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具足四身体性上师尊,上师观自在前我启请」:依次类推,我们在修「正见」时,可改念成「上师妙吉祥前我启请」 。
以上所说的加行部分,从最初的依止善知识法到最后的止观之间均适用。在正修各种所缘类时?上师安住于自己顶上下作收摄。如果所缘境不清晰的话,应重新向上师献曼荼罗和祈祷。
丁二、如何修正行
从这里开始,我们应当修正行。首先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道次第广论》、《道次第略论》、《乐道》,《速道》等来修心。
在修习各种所缘类前,先作生起当前这一类证德的祈祷,并观想从上师身中降五色甘露流,清除妨碍生起当前这一类所缘的障碍,而在心中生起当前这一类所缘的道。「安橛启请」—;末句「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以上的加行法,均适用于下面所说的一切所缘类。随后按照《乐道》中所说的祈祷,即:「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在轮回中长时受生、领受种种猛利大苦」等等。修上士道时,应略去「在轮回中长时受生」数语39。
然后开始修正行。所谓「修」者,是指将我们的心与某一所缘相结合,令心惯熟于此。例如,将不信善知识之心转而与信心相结合,令心惯熟于信心等。所以,修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心。确切地说,是为了将自心从烦恼的控制下襬脱出来、而与所,缘相结合。这里面有二种修法:「观察修」和「止住修」。
所谓「观察修」,是指广泛地应用教、理,喻、因等进行思惟而修。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换个角度来讲:其实我们平时就一直在作「观察修」,但是修的内容却错了,因为我们修的是三毒!以瞋恚为例,如果我们不首先去想某某仇人的话,瞋恚是生下起来的。但一旦想到某某仇人时,我们通常会不断地想下去:「此人去年曾对我说过什么样的话,作过什么样的事,又怎样地侮辱我,最后那人又以什么样的眼神看我。」像这样,我们会越想越生气,脸也变红了,拳头也捏得出了汗。这时候,如果那个仇人出现在眼前的话,我们会毫无疑问地一拳打在那人的头上!这就是能生起瞋恚的「观察修」。贪欲等其它烦恼也一样。
我们在辩论时的思惟,如果不是单纯只为了想击败对手,而能平心静气地围绕某一论题,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的话,就是这里所说的「观察修」。
我们都是「大修行者」,但与真正的大修行者下同,我们只对烦恼三毒作「观察修」,所以成就地狱等的速度比别人快,将很快就到达一切山谷红如映红宝的险恶世界40。因此我们应以观察暇满是什么?为什么说暇满难得?暇满是如何利大等等,来代替对无益之事的观察修。
在对每一科获得定解之后,我们就应专修暇满、利大、难得等的一科。如将碱与盐随便混放在—起,不按先后次第地随意挑选所缘来修,以为只要修的是正法就没有过失,这种修法是错误的。万一养成恶习的话,将对我们形成极大的障碍:因为这是种导致沉没、掉举的有过修法,所以会使我们一生的善行都染上过失。
如果养成这种恶习,我们将永远无法肯定地说:「我在修这个所缘」,所以应当避免开这种恶习。以「死无常」为例,我们可以使用与「死无常」有关的教、理、喻、因,再加上别的相关内容来修,最简单的,如「听说今天村里某个人去世了〕等等。此外,我们当以上师所说的教授为基础,在此之上再增添其它有关内容,甚至「擦康41」内的一纸散页,都可以作为补充来修。如果我们从多方面对所缘加以思惟,便较容易生起证悟,就像前面所说的从多方面思惟而生起瞋恚一样42。
所以,奢摩他之前的一切修法是「观察修」,奢摩他成就之后的心一境性等是「止住修」 。
(帕绷喀大师最后提到,有些人称「止住修」为孤萨黎43修法,「观察修」为班智达修法;又说「观察修」能损害「止住修」等等,那都是不合理的。)
注释:
1、共有五种:1、杀母;2、杀父;3、杀阿罗汉;4、破僧伽轮;5、恶心出佛身血。凡造此种业者死后即堕无间地狱,故名。
2、业分决定受与不决定受两种。决定受业,是指作了之后必将受果的业,依照受果的时间,分:1、现法受;2、顺生受;3、顺后受。不决定受业则受果与否不定。参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
3、原文为一万八千一百八十四倍,这与2的14次方所得出的结果不同。
4、比丘十三资具之一。长五肘,宽二肘,穿于下衣之内部。
5、密宗根本堕第二条:「藐视佛制学处」。
6、《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准提陀罗尼》中所说的净罪相为:1、若于梦中梦吐恶食;2、饮乳酪等,及吐乳酪等:3、见出日、月;4、游行虚空; 5、制伏猛火及诸水牛、黑人:6、见比丘、比丘尼僧众;7、注销乳树、象、牛王、狮子座及微妙宫;8、听闻说法。
7、其正式名称为《大乘三蕴经》,该经摘自《邬波离请问经》,宝积部。所谓「三蕴」是指:1、惭悔;2、随喜;3、回向。
8、即南喀坚赞。
9、资粮田主尊。
10、参见《菩萨堕忏释》,龙猛造。
11、五部佛自「不动」始,身色分别为:蓝、白、黄、红、绿;手帜(手中所执法器、标帜)分别为:杵、轮、宝、莲、剑。
12、《菩萨堕忏大疏‧见者获益》,雍增‧耶协坚赞造。
13、即「药师七佛」:1、善名普宣吉祥王佛:2、宝月莲华善严智威音王佛;3、妙金无垢宝光禁行成就佛;4、无忧最胜吉祥佛;5、法音海声佛;6、法海胜慧游戏神通王佛:7、药师琉璃光王佛。(译自藏文,与旧译稍异)
14、圣马鸣造。
15、引目《证道歌》。
16、灯、花、香、水等每种供品数量均为一百的大供养。
17、1、佛;2、菩萨:3、缘觉阿罗汉;4、有学与无学声闻:5、凡夫。
18、法名为贡却丹贝准美(宝教灯,1762-1823)。
19、引自《广大游戏经》。
20、饰有交杵图案的法座。
21、出自《修心七义论》。
22、「回向」却不能包括「发愿」。
23、婆罗门种姓应尽的六项职责:1、诵习吠陀;2、教授吠陀;3、祭祀;4、为他祭祀;5、供养;6、纳受供养。
24、出自《菩提道次第广论》结尾回向文,另请参见附录《有缘颈严》。
25、《加行法有缘颈严甚深引导教授上师口授‧降利乐雨》中记载帕绷喀大师的话说:「以前有两个人结伴同行,其中一人有一口袋白面糌耙,另一人仅有少许黑豆糌耙粉,他们决定将糌耙混合起来一起分享。某日,白面糌粑的主人说:「现在你那份糌粑快吃完了吧!」另一人答道:「不会吧,让我们来看一看。」打开一看,结果发现在白面糌粑之中仍有零星的黑豆糌耙粉,那人说:「瞧,我那份还没有吃完!于是白面糌耙的主人只好继续让那人分享他的白面糌粑;同样的,我们所作的善业少如黑豆糌粑粉,但如果将之与类似白面糌耙的广大总体善业混合起来、作为圆满菩提之因的话,那么在未获菩提之前,我们的善业将永不竭尽!」
26、梵文与藏译本原文为「发愿」,因有时可与「回向」通用,所以帕绷喀大师在此改作「回向」。
27、出自《证道歌》。全文为:「恒河沙数菩萨愿,受持正法愿内摄,如是说故诸善根,悉皆回向宏佛教。」
28、出自《普贤行愿品》。全文为:「敬礼供养悔露罪,随喜劝转请住世,尽我所积少分善,一切回向大菩提。」
29、出处不详。全文为:「无上大师之圣教,如今值遇乃师恩,是故回向愿众生,悉为善士听摄受。」
30、出自《普贤行愿品》。
31、财富受用永无竭尽的成就。
32、长生不死的成就。
33、指宗喀巴大师所着的《道次第传承上师启请‧开胜道门》一文。
34、参见本书附录《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图解》。
35、出处不详。全文为:「愿于吉祥上师行,不生剎那之邪见,于彼事业起信敬,上师加持速趣入!」
36、《加行法有缘颈严甚深引导教授上师口授‧降利乐雨》中记载帕绷喀大师的话说:「速修之意,是指在未发起道次第证德的情况下,心里依次忆念各所缘,如同登上山顶指点河山。」
37、出自《道次第传承上师启请‧开胜道门》。
38、即「金刚怖畏」、「集密」、「总摄轮」、「喜金刚」四尊。
39、因为菩萨不应畏惧在轮回中长时受生利益有情故。
40、指地狱。
41、参见第三天注第十一条。
42、另请参见本书中卷附录《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43、孤萨黎意为「具善」,是指远离一切外事、一心内修之人;班智达意为「学者」,是指博学多闻之人。
《掌中解脱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