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勝樂」、「怖畏」叁大本尊的話,便可有此成就。仲巴‧達浦巴的口傳中說:「除了因爲修行者本身的原因修不成外,在宗喀巴大師的耳傳教規中,如果能修像以前至尊密勒日巴和嘉瓦‧果倉巴那樣苦行的話,成佛當不遲于叁年!」可作此語批注的,如溫薩巴父子等許多格魯派「教授傳承」的祖師,他們不需要特別地吃苦、便能在即生抵達佛地。
「文殊口授」派皈依境
以上所說爲「速道派」皈依境的情況。《文殊口授》「中傳派」中,除「資糧田」外,未說「皈依境」觀法。「南傳派」中,除「資糧田」外,提到另一種與前不同的「皈依境」,可以肯定是一種不同的耳傳口授。
其具體觀法是:面前有一朵從地面往上生長的美麗虹雲,雲中有許多盛開的蓮其上。此二師背後,深廣傳承衆上師,一位接著一位、成環圈狀圍繞釋迦佛,二派的最後一位上師毗鄰而住,觀想這些上師也都坐在蓮華上。釋迦佛前方稍低之處,觀結過法緣的衆師長。在此個需觀修行加持派。上方虛空虹雲之中及衆亡師左右,觀諸佛:其下觀菩薩、聲聞、緣覺:再下面觀護法。
在結行法緣的衆師長下面,觀叁朵雜色蓮華:中央蓮華口墊上,觀上士法主「速作智慧怙主」;右邊蓮月之上,觀中上法主「毗沙門」;左邊蓮日之上,觀下士法主「事業閻羅」 。立此二尊爲「叁士法主」的原因是:「速作智慧怙主是一切佛悲心體性「觀自在」的化現,若依之爲護法,修上士道時極有助于我們迅速生起悲心:中士道時,應以修習叁學、特別是以修習戒學爲主,而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過去曾在大師前立誓,保護叁藏中的律藏和二學中的戒學,所以若依之爲護法,對心中生起這些道是極有幫助的;「法王閻羅」爲一切衆生開示無常以及善惡業果的差別,所以若依之爲護法,修無常、業果等下士道時,這些證德便容易在我們心中生起。護法配合行道之法便是如此。至尊文殊曾授予宗喀巴大師,關于上師本尊等如何與行道配合、以便速疾成佛之法,像這樣的深密教授雖然無量無邊,但在此下便明言。左右側衆護法和這些「叁士法主」應處于同一高局度。皈依所緣相前面已說,後面還將講述。
(帕繃喀大師說,在此應該加上吉祥薩迦派的教授,作「皈依祈禱」:「敬禮皈依上師本尊,伏請加持我之相續!」)
1、引自《入中論》。
2、藏文題爲《樓閣經》。
3、指小乘四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與阿羅漢果。
4、對DL喇嘛的尊稱。
5、克珠‧丹巴達吉在《般若總義》中解釋說:「一心等住于法性,同時能無勵力任運利生,此即願圓滿之量。 ……于百俱胝剎土中示現身莊嚴,每一身前均有無數有情眷屬聽法,爲之開示一偈頌許即能置于聖道,此因善根之力圓滿,即成熟有情之量。……成就自身將來示現化身成佛與真實成佛之處殊勝佛剎,此因善根之力圓滿,即淨治佛剎之量。」
6、藏地通常是用一堆石頭。
7、〔所依〕有表征之意。佛像爲身所依;佛經爲語所依:佛塔爲意所依。
8、用模型印造的小泥塔或小泥佛像。
9、密宗叁昧耶物。
10、舍利弗與目鞬連。
11、大乘資糧道位中所獲得的一種叁摩地名,《攝大乘論世親釋》中說:「法流,即說在叁摩地,處于定中見諸佛故。」菩薩入此叁摩地,能憶持所得教授文義不忘。
12、西藏傳統食品,系用豆麥等糧食浸水炒磨而成的炒面。
13、西藏用作見面禮的一種絲織物。
14、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與密宗律儀。
15、生卒年不詳,其主要上師爲十一世紀的噶當派格西貢巴瓦‧旺曲堅贊。
16、施身法傳承的印度祖師。
17、人天善趣。
18、此處指小乘涅槃。
19、優質水的八種特點。
20、十叁世紀時西藏著名佛學家,他所作的《俱舍論莊嚴釋》是西藏《俱舍論》研究方面的典範之作。
21、佛的叁十二相之一。《現觀莊嚴論》中說:「非勝現勝味」。
22、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解釋說:「又能障礙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身粗重,若勤功用斷煩惱時,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獲輕利,名身堪能;如是能障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心粗重,若勤功用斷煩惱時,愛樂任運攀緣善境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心于所緣運轉無滯,名心堪能。」
23、嗡、啊、吽。
24、藏文題爲《辨業經》。
25、法名爲洛桑頓珠(善慧義成,1505~1566),格魯派大成就者。由他及其弟子傳承的格魯派密法教授,稱作「溫薩耳傳」。
26、根據第二世班禅《速道》中的描述,「半跏趺」的作法是:左腳置于右腳內側,左腳踵應靠近會陰處,兩腳不需上下重疊。
27、見本章第22條批注。
28、參閱《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十五卷及本書論奢摩他部分。
29、法名爲卻吉洛卓(法慧,1012~1097),藏傳佛教噶舉派祖師、密勒日巴之師。
30、特指菩提心,見本章下文。
31、所有由梵譯藏的佛教典籍,開頭均冠以梵文原名,稱「梵語曰……」。此處喻爲修法之始的第一要事。
32、第一世班禅。
33、引自《寶鬘論》。
34、見于《諸佛大密方便善巧經》,寶積部。
35、即四谛中的集谛。
36、指《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速道前行念誦次第易行儀軌‧有緣頸嚴》一文,見本書附錄。「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叁章可視作該念誦儀軌的批注。
37、有關四魔的討論,詳見《現觀莊嚴論》第四品。克珠‧丹巴達吉在《般若總義》中解釋說:「此四魔是依障礙證無死位而立……其數爲四,系因蘊魔表死之處;煩惱魔表死之因;死主魔表死之性;天子魔表戰勝余叁之障。」四魔各有粗細兩種形式。粗天子魔爲自在天;細天子魔爲愚癡的最細習氣。
38、粗蘊魔爲不淨五蘊;細蘊魔爲其最細習氣。
39、粗死主魔爲受業煩惱控製的命根之壞滅;細死主魔爲不可思議變易生死。
40、粗煩惱魔爲叁界煩惱及其種子;細煩惱魔爲其最細習氣。
41、指主尊釋迦佛的右手邊,亦即修法者的左手邊。
42、又稱八大近侍菩薩:文殊、觀自在、金剛手、地藏、除蓋障、虛空藏、彌勒與普賢。
43、十二頭陀功德:1、著糞掃衣;2、但穿叁衣;3、但穿麤衣;4、一日一餐;5、食他施食;6、過午不食;7、住阿蘭若處;8、冢間住;9、樹下坐;10、露地坐;11、隨處坐;12、常坐不臥。可參閱覺音之《清淨道論》,葉均譯。
44、見本章「南傳派皈依境」一節。
45、見「第十二天」一章。
46、白、黃、紅、綠、藍。
47、1、處非處智力;2、業異熟智力;3、種種勝解智力;4、種種界智力;5、根勝劣智力;6、遍趣行智力;7、雜染清淨智力;8、宿住隨念智力;9、死生力;10、漏盡智力。詳情可參閱《現觀莊嚴論》與《入中論》。
48、1、說一切智無畏;2、說漏盡無畏;3、說障道無畏:4、說盡苦道無畏。
49、1、身無失;2、口無失;3、念無失;4、無異想;5、無不定心;6、無不知已舍;7、欲無減;8、精進無減;9、念無減;10、慧無減; 11、解脫無減;12、解脫知見無減;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語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50、法名卻吉僧格(法獅子)。
51、香巴噶舉派早期的七位大師:瓊波瑜伽師的上首弟子麥邬敦巴、雅波嘉摩齊、杜敦‧仁旺(寶自在)、拉堆‧ 貢卻喀(叁寶堡)、摩覺巴‧仁欽准珠(寶精進)、香貢‧卻僧(法獅子);摩覺巴的弟子傑岡巴‧卻吉僧格;傑岡巴的弟子甯敦‧卻吉喜饒(法慧);甯敦的弟子桑結敦巴(佛師)。
52、《見于叁摩地王經》。
53、「栓橛」是博朵瓦《喻法集》中關于棄舍世樂九喻中的一喻,意爲修行者若貪著現世享受,就會像被栓在橛子上的牛,被繩子拖住打轉,最後因繩子纏住而無法轉動。
54、引自《聽聞集》。
55、即密宗特重的樂空無二智。
56、息、增、懷、誅。
57、見「第十六天」至「第十九天」四章。
58、舍無量、慈無量、悲無量與喜無量。
《掌中解脫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叁加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