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P6

  ..续本文上一页阻止供养者将堕入无间地狱,犯其它几种行将堕入独一地狱,后者如《僧护因缘经》中所说。

  

  当圣僧护从龙界返回时,在大海边见到许多「独一地狱」,这些有情地狱的形状,有的像绳子,有的像锅子,也有像扫帚、臼、柱子、墙和如绳紧束的东西,并发出哀怨声。当侩护问佛这些是造什么业的报应时,佛解释说:「如绳」和「如帚」有情地狱,是因为在迦叶佛教法时,那些人未经允许而擅用属于僧伽公共财物的绳子和扫帚的报应;「如锅」,是因为以前有一位仆人在煎药时,有几个比丘对他说了些不好听的话,他愤而将锅打破之果;「如臼」,是因为以前有个比丘,要一位当司库的沙弥为他舂一些清油,沙弥说他现在不得闲、过会儿再送来,比丘闻言大怒,破口骂道:「我如果手里有臼的话,不要说是清油渣,就连你也扔进去舂了!」故而遭此报应;「如柱」和「如墙」,是因为那些人以前在僧伽的道场里随便吐痰和擦鼻涕之果;「如绳紧束、腰成极细之状」,是因为以前有一位寺院执事,将僧伽的夏季供养削减到冬季供养上去,是削弱供养之报。因此,如果未经同意,就是动用僧伽木材供应中的一根拨火棍,也定将投生于「独一地狱」。

  

  〔诽谤僧伽」,是指在公开场合或私下场合,给僧众起绰号、以恶口伤人。例如,以前有个名叫「摩纳瓦劫毗罗」的婆罗门,因为对迦叶佛的僧众恶口诽谤,而受生为摩羯鱼。下面是这个故事的概况:

  

  很久以前,印度有五百个渔夫,在一条美丽的大河中,下网捕捞鱼、龟等水产。有一次,一条庞大的摩羯鱼不期闯入他们的网中,但五百个渔夫未能将它逮住,因为它很快顺流游走了。于是他们叫来附近的牧人、采药人以及过路人,在五百多人的帮助下方才将其捕获,并将它拖上岸。大家发现,这头鱼长着十八个头和三十六只眼睛。不久有成千上百的人来看热闹,包括外道六师等人。佛陀视不逾时,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为大家开示业果,所以在许多比丘僧伽的陪同下来到河边。那些没有信心的人却乘机说:「沙门乔达摩自称从不凑热闹,但现在却来了。」而那些有信心的人则说:「佛陀从下看热闹,他来这里想必是为大家开示稀有的正法。」

  

  大师在徒众中设座安住之后,便加持那头摩羯鱼,使他能回忆前生并开口说话。佛陀问道:「你是摩纳瓦劫毗罗吗?」「我是劫毗罗!」它回答道。「你受到身、口、意恶行的报应了吗?」「是的!」「谁是你的恶知识?」「我的母亲。」「她如今投生在那里?」「在地狱里。」「你受生在那里?」「畜生中。」「当你死后你将投生到那里?」「投生到地狱里。」它说完后哭了起来。佛的弟子们感到十分奇怪;「这头鱼则能忆念前生、又能说人话,它到底是谁呀?」于是大家便请阿难去问佛。

  

  佛解释说,过去迦叶佛时代,在「嘎哩支」王当政时,从外地来了几个能言善辩的婆罗门。其中有位名叫「劫毗罗馨底」的婆罗门,能驳倒其它所有的人,国王便赐给他一块地作为奖赏。婆罗门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因其长着淡黄色的长发,所以起名为「摩纳瓦劫毗罗」。此人经过学习文法等成为一名学者,经常在辩论中获胜。他父亲死后,其母担心他们的财产被别人夺走,便问他道:「你有把握驳倒其它所有的学者吗?」他回答说:「除了那些迦叶佛的沙门之外,其它人都不在话下。」母亲说:「你也要把他们驳倒才行。」摩纳瓦事母极孝,于是遵命外出辩论。在路上遇到一位比丘,比丘问他一个偈颂的意思,摩纳瓦无言以对返回家中。他母亲问道:「驳倒那些沙门了吗?」「母亲,说实话,今天我被驳倒了。」「这样的话,儿子,你应该学点佛教。」「但他们下教在家人呀?」「那你就出家,精通了之后再还俗。」经过母亲的一再劝说,摩纳瓦出了家并精通三藏。他母亲又来问:「能驳倒那些沙门了吗?」「母亲,我只精通数理,他们则教证功德皆备,所以我胜不了他们。」他母亲便出主意说:「儿子,在辩论时,你既要展示你的丰富知识,也要以骂人为武器。那些沙门怕犯戒便会默然,这样大家就会以为他们输了。」

  

  摩纳瓦言听计从,后来在与众比丘辩论的时候,他佯作很不耐烦的样子,说道:「象头!你懂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同样的,他又称其它人为〔马头〕、〔骆驼头〕、〔驴头〕、〔牛头〕、〔猴头〕、〔狮头〕和〔虎头〕等共十八种,所以他在此生受生为有十八个头的摩羯鱼。

  

  诋毁凡夫僧伽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四人以上的凡夫僧伽与圣僧伽无别,如前已述。所以,如称他们为老朽,即无异于嘲弄弥勒与文殊。轻视现在和自己一样的僧众,与嘴里念诵「皈依僧」是背道而驰的。我的大宝上师说:当僧众在大殿里的座位上面对面地就座时,应相互以对方为皈依境。否则的话,你也许会对全场的僧众评头论足。例如,在你往上首方向看的时候,心里或许会想:「座首的某某老喇嘛为人十分悭吝,坐在他下面的那家伙比他更坏、脾气特别大,再下面的某某 ……哎呀!在这些人当中,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人了!」「皈依僧」这句话,本意为皈依十方一切僧伽,而不是一部分。但如果我们是那样想的话,这句皈依文则应改成「皈依僧,但不包括某某和某某」。所以,应如杰‧贡却岩拉(宝支)所说:

  

  「过见贤友圣僧时,念为修道护送者。」

  

  无论遇到凡夫僧伽还是圣僧伽,我们都应该把他们看作如同在险地遇到的救生员,对此要有这种认识。

  

  在修顺品增长时,观想菩萨众的菩提心和六度行、声闻、缘觉的十二头陀功德与增上三学、勇士空行的乐空智55、护法众的四种事业56等,均成甘露相注入自他有情。计数广修皈依时,甘露降净应分三个步骤来作:初「略示」,次「广说」,最后「结义」。例如,皈依上师时,先观五部上师同时降甘露光明等为「略示」:随后详观五部的各部作甘露降净为「广说〕,最后又观五部上师同时降甘露光明等为「结义」。如果每一种观想用念珠各诵一圈的话,则共计七圈。以下各类照此类推。皈依佛十可细分为四续部和显教殊胜化身五种:皈依法中可细分为声闻、缘觉、大乘共同道,下续部事、行、瑜伽续和上续部无上瑜伽续五种:皈依僧中可细分为菩萨、闻声、缘觉、勇士空行和护法五种。

  

  此外,仪轨中虽未明言,但根据规炬,此处应加诵「皈依上师本尊三宝」等,并观甘露降净。观甘露降净是密教轨,观光明降净是显教轨,据说有此区别。甘露降净有三种观法:(一)从光筒中降下;(二)缠绕光明而降;(三)如大雨倾注。

  

  发心

  

  其次诵「皈依发心偈」,前二句的「皈依」修法如前。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等后二句为「发心」,诵时心想:「我依靠布施等『舍』所生善根之力、持戒等『护』所生善根之力以及忍辱等『修』所生善根之力,为利一切有情当获佛位。」这些发心所缘相下面将会详述57,这里就不多说了。「皈依」好比是归顺于国王的统治,而「发心」就好象是向国王交纳赋税。

  

  此处应修「以果为道发心」之法,具体作法是:观想从上师释迦佛身中,分出第二个与他一样的上师释迦佛,融入自身,于是自己成佛,体性为释迦佛。从自身中放出无数的释迦佛融入众有情,于是一切有情也都成佛,体性为释迦佛。然后修喜,心想:「我发心将一切有情安置于佛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个「以果为道发心」修法的功德,与密法中的「胜曼陀罗王」修法相同,功德也近似。除此之外,还具有「根绝轮回」、「净六道处」等义,是含有殊胜深要的修法。

  

  然后修「四无量」,首先反思:「我这样将一切有情置于佛地,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想象而已,实际上自己并无这样的能力,这到底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次当想:「原因是,因我贪着自方、瞋恨他方。所以,如果我能安住于对一切有情没有贪瞋的平等舍中该有多好啊!……」这样子来修「四无量」58。关于「四无量」的所缘相,下面会详细讲述。仪轨的文句中,每一种「四无量」都各具四无量:「岂不善哉」为「欲无量」:「愿其安住」为「愿无量」;「我令具足」为「增上意乐无量」:「唯愿上师本尊加持能如足行」为「祈祷无量」。口传中有这一说法。

  

  次发「殊胜心」,即「尤其为利益母亲有情故……」等,这与前面所说的「四无量〕二种,并不是另作发心之法、而是使发心力量增长的教授。

  

  修「平等舍」时,我们当如父母发生争吵的孩子,心想:「为了将一切有情安置于没有贪瞋的大平等舍中,我应成佛!〕同样的,〔慈〕是想:〔为了将热地狱中的有情安置于清凉的快乐中,直至为了将一切有情安置于圆满菩提的快乐中,我应成佛!」「悲」是想:「为了使有情脱离地狱之苦以及微细所知障之苫,我应成佛!这些修法中也各自包含有三士道修法。有人或许会想:在未作下士道修心之前,为何先修发心等法呢?当知在此《菩提道次第》中,我们并不是修真正的下士道和中士道,它们只是作为发大乘心的基础来修的,所以从一开始就应以该心摄持,就像登山者计划以登上山顶为目的,然后从山脚开始起步;或如画佛像时,先要划梵线等规定尺寸,然后再着手开始画那样。

  

  两个「速」字中的第一个「速」宁,是指较波罗蜜乘为速的、在一生中成佛:第二个「速」字,是指较此更速的、在浊世短暂一生中成佛。前者为下三部的速疾特点,后者为无上部的速疾特点。或者可以解释为:第一个「速」字,是指依靠无上部在浊世短暂的一生中成佛,是无上部总的特点,为萨迦、格鲁、宁玛等各派所共有;后一个「速」字,是指更为迅速的、仅在十二年内成佛。如果我们按照甘丹耳传教授来修,视「上师瑜伽」为道的生命那样重要,并合修「集密」…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