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六天 加行法之叁(第五、六加行)▪P3

  ..續本文上一頁分,是因爲能瞋之人和所瞋之境二者的證悟高低有別:如果是非菩薩瞋恚菩薩的話,即壞千劫中所積善根;如果是大力菩薩瞋恚力弱菩薩的話,即壞百劫中所積善根。

  

  避免善根被瞋恚摧毀的方法,如《慧海請問經》中所說:

  

  「猶如滴水落海中,海水未竭彼無盡,

   如是回向菩提善,未獲菩提亦無窮。」

  

  我們所擁有的善根,就像一滴水,如果將它回向,讓它與猶如大海般的佛菩薩善根混和在一起的話,那麼我們的善根在未獲菩提以前都將永不竭盡(帕繃喀大師又舉了二個郵差將糌粑混在一起的例子25。)雖然現在流通的經中沒有上述這段文字,但佛所說的經有很多,想必另有一部經也稱爲《慧海請問經》。

  

  至于如何回向,經中說:「令與一切有情共」,及《現觀莊嚴論》中說:「殊勝遍回向,不顛倒體性」等,破除實執爲殊勝回向。

  

  將善根回向圓滿菩提,雖然也可以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心想:「爲了利他,願此善根成爲獲得圓滿菩提之因。」但另有一種修法更爲切要,即令我們的善根「與一切有情共」,也就是將我們的善根融合于諸佛廣大利他事業的無盡善根之中,或是作爲諸佛菩薩利他事業的助緣,奉獻給諸佛菩薩,由此願我們的善根,成爲將一切衆生安置于圓滿菩提的因。

  

  《經莊嚴論》中說:

  

  「諸堅固回向26,具足希求思。」

  

  如前所說,回向是一種令善根無盡的思心所。

  

  關于「回向見證者」,我們應請求上師與佛菩薩作爲我們的回向見證人,就像向朋友求援一樣。「集密」修法中,在收攝曼荼羅之前先作發願,也是請作見證之意。所以,盡管我們的善根很微弱,但如果將之回向爲圓滿菩提因的話,我們的善根在未獲菩提前就永遠不會竭盡。

  

  回向善根有叁種方法:(一)回向自他相續中佛教增長;(二)回向一切生中善知識攝受:(叁)回向獲得圓滿菩提,這叁大回向可任選其一。例如,「恒河沙數菩薩願」27爲受持正法之願,回向聖教增長。因爲正法由教聖教和證聖教二者構成,所以,這種願即是回向善根成爲教、證二者增長之因;「敬禮供養悔露罪」28等爲回向獲得圓滿菩提;由于因——受持正法與果——獲得圓滿菩提二者均依賴于善知識攝受方能實現,所以也可回向上師攝受,如「無上大師之聖教」29等。所以,這叁種我們可任選其一來回向。

  

  「少分善〕有謙遜、戒除驕傲之意:「盡我所積」意爲所造集的一切善業;

  

  「一切回向大菩提」意爲將這些善根均回向獲得圓滿菩提,爲因回向與爲果回向沒有區別,就像乞討因位的青稞與乞討果位的糌粑沒有區別一樣。但在下知道怎樣來作回向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念誦「文殊勇士如實知」30等來回向,叁世諸佛都稱這是最殊勝的發願並這樣來作,因爲這二個偈頌中,包括了無數像文殊和普賢等那樣的大菩薩作回向的菩薩願內容。此外,我們應該以助伴「無所緣見」來攝持。

  

  七支作爲叁毒的對治情況如下:「禮敬」對治我慢;「供養」對治怪吝;「忏悔」對治叁毒:「隨喜」對治嫉妒;「勸轉*輪」對治謗法;;〔請不入涅槃」對治輕毀上師:「回向」對治瞋恚。

  

  七支也可以包括在積、淨、增叁事中:前四支半爲積福:忏悔爲淨罪;隨喜的一部分和回向爲增長善根。

  

  殊勝怙主達波大寶上師的口授中,說七支各有所感之果:「敬禮」能成就佛的頂髻,如前已述:「供養」能成就受用虛空藏31;「忏悔」能斷盡二障:「隨喜」能成就見皆合意之身:「勸轉*輪」能成就梵音之語;「請不入涅槃」能成就:〔壽持明〕32獲得金剛身;「回向」能成就佛的總體功德。這些說法不見于其它書中。

  

  祈禱曼荼羅

  

  其次供「祈禱曼荼羅」,共有二派:一派將之歸于上面的第五加行中:另一派則說是屬于下面的第六加行,前一種說法是上師的規矩傳承。

  

  正如對國王有要事相求,我們應該先獻上厚禮一樣;因爲我們將向資糧田請求極爲重要的叁件事,所以也應該先供曼荼羅。叁大事並不是指長壽、無病等自利的要求求,而是指這樣叁件事:(一)斷除不敬善知識等顛倒心;(二);生起一切不顛倒心:(叁)息滅外、內障礙。如果與密法合起來講的話,祈禱文可改爲:「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明、增、得叁微細二相所有一切顛倒心,加持速滅。」我想本加行法中,也可加入這些密法的內容。據說,一切與修法有關的內容,無不包括在這叁件事中。

  

  關于「障礙」,修法的外障礙:包括國王不如法治國、戰爭等:內障礙,包括患病等;秘密障礙,爲不信受正法、頑固不化等。按照規炬,在每件事後,我們都應加誦「啓請加持」。

  

  第六加行:如教授啓請決定令與自心和合

  

  如前已述,我們心中能生起證德的最好方法,是視上師與本尊無別而作祈禱。因爲我們心中證悟的生起,依賴于佛菩薩的加持,而加持又依賴于祈禱。

  

  (帕繃喀大師指出:雖然有許多不同的祈禱文,但因爲「無等向導大師薄伽梵」33等具有極大的加持力,所以如果不念誦此文的話,將是件十分可惜的事。祈禱廣行派和深見派二派之首的大師佛陀時,分別稱大師爲「無等向導」和「無等善說」,這是配合深、廣道分別贊佛爲「悲圓滿」和「智圓滿」來說的,因爲釋迦佛曾贊歎「緣起說」爲無等善說等等。)

  

  正如有要事請求大官,需要面子大的人代請一樣;我們觀想前方現平日所見之相的根本上師,分出一模一樣的一個化身,安住在自己頂上,像領經師一樣,與自己一起向佛菩薩祈請。〔吉祥根本大寶上師尊:……伏請賜予身語意悉地。」此頌念第一遍時,想上師分身降臨自己頭頂;念第二遍時,觀從上師身中降甘露淨罪,並分身融入自己。

  

  《文殊口授》加行法中各頌第四句沒有念二遍的規炬:《樂道》、《速道》加行法中各頌末句均誦二遍:第一遍,祈禱根本上師時,信解淨治心中生起深、廣二道的不順品。祈禱廣大行派上師和甚深見派上師時,信解分別淨治心中生起廣大道和甚深道的不順品;第二遍,信解從各位上師身中分身融入自己,由此生起甚深、廣大相應的證德。

  

  由于宗喀巴大師原著《道次第傳承上師啓請-開勝道門》中「瑜伽自在吉祥貢巴瓦……」等噶當「道次第派」,緊接在廣行派上師之後,有人或許以爲他們是廣行派,其實不然。劄果堪欽的祈禱文,在「具有甚深廣大正法故」等後面,緊接著說「成就大自在者屍羅燃」等,似乎二派是合在一起的:其實也並非如此。按照教授,正確的念誦方法應該是:由于到阿底峽聳者這一代深、廣傳承合流,所以廣行派傳承念到阿底峽尊者爲止,不包括以後的噶當派;深見派傳承也念到阿底峽尊者和仲敦巴父子爲止。然後按弟子年齡長幼排列:貢巴瓦最老,所以先念噶當「道次第派」傳承,誦至南喀堅贊(虛空幢);其次爲「教典派」傳承,從博多瓦念到卻嘉桑波(法依賢);其次爲「教授派」傳承,從京俄‧楚臣拔(屍羅燃)念到南喀堅贊(虛空幢)。從這裏開始,叁種傳承合流,所以只念宗喀巴大師一尊的祈禱文,選用「緣悲頌」是因爲它加持力特別。因此,在資糧田中,圍繞彌勒、文殊的見、行派傳承上師也都到阿底峽尊者和仲敦巴爲止。圍繞貢巴瓦的內邬素巴等七位「道次第派」上師,均應觀想在見、行二派之前,如寺院中的班級聚會。「道次第派」的左側或右側,觀「教典派」上師,博朵瓦周圍有九師圍繞:「道次第派」的右側或左側,觀「教授派」上師,京俄瓦周圍有七師圍繞;在這叁派之前,觀宗喀巴大師,大師左右二側,依次排列新噶當派衆上師34。

  

  此傳承上師祈禱文言簡意赅,每四句中概要地介紹了各位上師的生平。如果我們了解諸師生平的話,在此應加以回憶,並生起隨喜和隨學之念。在誦末句第二遏時,想自己也獲得了各位上師生平所成就的教、證功德。按照規矩,最後應加上「願于吉祥上師行」35等一頌。

  

  祈禱結束後,假如我們不准備另外作「道次第速修」36等,在此可以念誦《功德之基》37作爲代替;如果另作的話,就不必念誦此文,接著收攝資糧田便可。

  

  收攝資糧田

  

  觀想「上師金剛持」心問放光,照亮資糧田其它各尊。接著如鏡面上呵氣後收攝狀,從四大天王開始,從下往上依次(化光)收入四辦蓮花上的四本尊38,四本尊(也化光)收入金剛持心間。然後,深見派衆上師收入「文殊」;廣行派衆上師收入「彌勒」;加持派衆上師收入「金剛持」:結過法緣衆上師收入「現通常所見相的根本上師」。此時,我們應對此五尊觀想明了:心想:「我是有緣能親見佛菩薩之人!」

  

  然後彌勒、文殊二尊化光融入主尊,金剛持則作爲智慧薩缍融入。中央現通常所見相的根本上師如果化光的話,將有損于緣超關要,所以不論根本上師是否住世,均不化光,而如麥粒嵌入酥油般,融入主尊心間金剛持。獅座與滿願樹融入主尊蓮座。主尊化光融入自己頂上上師,主尊的蓮座也隨之融入頂上上師的蓮座。

  

  觀頂上上師爲大師釋迦牟尼相,視其爲總攝—切皈依處體性,略供七支及曼荼羅。然後,就像在同一個地方猛力釘橛一樣,我們向上師獨尊祈禱,作「安橛啓請」。我們不要期待頻繁地改換祈禱的對象,以爲這樣會得到什麼好處,祈禱境太多反而成不了事。此處由總攝叁寶與皈依處之門祈禱上師。這一「四身體性」祈禱文系出自《甘丹變化經函》,所以有很大的加持力。此頌每一句的字數均應一致,不要念成長短不一的樣子(藏文舉例略)。在學「修心—自他相換」的時候,因爲「聖觀自在」是大悲本尊,所以此處我們可以改念成:「…

《掌中解脫 第六天 加行法之叁(第五、六加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