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脫
第七天 依止善知識---道之根本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引用寂天大菩薩的話,作爲第七天開示的開場白:)
〔依此人身舟,能渡大苦海。
此舟難再獲,愚者莫貪睡!〕1
我們現在所獲得的清淨人身,如同能夠橫渡輪回大海的舟船,所以不要貪著未死之前的那些短暫的快樂,而應去追求一種能利益今後一切生的遠大目標。不然的話,今後恐難再得這種像舟船一樣能救渡我們出大苦海的人身。因此,我們現在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會實現這一遠大目標。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了解怎樣去實現它的方法,所以先糾正聽法動機來聞法:
〔爲了利益一切母親有情,我應獲得正等覺位,爲此我來聽受叁士道次第甚深引導,然後去認真地實修。〕
(帕繃喀大師接著列舉了以前講述過的那些科判。)
第四大科,〔如同正以教授引導弟子的次第〕有二部分:一是〔道之根本依止知識之理〕;二是〔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今天,我將從依止知識法開始講起。
講〔加行法〕本來包含複講在內需要講四次,我現在無法這樣來講,但從依止知識法開始的正行引導,仍然需要重複四次。你們日後若傳法,也必需遵照這一規矩。
世俗上那些用眼睛看就可以學會的職業,如木工、雕塑佛像的工匠等,初學時猶需依靠師傅的教授,更何況是能實一利益今生來世這一遠大目標的成佛之道?我們想要了解此中的情況,豈有不依靠善知識之理!
有些人以爲只要自己看看經書就行了,可以不需要上師。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我們必須要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識。譬如,在我們准備動身去印度等地之前,必須先請教某位向導,這位向導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充任的,他應該曾經去過那裏,有這種經驗的人方可引導我們;同樣的,爲我們開示菩提道的善知識,也必須能爲我們指引成佛的道路才行。如果隨便依止而碰上惡友的話,那將走入歧途。所以最初的依止知識法極爲重要,宗喀巴大師稱之爲〔道之根本〕,是具有深刻含義的。
最初依止知識法分四個方面:(戊一)依止知識利益;(戊二)不依止與不如法依止之過患;(戊叁)意樂依止法;(戊四)加行依止法。
戊一、依止知識利益
我們必須先思惟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過患,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生起強有力的依止欲。關于依止知識的利益,我依據上師的口傳,根據《速道》來講,共分八節:
巳一、近得佛位
依照我的依怙主---達波大寶上師的口傳,此節又分二小節來作引導:(一)實修上師所示教誡故近得佛位;(二)供養恭敬上師故近得佛位。
(一)實修上師所示教誡故近得佛位
總而言之,使修行者能向佛位接近者,乃是依止善知識所産生的功德。某些人在一生當中,便能獲得依靠其它法需要修無數大劫才能獲得的那些地道,即是他們如理依止善知識的結果。無上密宗的速疾特點,也是因爲以〔上師瑜伽〕爲道之生命而得到體現的,例如傑密勒日巴等祖師的行傳。
隨後帕繃喀大師引述〔大恩剎那能賜給〕及〔大悲剎那能賜給〕2等頌文,並解釋說:如果我們如理依止上師的話,仰賴上師的恩德和悲心,能于剎那間賜予我們大樂界法身位。所謂〔剎那〕,這裏是指濁世短暫的一生。人的壽命,相對于下界地獄和上界天的壽量來講,短暫如一剎那般。爲了說明這個問題,大師又講了無著上生兜率天的故事3。不僅如此,相對于輪回的前後邊際來講,人的一生也短暫如一剎那。)
如果不如理依止上師的話,就算我們修像無上密宗等那樣高深的法,也是生不起絲毫地道的證德的。反之,如能安善了知依止的話,即便需要多劫才能修成的雙運位,我們也能很快地得到。如《道次第甘露藏》中說:
〔多劫海中難勤修,仍極難得大雙運,
然說若依上師力,濁世短壽亦易成。〕
就是在顯教中,如果依止上師方面作得特別出色,也能迅速地完成修道。(帕繃喀大師接著講了常啼菩薩的行傳,而後又繼續說。)當我們見到佛時,多半會以〔我見到高于上師的佛〕而感到滿足。但常啼卻不是這樣,他雖然已親見無量諸佛,卻仍不滿足,繼續尋訪上師。他的這種作法深得要領:如果遇不到與自己有前世因緣的上師,任何人都無法對自己有大的利益。當時,雖然常有帝釋贈予的珍寶可以供養,但爲了圓滿大力資糧的緣故,仍以割肉、灑血等方式來敬事法聖上師。4起初,常啼在親見諸佛時,已得〔法流叁摩地〕,爲大乘〔大資糧道行者〕5。當他遇見法聖爲之說法後,頓登八地獲〔無生法忍〕6。他能這樣迅速地完成修道,是因爲他的依師法無與倫比。否則在不淨七地7中,通常需要圓滿無數大劫的資糧方能獲得八地。
所以說,趣向佛位是快還是慢,取決于我們的依師法是如理還是不如理。我們能依止上師的話,即使上師只開示一項教授,而我們只修那麼一項教授,也一樣能如其它所修而接近佛位。當然,依止一位開示全圓道的上師,要比依止一位僅能引導下士道的上師,進步快得多。如果弟子這方面能刻苦耐勞、是可造之器,又遇到能開示全圓道上師,成佛便如隨手即可塑造之物、毫不。帕蕩巴說:
「師隨所欲皆可導,信敬爲酬定日瓦。」8
又如龍猛所說:
「若人墮自須彌頂,雖不願墮亦必墮;
若得師恩利益教,不欲解脫亦解脫。」9
當某人從高山頂上往下墮落時,縱然不願意下墮也無法返回原處;同樣的,如果我們能如理依師而得到上師引導的話,縱然不想解脫也必將得到解脫。反之,如果我們不依止上師,那是無法獲得絲毫修道進步的。
(二)供養恭敬上師故近得佛位
爲了成佛,我們必須積集無量資糧,而最容易積集這樣廣大資糧的方法,莫過于供養上師。在許多密續和論典中,都說供養上師一毛孔的功德,要勝過供養十方一切佛菩薩,例如說:
「上師一毛孔,勝過十方佛,
及菩薩福德,是故供上師,
諸佛菩薩見。10」
薩迦班智達也說:
「于千劫中修顯教,布施頭足手財福,
此上師道剎那攝,故應待奉修喜悅。11」
千劫中布施頭、手、足等所致的廣大資糧,我們只需做一件以悅上師的小事便能積集。資糧圓滿愈快,距離佛位也就愈近。就供養的對象來說,畜生、人、聲聞、緣覺、菩薩、一切佛、諸位上師,後者均比前者來得力大。以前格西堆隴巴(12)曾說:「邀請堆隴一切僧衆赴宴,不如施食于洛巴(13)的狗福德大。」據說他總是將零碎的食物積攢起來,包括碗內剩下的酥油汁,留給他上師洛巴的狗吃。密續中說:
「較供叁世一切佛,供師一毛孔爲勝。」14
這裏所謂的〔毛孔〕不是真的指上師身上的毛孔,而是指上師的座騎、家犬和仆役等。
巳二、令諸佛歡喜
此節中有二種思惟法:(一)滿諸佛願故令生歡喜;(二)住上師身受供養故令生歡喜。
(一)滿諸佛願故令生歡喜
十方諸佛雖然都樂意爲我們說法,但不要說是受用身,即便是業淨凡夫可見的殊勝化身,我們連親見的緣分都沒有,更別說要見諸佛真身現前爲我們說法了。因此,諸佛必須顯現符合我們緣份之身才能爲我們說法。爲此,十方諸佛爲了我的緣故,變化成上師前來,就像現在各大寺派遣代表一樣。我們若能如理依止上師的話,諸佛將洞察這一切並感到喜悅。這一情況如《甘露藏》中所說:
「如理依止善士時,此時速疾離叁有,
猶如母見了受益,無余佛陀至心喜。」
諸佛就像悲憫獨子的母親一樣,他們的一切所作,全是爲了將我們從輪回和惡趣的痛苦中解救出來。所以,當我們能如理依止一切幸福安樂的根本---上師---時,諸佛見到自己的願望已經實現,因而感到喜悅。
(二)住上師身受供養故令生歡喜
如果我們未能如理依止,那麼再怎麼供佛,他們也是不會高興的。反之,若能如理依止的話,如《文殊口授》15中所說:
「諸具此義者,我當住彼身,
受余行者供,由彼令歡喜,
能淨其業障。」
諸佛不請自來,住在上師身中、高興地接受我們所獻的供養。所以,供養諸佛菩薩只有獻供的功德而無歡喜納受的功德;供養上師,則有獻供和歡喜二種功德。
巳叁、魔與惡友不能加害
經中說:如理依止善知識者能增長大福德。由于行者的福德增長,所以魔與惡友不能爲害。《廣大遊戲經》中說:
「具福之人滿衆願,摧魔速獲大菩提。」
另一部經中說:
「于諸具福人,天或魔類衆,不能作中斷。」
巳四、一切煩惱惡行自然遮止
依止善知識,我們便能正確了解何者應舍、何者應取,從而依法行事,不僅如此,那些坐在善知識跟前以及與上師生活在一起的人,也能自然而然地消滅惡行。《華嚴經》中說:「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甘露藏》中也說:
「于彼恒敬依止者,諸惑惡行自然滅。」
巳五、地道諸德輾轉增長
以前,仲敦巴與阿麥绛曲仁欽(覺寶)16二人認真地服侍覺窩,他們與一心專修的大瑜伽師貢巴瓦比較,看誰的證悟大,結果他們二人的證悟高于大瑜伽師。由此可見,如理依止上師是生起地道功德的最重要因素。
仲敦巴曾問阿底峽尊者:他在遇到尊者之前所修之法是否入道。尊者以神通觀…
《掌中解脫 第七天 依止善知識---道之根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