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胜乐」、「怖畏」三大本尊的话,便可有此成就。仲巴‧达浦巴的口传中说:「除了因为修行者本身的原因修不成外,在宗喀巴大师的耳传教规中,如果能修像以前至尊密勒日巴和嘉瓦‧果仓巴那样苦行的话,成佛当不迟于三年!」可作此语批注的,如温萨巴父子等许多格鲁派「教授传承」的祖师,他们不需要特别地吃苦、便能在即生抵达佛地。
「文殊口授」派皈依境
以上所说为「速道派」皈依境的情况。《文殊口授》「中传派」中,除「资粮田」外,未说「皈依境」观法。「南传派」中,除「资粮田」外,提到另一种与前不同的「皈依境」,可以肯定是一种不同的耳传口授。
其具体观法是:面前有一朵从地面往上生长的美丽虹云,云中有许多盛开的莲其上。此二师背后,深广传承众上师,一位接着一位、成环圈状围绕释迦佛,二派的最后一位上师毗邻而住,观想这些上师也都坐在莲华上。释迦佛前方稍低之处,观结过法缘的众师长。在此个需观修行加持派。上方虚空虹云之中及众亡师左右,观诸佛:其下观菩萨、声闻、缘觉:再下面观护法。
在结行法缘的众师长下面,观三朵杂色莲华:中央莲华口垫上,观上士法主「速作智慧怙主」;右边莲月之上,观中上法主「毗沙门」;左边莲日之上,观下士法主「事业阎罗」 。立此二尊为「三士法主」的原因是:「速作智慧怙主是一切佛悲心体性「观自在」的化现,若依之为护法,修上士道时极有助于我们迅速生起悲心:中士道时,应以修习三学、特别是以修习戒学为主,而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过去曾在大师前立誓,保护三藏中的律藏和二学中的戒学,所以若依之为护法,对心中生起这些道是极有帮助的;「法王阎罗」为一切众生开示无常以及善恶业果的差别,所以若依之为护法,修无常、业果等下士道时,这些证德便容易在我们心中生起。护法配合行道之法便是如此。至尊文殊曾授予宗喀巴大师,关于上师本尊等如何与行道配合、以便速疾成佛之法,像这样的深密教授虽然无量无边,但在此下便明言。左右侧众护法和这些「三士法主」应处于同一高局度。皈依所缘相前面已说,后面还将讲述。
(帕绷喀大师说,在此应该加上吉祥萨迦派的教授,作「皈依祈祷」:「敬礼皈依上师本尊,伏请加持我之相续!」)
1、引自《入中论》。
2、藏文题为《楼阁经》。
3、指小乘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与阿罗汉果。
4、对DL喇嘛的尊称。
5、克珠‧丹巴达吉在《般若总义》中解释说:「一心等住于法性,同时能无励力任运利生,此即愿圆满之量。 ……于百俱胝剎土中示现身庄严,每一身前均有无数有情眷属听法,为之开示一偈颂许即能置于圣道,此因善根之力圆满,即成熟有情之量。……成就自身将来示现化身成佛与真实成佛之处殊胜佛剎,此因善根之力圆满,即净治佛剎之量。」
6、藏地通常是用一堆石头。
7、〔所依〕有表征之意。佛像为身所依;佛经为语所依:佛塔为意所依。
8、用模型印造的小泥塔或小泥佛像。
9、密宗三昧耶物。
10、舍利弗与目鞬连。
11、大乘资粮道位中所获得的一种三摩地名,《摄大乘论世亲释》中说:「法流,即说在三摩地,处于定中见诸佛故。」菩萨入此三摩地,能忆持所得教授文义不忘。
12、西藏传统食品,系用豆麦等粮食浸水炒磨而成的炒面。
13、西藏用作见面礼的一种丝织物。
14、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与密宗律仪。
15、生卒年不详,其主要上师为十一世纪的噶当派格西贡巴瓦‧旺曲坚赞。
16、施身法传承的印度祖师。
17、人天善趣。
18、此处指小乘涅槃。
19、优质水的八种特点。
20、十三世纪时西藏著名佛学家,他所作的《俱舍论庄严释》是西藏《俱舍论》研究方面的典范之作。
21、佛的三十二相之一。《现观庄严论》中说:「非胜现胜味」。
22、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解释说:「又能障碍乐断烦恼、烦恼品摄内身粗重,若勤功用断烦恼时,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获轻利,名身堪能;如是能障乐断烦恼、烦恼品摄内心粗重,若勤功用断烦恼时,爱乐任运攀缘善境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心于所缘运转无滞,名心堪能。」
23、嗡、啊、吽。
24、藏文题为《辨业经》。
25、法名为洛桑顿珠(善慧义成,1505~1566),格鲁派大成就者。由他及其弟子传承的格鲁派密法教授,称作「温萨耳传」。
26、根据第二世班禅《速道》中的描述,「半跏趺」的作法是:左脚置于右脚内侧,左脚踵应靠近会阴处,两脚不需上下重叠。
27、见本章第22条批注。
28、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十五卷及本书论奢摩他部分。
29、法名为却吉洛卓(法慧,1012~1097),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密勒日巴之师。
30、特指菩提心,见本章下文。
31、所有由梵译藏的佛教典籍,开头均冠以梵文原名,称「梵语曰……」。此处喻为修法之始的第一要事。
32、第一世班禅。
33、引自《宝鬘论》。
34、见于《诸佛大密方便善巧经》,宝积部。
35、即四谛中的集谛。
36、指《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速道前行念诵次第易行仪轨‧有缘颈严》一文,见本书附录。「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三章可视作该念诵仪轨的批注。
37、有关四魔的讨论,详见《现观庄严论》第四品。克珠‧丹巴达吉在《般若总义》中解释说:「此四魔是依障碍证无死位而立……其数为四,系因蕴魔表死之处;烦恼魔表死之因;死主魔表死之性;天子魔表战胜余三之障。」四魔各有粗细两种形式。粗天子魔为自在天;细天子魔为愚痴的最细习气。
38、粗蕴魔为不净五蕴;细蕴魔为其最细习气。
39、粗死主魔为受业烦恼控制的命根之坏灭;细死主魔为不可思议变易生死。
40、粗烦恼魔为三界烦恼及其种子;细烦恼魔为其最细习气。
41、指主尊释迦佛的右手边,亦即修法者的左手边。
42、又称八大近侍菩萨:文殊、观自在、金刚手、地藏、除盖障、虚空藏、弥勒与普贤。
43、十二头陀功德:1、着粪扫衣;2、但穿三衣;3、但穿麤衣;4、一日一餐;5、食他施食;6、过午不食;7、住阿兰若处;8、冢间住;9、树下坐;10、露地坐;11、随处坐;12、常坐不卧。可参阅觉音之《清净道论》,叶均译。
44、见本章「南传派皈依境」一节。
45、见「第十二天」一章。
46、白、黄、红、绿、蓝。
47、1、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种种胜解智力;4、种种界智力;5、根胜劣智力;6、遍趣行智力;7、杂染清净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9、死生力;10、漏尽智力。详情可参阅《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
48、1、说一切智无畏;2、说漏尽无畏;3、说障道无畏:4、说尽苦道无畏。
49、1、身无失;2、口无失;3、念无失;4、无异想;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已舍;7、欲无减;8、精进无减;9、念无减;10、慧无减; 11、解脱无减;12、解脱知见无减;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语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50、法名却吉僧格(法狮子)。
51、香巴噶举派早期的七位大师:琼波瑜伽师的上首弟子麦邬敦巴、雅波嘉摩齐、杜敦‧仁旺(宝自在)、拉堆‧ 贡却喀(三宝堡)、摩觉巴‧仁钦准珠(宝精进)、香贡‧却僧(法狮子);摩觉巴的弟子杰冈巴‧却吉僧格;杰冈巴的弟子宁敦‧却吉喜饶(法慧);宁敦的弟子桑结敦巴(佛师)。
52、《见于三摩地王经》。
53、「栓橛」是博朵瓦《喻法集》中关于弃舍世乐九喻中的一喻,意为修行者若贪着现世享受,就会像被栓在橛子上的牛,被绳子拖住打转,最后因绳子缠住而无法转动。
54、引自《听闻集》。
55、即密宗特重的乐空无二智。
56、息、增、怀、诛。
57、见「第十六天」至「第十九天」四章。
58、舍无量、慈无量、悲无量与喜无量。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