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足四身體性上師尊,上師觀自在前我啓請」:依次類推,我們在修「正見」時,可改念成「上師妙吉祥前我啓請」 。
以上所說的加行部分,從最初的依止善知識法到最後的止觀之間均適用。在正修各種所緣類時?上師安住于自己頂上下作收攝。如果所緣境不清晰的話,應重新向上師獻曼荼羅和祈禱。
丁二、如何修正行
從這裏開始,我們應當修正行。首先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道次第廣論》、《道次第略論》、《樂道》,《速道》等來修心。
在修習各種所緣類前,先作生起當前這一類證德的祈禱,並觀想從上師身中降五色甘露流,清除妨礙生起當前這一類所緣的障礙,而在心中生起當前這一類所緣的道。「安橛啓請」—;末句「能仁金剛持前我啓請」——以上的加行法,均適用于下面所說的一切所緣類。隨後按照《樂道》中所說的祈禱,即:「我與一切母親有情,在輪回中長時受生、領受種種猛利大苦」等等。修上士道時,應略去「在輪回中長時受生」數語39。
然後開始修正行。所謂「修」者,是指將我們的心與某一所緣相結合,令心慣熟于此。例如,將不信善知識之心轉而與信心相結合,令心慣熟于信心等。所以,修的目的是爲了控製自心。確切地說,是爲了將自心從煩惱的控製下襬脫出來、而與所,緣相結合。這裏面有二種修法:「觀察修」和「止住修」。
所謂「觀察修」,是指廣泛地應用教、理,喻、因等進行思惟而修。爲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換個角度來講:其實我們平時就一直在作「觀察修」,但是修的內容卻錯了,因爲我們修的是叁毒!以瞋恚爲例,如果我們不首先去想某某仇人的話,瞋恚是生下起來的。但一旦想到某某仇人時,我們通常會不斷地想下去:「此人去年曾對我說過什麼樣的話,作過什麼樣的事,又怎樣地侮辱我,最後那人又以什麼樣的眼神看我。」像這樣,我們會越想越生氣,臉也變紅了,拳頭也捏得出了汗。這時候,如果那個仇人出現在眼前的話,我們會毫無疑問地一拳打在那人的頭上!這就是能生起瞋恚的「觀察修」。貪欲等其它煩惱也一樣。
我們在辯論時的思惟,如果不是單純只爲了想擊敗對手,而能平心靜氣地圍繞某一論題,從各方面進行觀察分析的話,就是這裏所說的「觀察修」。
我們都是「大修行者」,但與真正的大修行者下同,我們只對煩惱叁毒作「觀察修」,所以成就地獄等的速度比別人快,將很快就到達一切山谷紅如映紅寶的險惡世界40。因此我們應以觀察暇滿是什麼?爲什麼說暇滿難得?暇滿是如何利大等等,來代替對無益之事的觀察修。
在對每一科獲得定解之後,我們就應專修暇滿、利大、難得等的一科。如將堿與鹽隨便混放在—起,不按先後次第地隨意挑選所緣來修,以爲只要修的是正法就沒有過失,這種修法是錯誤的。萬一養成惡習的話,將對我們形成極大的障礙:因爲這是種導致沈沒、掉舉的有過修法,所以會使我們一生的善行都染上過失。
如果養成這種惡習,我們將永遠無法肯定地說:「我在修這個所緣」,所以應當避免開這種惡習。以「死無常」爲例,我們可以使用與「死無常」有關的教、理、喻、因,再加上別的相關內容來修,最簡單的,如「聽說今天村裏某個人去世了〕等等。此外,我們當以上師所說的教授爲基礎,在此之上再增添其它有關內容,甚至「擦康41」內的一紙散頁,都可以作爲補充來修。如果我們從多方面對所緣加以思惟,便較容易生起證悟,就像前面所說的從多方面思惟而生起瞋恚一樣42。
所以,奢摩他之前的一切修法是「觀察修」,奢摩他成就之後的心一境性等是「止住修」 。
(帕繃喀大師最後提到,有些人稱「止住修」爲孤薩黎43修法,「觀察修」爲班智達修法;又說「觀察修」能損害「止住修」等等,那都是不合理的。)
注釋:
1、共有五種:1、殺母;2、殺父;3、殺阿羅漢;4、破僧伽輪;5、惡心出佛身血。凡造此種業者死後即墮無間地獄,故名。
2、業分決定受與不決定受兩種。決定受業,是指作了之後必將受果的業,依照受果的時間,分:1、現法受;2、順生受;3、順後受。不決定受業則受果與否不定。參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
3、原文爲一萬八千一百八十四倍,這與2的14次方所得出的結果不同。
4、比丘十叁資具之一。長五肘,寬二肘,穿于下衣之內部。
5、密宗根本墮第二條:「藐視佛製學處」。
6、《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准提陀羅尼》中所說的淨罪相爲:1、若于夢中夢吐惡食;2、飲乳酪等,及吐乳酪等:3、見出日、月;4、遊行虛空; 5、製伏猛火及諸水牛、黑人:6、見比丘、比丘尼僧衆;7、注銷乳樹、象、牛王、獅子座及微妙宮;8、聽聞說法。
7、其正式名稱爲《大乘叁蘊經》,該經摘自《邬波離請問經》,寶積部。所謂「叁蘊」是指:1、慚悔;2、隨喜;3、回向。
8、即南喀堅贊。
9、資糧田主尊。
10、參見《菩薩墮忏釋》,龍猛造。
11、五部佛自「不動」始,身色分別爲:藍、白、黃、紅、綠;手幟(手中所執法器、標幟)分別爲:杵、輪、寶、蓮、劍。
12、《菩薩墮忏大疏‧見者獲益》,雍增‧耶協堅贊造。
13、即「藥師七佛」:1、善名普宣吉祥王佛:2、寶月蓮華善嚴智威音王佛;3、妙金無垢寶光禁行成就佛;4、無憂最勝吉祥佛;5、法音海聲佛;6、法海勝慧遊戲神通王佛:7、藥師琉璃光王佛。(譯自藏文,與舊譯稍異)
14、聖馬鳴造。
15、引目《證道歌》。
16、燈、花、香、水等每種供品數量均爲一百的大供養。
17、1、佛;2、菩薩:3、緣覺阿羅漢;4、有學與無學聲聞:5、凡夫。
18、法名爲貢卻丹貝准美(寶教燈,1762-1823)。
19、引自《廣大遊戲經》。
20、飾有交杵圖案的法座。
21、出自《修心七義論》。
22、「回向」卻不能包括「發願」。
23、婆羅門種姓應盡的六項職責:1、誦習吠陀;2、教授吠陀;3、祭祀;4、爲他祭祀;5、供養;6、納受供養。
24、出自《菩提道次第廣論》結尾回向文,另請參見附錄《有緣頸嚴》。
25、《加行法有緣頸嚴甚深引導教授上師口授‧降利樂雨》中記載帕繃喀大師的話說:「以前有兩個人結伴同行,其中一人有一口袋白面糌耙,另一人僅有少許黑豆糌耙粉,他們決定將糌耙混合起來一起分享。某日,白面糌粑的主人說:「現在你那份糌粑快吃完了吧!」另一人答道:「不會吧,讓我們來看一看。」打開一看,結果發現在白面糌粑之中仍有零星的黑豆糌耙粉,那人說:「瞧,我那份還沒有吃完!于是白面糌耙的主人只好繼續讓那人分享他的白面糌粑;同樣的,我們所作的善業少如黑豆糌粑粉,但如果將之與類似白面糌耙的廣大總體善業混合起來、作爲圓滿菩提之因的話,那麼在未獲菩提之前,我們的善業將永不竭盡!」
26、梵文與藏譯本原文爲「發願」,因有時可與「回向」通用,所以帕繃喀大師在此改作「回向」。
27、出自《證道歌》。全文爲:「恒河沙數菩薩願,受持正法願內攝,如是說故諸善根,悉皆回向宏佛教。」
28、出自《普賢行願品》。全文爲:「敬禮供養悔露罪,隨喜勸轉請住世,盡我所積少分善,一切回向大菩提。」
29、出處不詳。全文爲:「無上大師之聖教,如今值遇乃師恩,是故回向願衆生,悉爲善士聽攝受。」
30、出自《普賢行願品》。
31、財富受用永無竭盡的成就。
32、長生不死的成就。
33、指宗喀巴大師所著的《道次第傳承上師啓請‧開勝道門》一文。
34、參見本書附錄《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圖解》。
35、出處不詳。全文爲:「願于吉祥上師行,不生剎那之邪見,于彼事業起信敬,上師加持速趣入!」
36、《加行法有緣頸嚴甚深引導教授上師口授‧降利樂雨》中記載帕繃喀大師的話說:「速修之意,是指在未發起道次第證德的情況下,心裏依次憶念各所緣,如同登上山頂指點河山。」
37、出自《道次第傳承上師啓請‧開勝道門》。
38、即「金剛怖畏」、「集密」、「總攝輪」、「喜金剛」四尊。
39、因爲菩薩不應畏懼在輪回中長時受生利益有情故。
40、指地獄。
41、參見第叁天注第十一條。
42、另請參見本書中卷附錄《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
43、孤薩黎意爲「具善」,是指遠離一切外事、一心內修之人;班智達意爲「學者」,是指博學多聞之人。
《掌中解脫 第六天 加行法之叁(第五、六加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