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
第八天 意乐依止法
宗喀巴大师说:
「于三有乐不贪着,为暇满义而精进,
忘依佛陀所喜道,诸有缘者净意听1。」
(帕绷喀仁波切引用上述宗喀巴大师的教诫作为第八天教授的前行,以此来纠正听众的听法动机。具体作法是:此颂第一句配合中士道正见来讲,第二句配合共下士道来讲;第三句配合菩提心来讲。随后大师又回顾了以前讲过的那些科判,并重述了正行「依止知识法」的第一和第二两种。)
由于本次法会所依据的科判内只讲了正行应修的所缘,所以我准备在这里再讲一些如何观察善知识的方法,这一法类虽不见于《乐道》与《速道》科判,但《文殊口授》中有,所以现在依据该论来讲。
善知识的德相
既然依止善知识有前面所说的那些利益,不依止善知识又有那些过患,那么我们应该依止一位怎样的善知识呢?
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必须能引导我们走完全圆道,而不是随便找个什么人就行的。例如,某个人虽然心地善良但功德有限,像这种人是无法为我们引导全圆道的。弟子纵然具足信心、智慧和精进,但如果上师未能了解、掌握显、密全圆教法的话,这位弟子一辈子将只能修一些片面或单一的法,如皈依引导、本尊成就法、风脉修法等。在这种情况下,纵获有暇也成不了什么大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依止一位具相善知识的道理所在。
关于善知识的德相,虽然传授别解脱律仪者的德相、传授菩萨律仪者的德相及传授密宗律仪者的德相各不相同,但这里所说的善知识德相,是指有开示全圆道次第的能力。
上师具不具足德相应该在依止之前观察。这种观察上师德相的作法,不仅那些想依止善知识的人需要,那些想成为毗奈耶、显教、密乘二者善知识的人,也应该自我观察,看看自己是否具有这二者的上师功德,如果发现不具足的话,应该要设法去弥补。单单备齐长寿瓶2和沭浴资具,以及仅仅能靠背诵来施行仪轨,算不上是具足德相的上师。
在上师的德相中,分别有毗奈耶中所说的阿阁黎德相、大乘共同道善知识德相和密宗金刚阿阁黎德相。在此我主要讲的是大乘共同道上师的德相。《经庄严论》中说,上师应该具足以下十种功德:
「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
善达实性具巧说,悲悯离厌应依止。」
其中「调伏」是指以戒律调伏身心相续;「静」是指以三摩地息灭散乱;「近静」是指以智慧彻底消灭我执。就像将一块普通木头放在供香盒中会染上香气一样,我们也会熏染上上师所具有的那些功德或过失,因此,我们所依止的上师功德一定要胜过自己3。「善达实性」是指以闻所成慧获得正见,此专指应成派见。前面所说的智慧,可以是获得自续派以下之见的智慧,所以没有重复的过失。其它德相容易理解,勿庸赘述。
如果上师未能具足这一切德相的话,则至少必须具备一下五种:以戒、定、慧三学调伏相续,心怀悲悯,通达真实性。博朵瓦曾经说过:「我的阿阁黎耶巴祥尊4,既无多闻也不耐劳,连致谢的话也不大会说,但因为他有上述五种功德,所以凡是在他跟前的人均能受益。年敦5完全不善于说法,即便是为别人解释供养功德,也没人能够听懂,大家心里在想:不知道他现在在说些什么。但因为他有这五种功德,所以亲近他的人悉蒙法益。〕这里所说的「致谢」是指表达自己的满意之情,或是说「谢谢」这类的客气话6。然而在末法时代,就是这样的上师也很难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记住以下择师要点:所依止的上师应该功大于过;视后世较现世为重;视别人较自己为重。否则的话,我们也许会碰上恶知识,像以前「央具理摩罗」(指鬘)7一样,因受邪道知识的误导而犯下大罪。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地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此人值得依止,才可奉之为师。弟子的德相从弟子这方面来讲,如果他具备以下五种德相的话,修法就一定能成功:(一)对自宗不贪着,对他派不瞋恚,不堕党执、住于公正:(二)具有分辨善恶的智慧;(三)有大希求心;(四)对上师起大恭敬:(五)专心听法8。那么,具备这些德相的弟子又该怎样来依止上师呢?
戊三、意乐依止法此科分二(己一)根本修信;(己二)念恩生敬。如果我们能运用教理理,以「绕边绕山」9的方法来修习这二节的话,我们便会产生极大的渴望,想如理依止善知识;不然的话,我们对上师就会只剩下求法的念头。己一、根本修信分三小节:(庚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则;(庚二)能观之原因;(庚三)如何观法。
这里所说的「信」,是指对上师生起真佛想的信心。在所有「道次第』所缘类中,这与「知母」10二科最难生起。尽管困难,们我们还是要努力去修,不然的话,它们后面的那些道就无法在我们心中生起。总的来说,信心是生起一切白法(善法)的基础或根本。《宝炬经》中说:
「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以前,当有人连续二次请求阿底峡尊者说:「阿底峡,请传教授!」时,尊者一直默不作声。当此人再次大声喊叫时,尊者笑而答道:「嘿嘿,我的耳朵好的很,我的教授是:信心!信心!信心!」又如嘉瓦‧温萨巴大师所说:
「总之开悟之大小,赖修大小信心力,
于悉地源具恩师,思惟功德不观过,
愿持此教为中心,此誓无碍达究竟!」
我们能不能生起证悟,依赖于我们对上师是否有信心,以及信心的大小。要想成就最胜悉地11,我们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视师为真佛的信心;二是具有无误的教授。但是即便教授有误,如果我们有信心的话,还是能成就微小共同悉地的;以前有个藏人,到印度向上师求法,上师说了一句印度话〔麻里勒札〕,意思是滚出去」。此人不解其意,还认为是上师传予的教授,便计数诵持,后来他竟能以此为自己和别人治病。还有一位老妪,她计数诵持《准提天女咒》,将「杂」误念成「巴」,而变成「嗡巴勒布勒绷德娑哈」。然而有一次当地闹饥荒时,她却能煮石而食。如果我们单有智慧而缺乏信心,是不可能达到任何成果的。 信心有三种12,这里所要修的信心,是指观师为真佛的「澄净信」。关于生起这一信心的方法,我将按照格邬仓父子所传的教授13来讲:在第一节「根 本修信」中,分「应视师为佛之原因」等,三个部分。
庚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因应视师为佛的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想获利而下愿亏损。如果是为了获利,那么上师是否真的是佛也就无关紧要了,为什么呢?因为视师 为佛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能使我们不费力地成就今生、后世的一切愿望等等。例如,有个老妇人因为相信一颗狗牙是佛的舍利,而使狗牙生出真舍利的故事。14
尽管上师本身的加持有大有小,但从我们自己这边来说,我们怎样来看待上师,如佛,菩萨等,就会出现怎样的加持,如《蓝色小册》中说:「上师加持大与小,不关本身待自己。」
所以,我们能不能获得悉地,取决于我们对上师信心和恭敬的大小,阿底峡尊者也说:「汝藏人不获悉地,乃于上师仅起凡庸想所致。」
反之,如果上师真的是佛,但我们对之不起信心的话,我们也见不到上师的功德,还会遭到亏损、产生种种的痛苦。例如,佛陀虽然行无边的功德,但天授和善星除了见到佛陀有一庹光明外,见不到其它任何功德,从而产生失利的后果15。格西博朵瓦说:「若不敬诸师,依佛亦无益,如善星故事… …」
庚二、能观之原因
我们不仅应该这样来看待卜师,实际上我们自己也应该这样来作,囚为当我们的心注重于上师功德这方面的话,我们便能消除对上师的不信。纵然发现上师有一些微小过失,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二种方法来防止产生不信:(一)、注重于上师功德这方面,身心为强烈的信心所压倒,使之下能成为信心的障碍;(二)、将观察过失转化为生起信心的助缘。《金刚手灌顶续》中说:
「应取规范德,终不应执过;
取德得成就,执过不成就。」
由于受恶劣习气的影响,我们总是侧重于思惟上师的过失。但是,如果我们能转而注重于思惟上师功德的话,观察师过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就像晦日虽有月亮升起,但天空为日光笼罩而看不见月亮一样。又比如,因为我们总想着自己的功德,所以儿不到自身的过失。即使发现上师稍有过失,我们也叮以想,这是上师为了调伏化机所作的善巧方便,这样我们就能将观察师过转化成生起信心的助缘。再者,当我们处在初业行人的阶段时,我们所见到的上师均现凡夫相;获「法流三摩地」时,所见到的上师现殊胜化身相;获初地等时,所见到的上师则现受用身等相。直至有一天,所有的情器也都将显现为「无量清净」16。
庚三、如何观法为了对此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我们必须依教、依理来加以成立,分四个方面:(辛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辛二)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辛三)即于现在诸佛菩萨仍在利益有情;(辛四)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辛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
有人认为:「那些善知识本来不是佛,但我在修依止善知识法时,应该假装这样来看。〕这种想法很危险,不应该执着这类错误的思想不放;这是极其重要的。相反的,我们应该这样来思考:「虽然上师是佛,但我却认识下到。上师是佛的原因是:现在金刚持正现上师相住世度化。」《二观察续》17中说:
「我于未法时,现阿阇黎身。」
…
《掌中解脱 第八天 意乐依止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