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
第七天 依止善知识---道之根本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引用寂天大菩萨的话,作为第七天开示的开场白:)
〔依此人身舟,能渡大苦海。
此舟难再获,愚者莫贪睡!〕1
我们现在所获得的清净人身,如同能够横渡轮回大海的舟船,所以不要贪着未死之前的那些短暂的快乐,而应去追求一种能利益今后一切生的远大目标。不然的话,今后恐难再得这种像舟船一样能救渡我们出大苦海的人身。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利用这个机会会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了解怎样去实现它的方法,所以先纠正听法动机来闻法:
〔为了利益一切母亲有情,我应获得正等觉位,为此我来听受三士道次第甚深引导,然后去认真地实修。〕
(帕绷喀大师接着列举了以前讲述过的那些科判。)
第四大科,〔如同正以教授引导弟子的次第〕有二部分:一是〔道之根本依止知识之理〕;二是〔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今天,我将从依止知识法开始讲起。
讲〔加行法〕本来包含复讲在内需要讲四次,我现在无法这样来讲,但从依止知识法开始的正行引导,仍然需要重复四次。你们日后若传法,也必需遵照这一规矩。
世俗上那些用眼睛看就可以学会的职业,如木工、雕塑佛像的工匠等,初学时犹需依靠师傅的教授,更何况是能实一利益今生来世这一远大目标的成佛之道?我们想要了解此中的情况,岂有不依靠善知识之理!
有些人以为只要自己看看经书就行了,可以不需要上师。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识。譬如,在我们准备动身去印度等地之前,必须先请教某位向导,这位向导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充任的,他应该曾经去过那里,有这种经验的人方可引导我们;同样的,为我们开示菩提道的善知识,也必须能为我们指引成佛的道路才行。如果随便依止而碰上恶友的话,那将走入歧途。所以最初的依止知识法极为重要,宗喀巴大师称之为〔道之根本〕,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最初依止知识法分四个方面:(戊一)依止知识利益;(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戊三)意乐依止法;(戊四)加行依止法。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我们必须先思惟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过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起强有力的依止欲。关于依止知识的利益,我依据上师的口传,根据《速道》来讲,共分八节:
巳一、近得佛位
依照我的依怙主---达波大宝上师的口传,此节又分二小节来作引导:(一)实修上师所示教诫故近得佛位;(二)供养恭敬上师故近得佛位。
(一)实修上师所示教诫故近得佛位
总而言之,使修行者能向佛位接近者,乃是依止善知识所产生的功德。某些人在一生当中,便能获得依靠其它法需要修无数大劫才能获得的那些地道,即是他们如理依止善知识的结果。无上密宗的速疾特点,也是因为以〔上师瑜伽〕为道之生命而得到体现的,例如杰密勒日巴等祖师的行传。
随后帕绷喀大师引述〔大恩剎那能赐给〕及〔大悲剎那能赐给〕2等颂文,并解释说:如果我们如理依止上师的话,仰赖上师的恩德和悲心,能于剎那间赐予我们大乐界法身位。所谓〔剎那〕,这里是指浊世短暂的一生。人的寿命,相对于下界地狱和上界天的寿量来讲,短暂如一剎那般。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大师又讲了无着上生兜率天的故事3。不仅如此,相对于轮回的前后边际来讲,人的一生也短暂如一剎那。)
如果不如理依止上师的话,就算我们修像无上密宗等那样高深的法,也是生不起丝毫地道的证德的。反之,如能安善了知依止的话,即便需要多劫才能修成的双运位,我们也能很快地得到。如《道次第甘露藏》中说:
〔多劫海中难勤修,仍极难得大双运,
然说若依上师力,浊世短寿亦易成。〕
就是在显教中,如果依止上师方面作得特别出色,也能迅速地完成修道。(帕绷喀大师接着讲了常啼菩萨的行传,而后又继续说。)当我们见到佛时,多半会以〔我见到高于上师的佛〕而感到满足。但常啼却不是这样,他虽然已亲见无量诸佛,却仍不满足,继续寻访上师。他的这种作法深得要领:如果遇不到与自己有前世因缘的上师,任何人都无法对自己有大的利益。当时,虽然常有帝释赠予的珍宝可以供养,但为了圆满大力资粮的缘故,仍以割肉、洒血等方式来敬事法圣上师。4起初,常啼在亲见诸佛时,已得〔法流三摩地〕,为大乘〔大资粮道行者〕5。当他遇见法圣为之说法后,顿登八地获〔无生法忍〕6。他能这样迅速地完成修道,是因为他的依师法无与伦比。否则在不净七地7中,通常需要圆满无数大劫的资粮方能获得八地。
所以说,趣向佛位是快还是慢,取决于我们的依师法是如理还是不如理。我们能依止上师的话,即使上师只开示一项教授,而我们只修那么一项教授,也一样能如其它所修而接近佛位。当然,依止一位开示全圆道的上师,要比依止一位仅能引导下士道的上师,进步快得多。如果弟子这方面能刻苦耐劳、是可造之器,又遇到能开示全圆道上师,成佛便如随手即可塑造之物、毫不。帕荡巴说:
「师随所欲皆可导,信敬为酬定日瓦。」8
又如龙猛所说:
「若人堕自须弥顶,虽不愿堕亦必堕;
若得师恩利益教,不欲解脱亦解脱。」9
当某人从高山顶上往下堕落时,纵然不愿意下堕也无法返回原处;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如理依师而得到上师引导的话,纵然不想解脱也必将得到解脱。反之,如果我们不依止上师,那是无法获得丝毫修道进步的。
(二)供养恭敬上师故近得佛位
为了成佛,我们必须积集无量资粮,而最容易积集这样广大资粮的方法,莫过于供养上师。在许多密续和论典中,都说供养上师一毛孔的功德,要胜过供养十方一切佛菩萨,例如说:
「上师一毛孔,胜过十方佛,
及菩萨福德,是故供上师,
诸佛菩萨见。10」
萨迦班智达也说:
「于千劫中修显教,布施头足手财福,
此上师道剎那摄,故应待奉修喜悦。11」
千劫中布施头、手、足等所致的广大资粮,我们只需做一件以悦上师的小事便能积集。资粮圆满愈快,距离佛位也就愈近。就供养的对象来说,畜生、人、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佛、诸位上师,后者均比前者来得力大。以前格西堆陇巴(12)曾说:「邀请堆陇一切僧众赴宴,不如施食于洛巴(13)的狗福德大。」据说他总是将零碎的食物积攒起来,包括碗内剩下的酥油汁,留给他上师洛巴的狗吃。密续中说:
「较供三世一切佛,供师一毛孔为胜。」14
这里所谓的〔毛孔〕不是真的指上师身上的毛孔,而是指上师的座骑、家犬和仆役等。
巳二、令诸佛欢喜
此节中有二种思惟法:(一)满诸佛愿故令生欢喜;(二)住上师身受供养故令生欢喜。
(一)满诸佛愿故令生欢喜
十方诸佛虽然都乐意为我们说法,但不要说是受用身,即便是业净凡夫可见的殊胜化身,我们连亲见的缘分都没有,更别说要见诸佛真身现前为我们说法了。因此,诸佛必须显现符合我们缘份之身才能为我们说法。为此,十方诸佛为了我的缘故,变化成上师前来,就像现在各大寺派遣代表一样。我们若能如理依止上师的话,诸佛将洞察这一切并感到喜悦。这一情况如《甘露藏》中所说:
「如理依止善士时,此时速疾离三有,
犹如母见了受益,无余佛陀至心喜。」
诸佛就像悲悯独子的母亲一样,他们的一切所作,全是为了将我们从轮回和恶趣的痛苦中解救出来。所以,当我们能如理依止一切幸福安乐的根本---上师---时,诸佛见到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因而感到喜悦。
(二)住上师身受供养故令生欢喜
如果我们未能如理依止,那么再怎么供佛,他们也是不会高兴的。反之,若能如理依止的话,如《文殊口授》15中所说:
「诸具此义者,我当住彼身,
受余行者供,由彼令欢喜,
能净其业障。」
诸佛不请自来,住在上师身中、高兴地接受我们所献的供养。所以,供养诸佛菩萨只有献供的功德而无欢喜纳受的功德;供养上师,则有献供和欢喜二种功德。
巳三、魔与恶友不能加害
经中说:如理依止善知识者能增长大福德。由于行者的福德增长,所以魔与恶友不能为害。《广大游戏经》中说:
「具福之人满众愿,摧魔速获大菩提。」
另一部经中说:
「于诸具福人,天或魔类众,不能作中断。」
巳四、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
依止善知识,我们便能正确了解何者应舍、何者应取,从而依法行事,不仅如此,那些坐在善知识跟前以及与上师生活在一起的人,也能自然而然地消灭恶行。《华严经》中说:「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甘露藏》中也说:
「于彼恒敬依止者,诸惑恶行自然灭。」
巳五、地道诸德辗转增长
以前,仲敦巴与阿麦绛曲仁钦(觉宝)16二人认真地服侍觉窝,他们与一心专修的大瑜伽师贡巴瓦比较,看谁的证悟大,结果他们二人的证悟高于大瑜伽师。由此可见,如理依止上师是生起地道功德的最重要因素。
仲敦巴曾问阿底峡尊者:他在遇到尊者之前所修之法是否入道。尊者以神通观…
《掌中解脱 第七天 依止善知识---道之根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