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脫
第八天 意樂依止法
宗喀巴大師說:
「于叁有樂不貪著,爲暇滿義而精進,
忘依佛陀所喜道,諸有緣者淨意聽1。」
(帕繃喀仁波切引用上述宗喀巴大師的教誡作爲第八天教授的前行,以此來糾正聽衆的聽法動機。具體作法是:此頌第一句配合中士道正見來講,第二句配合共下士道來講;第叁句配合菩提心來講。隨後大師又回顧了以前講過的那些科判,並重述了正行「依止知識法」的第一和第二兩種。)
由于本次法會所依據的科判內只講了正行應修的所緣,所以我准備在這裏再講一些如何觀察善知識的方法,這一法類雖不見于《樂道》與《速道》科判,但《文殊口授》中有,所以現在依據該論來講。
善知識的德相
既然依止善知識有前面所說的那些利益,不依止善知識又有那些過患,那麼我們應該依止一位怎樣的善知識呢?
我們所依止的善知識,必須能引導我們走完全圓道,而不是隨便找個什麼人就行的。例如,某個人雖然心地善良但功德有限,像這種人是無法爲我們引導全圓道的。弟子縱然具足信心、智慧和精進,但如果上師未能了解、掌握顯、密全圓教法的話,這位弟子一輩子將只能修一些片面或單一的法,如皈依引導、本尊成就法、風脈修法等。在這種情況下,縱獲有暇也成不了什麼大利益。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一定要依止一位具相善知識的道理所在。
關于善知識的德相,雖然傳授別解脫律儀者的德相、傳授菩薩律儀者的德相及傳授密宗律儀者的德相各不相同,但這裏所說的善知識德相,是指有開示全圓道次第的能力。
上師具不具足德相應該在依止之前觀察。這種觀察上師德相的作法,不僅那些想依止善知識的人需要,那些想成爲毗奈耶、顯教、密乘二者善知識的人,也應該自我觀察,看看自己是否具有這二者的上師功德,如果發現不具足的話,應該要設法去彌補。單單備齊長壽瓶2和沭浴資具,以及僅僅能靠背誦來施行儀軌,算不上是具足德相的上師。
在上師的德相中,分別有毗奈耶中所說的阿閣黎德相、大乘共同道善知識德相和密宗金剛阿閣黎德相。在此我主要講的是大乘共同道上師的德相。《經莊嚴論》中說,上師應該具足以下十種功德: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
善達實性具巧說,悲憫離厭應依止。」
其中「調伏」是指以戒律調伏身心相續;「靜」是指以叁摩地息滅散亂;「近靜」是指以智慧徹底消滅我執。就像將一塊普通木頭放在供香盒中會染上香氣一樣,我們也會熏染上上師所具有的那些功德或過失,因此,我們所依止的上師功德一定要勝過自己3。「善達實性」是指以聞所成慧獲得正見,此專指應成派見。前面所說的智慧,可以是獲得自續派以下之見的智慧,所以沒有重複的過失。其它德相容易理解,勿庸贅述。
如果上師未能具足這一切德相的話,則至少必須具備一下五種:以戒、定、慧叁學調伏相續,心懷悲憫,通達真實性。博朵瓦曾經說過:「我的阿閣黎耶巴祥尊4,既無多聞也不耐勞,連致謝的話也不大會說,但因爲他有上述五種功德,所以凡是在他跟前的人均能受益。年敦5完全不善于說法,即便是爲別人解釋供養功德,也沒人能夠聽懂,大家心裏在想:不知道他現在在說些什麼。但因爲他有這五種功德,所以親近他的人悉蒙法益。〕這裏所說的「致謝」是指表達自己的滿意之情,或是說「謝謝」這類的客氣話6。然而在末法時代,就是這樣的上師也很難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記住以下擇師要點:所依止的上師應該功大于過;視後世較現世爲重;視別人較自己爲重。否則的話,我們也許會碰上惡知識,像以前「央具理摩羅」(指鬘)7一樣,因受邪道知識的誤導而犯下大罪。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認真地進行觀察,如果發現此人值得依止,才可奉之爲師。弟子的德相從弟子這方面來講,如果他具備以下五種德相的話,修法就一定能成功:(一)對自宗不貪著,對他派不瞋恚,不墮黨執、住于公正:(二)具有分辨善惡的智慧;(叁)有大希求心;(四)對上師起大恭敬:(五)專心聽法8。那麼,具備這些德相的弟子又該怎樣來依止上師呢?
戊叁、意樂依止法此科分二(己一)根本修信;(己二)念恩生敬。如果我們能運用教理理,以「繞邊繞山」9的方法來修習這二節的話,我們便會産生極大的渴望,想如理依止善知識;不然的話,我們對上師就會只剩下求法的念頭。己一、根本修信分叁小節:(庚一)應觀師爲佛之原則;(庚二)能觀之原因;(庚叁)如何觀法。
這裏所說的「信」,是指對上師生起真佛想的信心。在所有「道次第』所緣類中,這與「知母」10二科最難生起。盡管困難,們我們還是要努力去修,不然的話,它們後面的那些道就無法在我們心中生起。總的來說,信心是生起一切白法(善法)的基礎或根本。《寶炬經》中說:
「信爲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
以前,當有人連續二次請求阿底峽尊者說:「阿底峽,請傳教授!」時,尊者一直默不作聲。當此人再次大聲喊叫時,尊者笑而答道:「嘿嘿,我的耳朵好的很,我的教授是:信心!信心!信心!」又如嘉瓦‧溫薩巴大師所說:
「總之開悟之大小,賴修大小信心力,
于悉地源具恩師,思惟功德不觀過,
願持此教爲中心,此誓無礙達究竟!」
我們能不能生起證悟,依賴于我們對上師是否有信心,以及信心的大小。要想成就最勝悉地11,我們必須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視師爲真佛的信心;二是具有無誤的教授。但是即便教授有誤,如果我們有信心的話,還是能成就微小共同悉地的;以前有個藏人,到印度向上師求法,上師說了一句印度話〔麻裏勒劄〕,意思是滾出去」。此人不解其意,還認爲是上師傳予的教授,便計數誦持,後來他竟能以此爲自己和別人治病。還有一位老妪,她計數誦持《准提天女咒》,將「雜」誤念成「巴」,而變成「嗡巴勒布勒繃德娑哈」。然而有一次當地鬧饑荒時,她卻能煮石而食。如果我們單有智慧而缺乏信心,是不可能達到任何成果的。 信心有叁種12,這裏所要修的信心,是指觀師爲真佛的「澄淨信」。關于生起這一信心的方法,我將按照格邬倉父子所傳的教授13來講:在第一節「根 本修信」中,分「應視師爲佛之原因」等,叁個部分。
庚一、應觀師爲佛之原因應視師爲佛的原因很簡單:我們都想獲利而下願虧損。如果是爲了獲利,那麼上師是否真的是佛也就無關緊要了,爲什麼呢?因爲視師 爲佛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能使我們不費力地成就今生、後世的一切願望等等。例如,有個老婦人因爲相信一顆狗牙是佛的舍利,而使狗牙生出真舍利的故事。14
盡管上師本身的加持有大有小,但從我們自己這邊來說,我們怎樣來看待上師,如佛,菩薩等,就會出現怎樣的加持,如《藍色小冊》中說:「上師加持大與小,不關本身待自己。」
所以,我們能不能獲得悉地,取決于我們對上師信心和恭敬的大小,阿底峽尊者也說:「汝藏人不獲悉地,乃于上師僅起凡庸想所致。」
反之,如果上師真的是佛,但我們對之不起信心的話,我們也見不到上師的功德,還會遭到虧損、産生種種的痛苦。例如,佛陀雖然行無邊的功德,但天授和善星除了見到佛陀有一庹光明外,見不到其它任何功德,從而産生失利的後果15。格西博朵瓦說:「若不敬諸師,依佛亦無益,如善星故事… …」
庚二、能觀之原因
我們不僅應該這樣來看待蔔師,實際上我們自己也應該這樣來作,囚爲當我們的心注重于上師功德這方面的話,我們便能消除對上師的不信。縱然發現上師有一些微小過失,我們也可以通過以下二種方法來防止産生不信:(一)、注重于上師功德這方面,身心爲強烈的信心所壓倒,使之下能成爲信心的障礙;(二)、將觀察過失轉化爲生起信心的助緣。《金剛手灌頂續》中說:
「應取規範德,終不應執過;
取德得成就,執過不成就。」
由于受惡劣習氣的影響,我們總是側重于思惟上師的過失。但是,如果我們能轉而注重于思惟上師功德的話,觀察師過之心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就像晦日雖有月亮升起,但天空爲日光籠罩而看不見月亮一樣。又比如,因爲我們總想著自己的功德,所以兒不到自身的過失。即使發現上師稍有過失,我們也叮以想,這是上師爲了調伏化機所作的善巧方便,這樣我們就能將觀察師過轉化成生起信心的助緣。再者,當我們處在初業行人的階段時,我們所見到的上師均現凡夫相;獲「法流叁摩地」時,所見到的上師現殊勝化身相;獲初地等時,所見到的上師則現受用身等相。直至有一天,所有的情器也都將顯現爲「無量清淨」16。
庚叁、如何觀法爲了對此生起不可動搖的定解,我們必須依教、依理來加以成立,分四個方面:(辛一)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辛二)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辛叁)即于現在諸佛菩薩仍在利益有情;(辛四)自所見相無法決定。
辛一、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
有人認爲:「那些善知識本來不是佛,但我在修依止善知識法時,應該假裝這樣來看。〕這種想法很危險,不應該執著這類錯誤的思想不放;這是極其重要的。相反的,我們應該這樣來思考:「雖然上師是佛,但我卻認識下到。上師是佛的原因是:現在金剛持正現上師相住世度化。」《二觀察續》17中說:
「我于未法時,現阿阇黎身。」
…
《掌中解脫 第八天 意樂依止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