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P3

  ..续本文上一页分,是因为能瞋之人和所瞋之境二者的证悟高低有别:如果是非菩萨瞋恚菩萨的话,即坏千劫中所积善根;如果是大力菩萨瞋恚力弱菩萨的话,即坏百劫中所积善根。

  

  避免善根被瞋恚摧毁的方法,如《慧海请问经》中所说:

  

  「犹如滴水落海中,海水未竭彼无尽,

   如是回向菩提善,未获菩提亦无穷。」

  

  我们所拥有的善根,就像一滴水,如果将它回向,让它与犹如大海般的佛菩萨善根混和在一起的话,那么我们的善根在未获菩提以前都将永不竭尽(帕绷喀大师又举了二个邮差将糌粑混在一起的例子25。)虽然现在流通的经中没有上述这段文字,但佛所说的经有很多,想必另有一部经也称为《慧海请问经》。

  

  至于如何回向,经中说:「令与一切有情共」,及《现观庄严论》中说:「殊胜遍回向,不颠倒体性」等,破除实执为殊胜回向。

  

  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虽然也可以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心想:「为了利他,愿此善根成为获得圆满菩提之因。」但另有一种修法更为切要,即令我们的善根「与一切有情共」,也就是将我们的善根融合于诸佛广大利他事业的无尽善根之中,或是作为诸佛菩萨利他事业的助缘,奉献给诸佛菩萨,由此愿我们的善根,成为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菩提的因。

  

  《经庄严论》中说:

  

  「诸坚固回向26,具足希求思。」

  

  如前所说,回向是一种令善根无尽的思心所。

  

  关于「回向见证者」,我们应请求上师与佛菩萨作为我们的回向见证人,就像向朋友求援一样。「集密」修法中,在收摄曼荼罗之前先作发愿,也是请作见证之意。所以,尽管我们的善根很微弱,但如果将之回向为圆满菩提因的话,我们的善根在未获菩提前就永远不会竭尽。

  

  回向善根有三种方法:(一)回向自他相续中佛教增长;(二)回向一切生中善知识摄受:(三)回向获得圆满菩提,这三大回向可任选其一。例如,「恒河沙数菩萨愿」27为受持正法之愿,回向圣教增长。因为正法由教圣教和证圣教二者构成,所以,这种愿即是回向善根成为教、证二者增长之因;「敬礼供养悔露罪」28等为回向获得圆满菩提;由于因——受持正法与果——获得圆满菩提二者均依赖于善知识摄受方能实现,所以也可回向上师摄受,如「无上大师之圣教」29等。所以,这三种我们可任选其一来回向。

  

  「少分善〕有谦逊、戒除骄傲之意:「尽我所积」意为所造集的一切善业;

  

  「一切回向大菩提」意为将这些善根均回向获得圆满菩提,为因回向与为果回向没有区别,就像乞讨因位的青稞与乞讨果位的糌粑没有区别一样。但在下知道怎样来作回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念诵「文殊勇士如实知」30等来回向,三世诸佛都称这是最殊胜的发愿并这样来作,因为这二个偈颂中,包括了无数像文殊和普贤等那样的大菩萨作回向的菩萨愿内容。此外,我们应该以助伴「无所缘见」来摄持。

  

  七支作为三毒的对治情况如下:「礼敬」对治我慢;「供养」对治怪吝;「忏悔」对治三毒:「随喜」对治嫉妒;「劝转*轮」对治谤法;;〔请不入涅槃」对治轻毁上师:「回向」对治瞋恚。

  

  七支也可以包括在积、净、增三事中:前四支半为积福:忏悔为净罪;随喜的一部分和回向为增长善根。

  

  殊胜怙主达波大宝上师的口授中,说七支各有所感之果:「敬礼」能成就佛的顶髻,如前已述:「供养」能成就受用虚空藏31;「忏悔」能断尽二障:「随喜」能成就见皆合意之身:「劝转*轮」能成就梵音之语;「请不入涅槃」能成就:〔寿持明〕32获得金刚身;「回向」能成就佛的总体功德。这些说法不见于其它书中。

  

  祈祷曼荼罗

  

  其次供「祈祷曼荼罗」,共有二派:一派将之归于上面的第五加行中:另一派则说是属于下面的第六加行,前一种说法是上师的规矩传承。

  

  正如对国王有要事相求,我们应该先献上厚礼一样;因为我们将向资粮田请求极为重要的三件事,所以也应该先供曼荼罗。三大事并不是指长寿、无病等自利的要求求,而是指这样三件事:(一)断除不敬善知识等颠倒心;(二);生起一切不颠倒心:(三)息灭外、内障碍。如果与密法合起来讲的话,祈祷文可改为:「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明、增、得三微细二相所有一切颠倒心,加持速灭。」我想本加行法中,也可加入这些密法的内容。据说,一切与修法有关的内容,无不包括在这三件事中。

  

  关于「障碍」,修法的外障碍:包括国王不如法治国、战争等:内障碍,包括患病等;秘密障碍,为不信受正法、顽固不化等。按照规炬,在每件事后,我们都应加诵「启请加持」。

  

  第六加行:如教授启请决定令与自心和合

  

  如前已述,我们心中能生起证德的最好方法,是视上师与本尊无别而作祈祷。因为我们心中证悟的生起,依赖于佛菩萨的加持,而加持又依赖于祈祷。

  

  (帕绷喀大师指出:虽然有许多不同的祈祷文,但因为「无等向导大师薄伽梵」33等具有极大的加持力,所以如果不念诵此文的话,将是件十分可惜的事。祈祷广行派和深见派二派之首的大师佛陀时,分别称大师为「无等向导」和「无等善说」,这是配合深、广道分别赞佛为「悲圆满」和「智圆满」来说的,因为释迦佛曾赞叹「缘起说」为无等善说等等。)

  

  正如有要事请求大官,需要面子大的人代请一样;我们观想前方现平日所见之相的根本上师,分出一模一样的一个化身,安住在自己顶上,像领经师一样,与自己一起向佛菩萨祈请。〔吉祥根本大宝上师尊:……伏请赐予身语意悉地。」此颂念第一遍时,想上师分身降临自己头顶;念第二遍时,观从上师身中降甘露净罪,并分身融入自己。

  

  《文殊口授》加行法中各颂第四句没有念二遍的规炬:《乐道》、《速道》加行法中各颂末句均诵二遍:第一遍,祈祷根本上师时,信解净治心中生起深、广二道的不顺品。祈祷广大行派上师和甚深见派上师时,信解分别净治心中生起广大道和甚深道的不顺品;第二遍,信解从各位上师身中分身融入自己,由此生起甚深、广大相应的证德。

  

  由于宗喀巴大师原著《道次第传承上师启请-开胜道门》中「瑜伽自在吉祥贡巴瓦……」等噶当「道次第派」,紧接在广行派上师之后,有人或许以为他们是广行派,其实不然。札果堪钦的祈祷文,在「具有甚深广大正法故」等后面,紧接着说「成就大自在者尸罗燃」等,似乎二派是合在一起的:其实也并非如此。按照教授,正确的念诵方法应该是:由于到阿底峡耸者这一代深、广传承合流,所以广行派传承念到阿底峡尊者为止,不包括以后的噶当派;深见派传承也念到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父子为止。然后按弟子年龄长幼排列:贡巴瓦最老,所以先念噶当「道次第派」传承,诵至南喀坚赞(虚空幢);其次为「教典派」传承,从博多瓦念到却嘉桑波(法依贤);其次为「教授派」传承,从京俄‧楚臣拔(尸罗燃)念到南喀坚赞(虚空幢)。从这里开始,三种传承合流,所以只念宗喀巴大师一尊的祈祷文,选用「缘悲颂」是因为它加持力特别。因此,在资粮田中,围绕弥勒、文殊的见、行派传承上师也都到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为止。围绕贡巴瓦的内邬素巴等七位「道次第派」上师,均应观想在见、行二派之前,如寺院中的班级聚会。「道次第派」的左侧或右侧,观「教典派」上师,博朵瓦周围有九师围绕:「道次第派」的右侧或左侧,观「教授派」上师,京俄瓦周围有七师围绕;在这三派之前,观宗喀巴大师,大师左右二侧,依次排列新噶当派众上师34。

  

  此传承上师祈祷文言简意赅,每四句中概要地介绍了各位上师的生平。如果我们了解诸师生平的话,在此应加以回忆,并生起随喜和随学之念。在诵末句第二遏时,想自己也获得了各位上师生平所成就的教、证功德。按照规矩,最后应加上「愿于吉祥上师行」35等一颂。

  

  祈祷结束后,假如我们不准备另外作「道次第速修」36等,在此可以念诵《功德之基》37作为代替;如果另作的话,就不必念诵此文,接着收摄资粮田便可。

  

  收摄资粮田

  

  观想「上师金刚持」心问放光,照亮资粮田其它各尊。接着如镜面上呵气后收摄状,从四大天王开始,从下往上依次(化光)收入四办莲花上的四本尊38,四本尊(也化光)收入金刚持心间。然后,深见派众上师收入「文殊」;广行派众上师收入「弥勒」;加持派众上师收入「金刚持」:结过法缘众上师收入「现通常所见相的根本上师」。此时,我们应对此五尊观想明了:心想:「我是有缘能亲见佛菩萨之人!」

  

  然后弥勒、文殊二尊化光融入主尊,金刚持则作为智慧萨缍融入。中央现通常所见相的根本上师如果化光的话,将有损于缘超关要,所以不论根本上师是否住世,均不化光,而如麦粒嵌入酥油般,融入主尊心间金刚持。狮座与满愿树融入主尊莲座。主尊化光融入自己顶上上师,主尊的莲座也随之融入顶上上师的莲座。

  

  观顶上上师为大师释迦牟尼相,视其为总摄—切皈依处体性,略供七支及曼荼罗。然后,就像在同一个地方猛力钉橛一样,我们向上师独尊祈祷,作「安橛启请」。我们不要期待频繁地改换祈祷的对象,以为这样会得到什么好处,祈祷境太多反而成不了事。此处由总摄三宝与皈依处之门祈祷上师。这一「四身体性」祈祷文系出自《甘丹变化经函》,所以有很大的加持力。此颂每一句的字数均应一致,不要念成长短不一的样子(藏文举例略)。在学「修心—自他相换」的时候,因为「圣观自在」是大悲本尊,所以此处我们可以改念成:「…

《掌中解脱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