「這是因爲我前生中能持戒、布施、修忍辱等所致,真是太好了!」總的來說,因爲我們前生在成辦久遠目標方面沒有失誤,所以才會有現在這樣的圓滿暇滿身。至于將來會受生在哪裏?比丘們,你們現在問問自己就可以知道!有位古德曾說:
「前世寶生賜,現在寶人身。
現在比丘寶,勿墮後世崖!」
所以,檢查一下自己現在的行爲,即可知道我們後世將生在何處,沒有必要去找有神通的人占蔔、打卦。
現量隨喜今生之善:即通過回憶自己平素親身所作的那些念誦、布施、供齋、聞思,在大殿、辯經院中所作的苦行,以及持戒不犯等等而生起歡喜心,此時應遠離驕慢,如果起慢心,反將使我們的善根減小。
如果你喜歡記帳的話,應當時常算算自己的善業。我們大都喜歡計算自己有多少錢物等,但錢再多,充其量也不過能帶來現世的少許快樂罷了:而如果善根增長,便能給予你從人天妙身直到佛位的無窮快樂。相對的,因爲罪業能把你帶到離地面許多由旬之下的「金剛地獄」等地方,所以也應該算算這筆帳(帕繃喀大師接著談了以前格西奔用黑白石子計算善惡業的故事)。所以,我們甯可現在自己給自己算一筆帳,也不要將來在閻羅面前算總帳時無話可說。
第二,對他人的善業修隨喜。我們可以隨喜仇敵的善業、親友的善業、非仇非親者的善業:也可以隨喜五種補特伽羅17的善業;或是通過閱讀大德的傳記,對他們的事業至心的隨喜。
隨喜他人的善業能生起新的福德,隨喜自己的善業能使自己已有的福德增長,傑‧貢唐巴18說:
「若欲安睡積大福,便應修習隨喜法。」
由于我們生活在藏地這個佛法興盛的地方,所以我們在行、住、坐、臥間,都可以因爲聽到他人的善事而修習隨喜。
在菩薩隨喜的因中,必然有利他之心。譬如,作父親的有責任要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但當他的長子有辦法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話,那個父親將會對他感到特別的高興。所以,菩薩的隨喜法與一般的稍有不同。
勸轉*輪
第五支爲勸轉*輪。大師成佛後,在最初的七天七夜中未轉*輪。後來,如經中說:
「因諸異生信梵天,故由彼請轉*輪。」19
經過梵天的啓請,佛才爲「最初五弟子」說四谛*輪。佛對「五弟子」說了叁次四谛,共計十二異門,此爲轉「教*輪」;經由轉「教*輪」, 「阿若僑陳如」首先證得阿羅漢果,其它四人證得預流果,此爲在化機心中轉或證得「證*輪」。「證*輪」的獲得依賴于「教*輪」 ,而「教*輪」叉依賴于勸請,所以就有了「勸轉*輪」這一支。
(此處,帕繃喀大師引用《俱舍論》中「于中唯見道,說名爲*輪」等文,作了一段插敘。)
勸轉*輪時,如果我們有曼荼羅的話,可以在曼荼羅上設置九堆,觀爲千輻金輪而作奉獻。然後勸請,信解自己成爲大梵天王,放出無數相同的梵天,到十方佛剎諸佛面前敬獻金輪。不行的話,可觀與資糧田諸尊相同之數:再不行的話,就只觀一個。
請不入涅槃
第六支爲請不入涅槃。經中說:「佛不入涅槃」,總的來講,佛是不會入涅槃的,正法也不會消亡,但因爲殊勝化身要示現涅槃相,所以我們仍需勸請他們不入涅槃。
不作這樣的勸請是極大的錯誤!就像佛陀臨涅槃時,曾對阿難說:由于如來久習「四無畏」和「四神足」,並獲得如同金剛般堅固的身軀,所以如果佛同意的話,他能住世一劫或一劫以上。但因爲阿難被魔所加持,沒有及時理解佛陀的意思去作勸請,導致佛陀于八十歲時示涅槃相。所以勸請不要錯過時機是極爲重要的。
此處可在曼荼羅上設置五堆,觀想爲金剛座20。然後奉獻與資糧田諸尊數相同的寶座,融入資糧田座中。如果觀想困難的話,只獻一個寶座也可以。
「勸轉*輪」和;〔請不入涅槃」兩支中,都應信解上師同意你所作的請求。
回向
第七支爲回向。最後的「回向」十分重要,這與「糾正動機」二件事,在噶當修心典籍中,稱之爲「初後修二事」21。「回向」與「發願」的區別爲:「發願」能包括「回向」22 ;回向需要有可回向之物。
回向有六個方面:(一)以何回向?善根;(二)爲何回向?爲令善根永不竭盡;(叁)回向何所?無上菩提;(四)回向何事?爲利益一切有情;(五)以何方法?《現觀莊嚴論》中說:「有方便無相」,以叁輪無所緣等方便、智慧雙運之心回向,破除對所回向物的實執;(六)回向體性,即希求善根永不竭盡而將善根轉爲圓滿菩提之思(心所)。
發願的力量是很大的,例如:我們現在能夠聽到正法,那是因爲大師佛陀的願力所致;舍利弗能成爲「智慧第一」,也是因爲他以前發願的力量。
善業如馬,發願如辔。正如金、銀等材料是造成佛像、還是造成器皿,全依賴于工匠的做法一般:善業的結果是好、是壞,也依賴于回向發願。例如:過去有個人,具有大力善根,本來能受生爲「六事」23婆羅門,但因爲臨終前看見一頭漂亮的大象而生起貪愛,從而受生爲帝釋的座騎——大象「善住」。我也是因爲年青時,只顧發「最上大寶聖教未普及」24等等這樣的願,致使現在沒完沒了地講經說法,那時候沒有發願在寂靜的山林中一心專修,真是太可惜了!
我們千萬不要爲了現世快樂的目的而發願回向。
如果我們不作回向的話,善根就會被瞋恚所摧毀。《入行論》中說:
「千劫所修集,布施供佛等,
一切諸善行,一瞋志能壞。」
瞋恚能摧毀千劫善根。《入行論》中說:
「若有瞋患諸佛子,百劫所修拖戒福,
一剎那頃能頓壞,故無他罪勝不忍。」
說是能壞百劫所積善根。所壞善根的多寡有百劫和千劫之…
《掌中解脫 第六天 加行法之叁(第五、六加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