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阻止供養者將墮入無間地獄,犯其它幾種行將墮入獨一地獄,後者如《僧護因緣經》中所說。
當聖僧護從龍界返回時,在大海邊見到許多「獨一地獄」,這些有情地獄的形狀,有的像繩子,有的像鍋子,也有像掃帚、臼、柱子、牆和如繩緊束的東西,並發出哀怨聲。當儈護問佛這些是造什麼業的報應時,佛解釋說:「如繩」和「如帚」有情地獄,是因爲在迦葉佛教法時,那些人未經允許而擅用屬于僧伽公共財物的繩子和掃帚的報應;「如鍋」,是因爲以前有一位仆人在煎藥時,有幾個比丘對他說了些不好聽的話,他憤而將鍋打破之果;「如臼」,是因爲以前有個比丘,要一位當司庫的沙彌爲他舂一些清油,沙彌說他現在不得閑、過會兒再送來,比丘聞言大怒,破口罵道:「我如果手裏有臼的話,不要說是清油渣,就連你也扔進去舂了!」故而遭此報應;「如柱」和「如牆」,是因爲那些人以前在僧伽的道場裏隨便吐痰和擦鼻涕之果;「如繩緊束、腰成極細之狀」,是因爲以前有一位寺院執事,將僧伽的夏季供養削減到冬季供養上去,是削弱供養之報。因此,如果未經同意,就是動用僧伽木材供應中的一根撥火棍,也定將投生于「獨一地獄」。
〔誹謗僧伽」,是指在公開場合或私下場合,給僧衆起綽號、以惡口傷人。例如,以前有個名叫「摩納瓦劫毗羅」的婆羅門,因爲對迦葉佛的僧衆惡口誹謗,而受生爲摩羯魚。下面是這個故事的概況:
很久以前,印度有五百個漁夫,在一條美麗的大河中,下網捕撈魚、龜等水産。有一次,一條龐大的摩羯魚不期闖入他們的網中,但五百個漁夫未能將它逮住,因爲它很快順流遊走了。于是他們叫來附近的牧人、采藥人以及過路人,在五百多人的幫助下方才將其捕獲,並將它拖上岸。大家發現,這頭魚長著十八個頭和叁十六只眼睛。不久有成千上百的人來看熱鬧,包括外道六師等人。佛陀視不逾時,他決定利用這個機會爲大家開示業果,所以在許多比丘僧伽的陪同下來到河邊。那些沒有信心的人卻乘機說:「沙門喬達摩自稱從不湊熱鬧,但現在卻來了。」而那些有信心的人則說:「佛陀從下看熱鬧,他來這裏想必是爲大家開示稀有的正法。」
大師在徒衆中設座安住之後,便加持那頭摩羯魚,使他能回憶前生並開口說話。佛陀問道:「你是摩納瓦劫毗羅嗎?」「我是劫毗羅!」它回答道。「你受到身、口、意惡行的報應了嗎?」「是的!」「誰是你的惡知識?」「我的母親。」「她如今投生在那裏?」「在地獄裏。」「你受生在那裏?」「畜生中。」「當你死後你將投生到那裏?」「投生到地獄裏。」它說完後哭了起來。佛的弟子們感到十分奇怪;「這頭魚則能憶念前生、又能說人話,它到底是誰呀?」于是大家便請阿難去問佛。
佛解釋說,過去迦葉佛時代,在「嘎哩支」王當政時,從外地來了幾個能言善辯的婆羅門。其中有位名叫「劫毗羅馨底」的婆羅門,能駁倒其它所有的人,國王便賜給他一塊地作爲獎賞。婆羅門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因其長著淡黃色的長發,所以起名爲「摩納瓦劫毗羅」。此人經過學習文法等成爲一名學者,經常在辯論中獲勝。他父親死後,其母擔心他們的財産被別人奪走,便問他道:「你有把握駁倒其它所有的學者嗎?」他回答說:「除了那些迦葉佛的沙門之外,其它人都不在話下。」母親說:「你也要把他們駁倒才行。」摩納瓦事母極孝,于是遵命外出辯論。在路上遇到一位比丘,比丘問他一個偈頌的意思,摩納瓦無言以對返回家中。他母親問道:「駁倒那些沙門了嗎?」「母親,說實話,今天我被駁倒了。」「這樣的話,兒子,你應該學點佛教。」「但他們下教在家人呀?」「那你就出家,精通了之後再還俗。」經過母親的一再勸說,摩納瓦出了家並精通叁藏。他母親又來問:「能駁倒那些沙門了嗎?」「母親,我只精通數理,他們則教證功德皆備,所以我勝不了他們。」他母親便出主意說:「兒子,在辯論時,你既要展示你的豐富知識,也要以罵人爲武器。那些沙門怕犯戒便會默然,這樣大家就會以爲他們輸了。」
摩納瓦言聽計從,後來在與衆比丘辯論的時候,他佯作很不耐煩的樣子,說道:「象頭!你懂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同樣的,他又稱其它人爲〔馬頭〕、〔駱駝頭〕、〔驢頭〕、〔牛頭〕、〔猴頭〕、〔獅頭〕和〔虎頭〕等共十八種,所以他在此生受生爲有十八個頭的摩羯魚。
诋毀凡夫僧伽也是不可以的,因爲四人以上的凡夫僧伽與聖僧伽無別,如前已述。所以,如稱他們爲老朽,即無異于嘲弄彌勒與文殊。輕視現在和自己一樣的僧衆,與嘴裏念誦「皈依僧」是背道而馳的。我的大寶上師說:當僧衆在大殿裏的座位上面對面地就座時,應相互以對方爲皈依境。否則的話,你也許會對全場的僧衆評頭論足。例如,在你往上首方向看的時候,心裏或許會想:「座首的某某老喇嘛爲人十分悭吝,坐在他下面的那家夥比他更壞、脾氣特別大,再下面的某某 ……哎呀!在這些人當中,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人了!」「皈依僧」這句話,本意爲皈依十方一切僧伽,而不是一部分。但如果我們是那樣想的話,這句皈依文則應改成「皈依僧,但不包括某某和某某」。所以,應如傑‧貢卻岩拉(寶支)所說:
「過見賢友聖僧時,念爲修道護送者。」
無論遇到凡夫僧伽還是聖僧伽,我們都應該把他們看作如同在險地遇到的救生員,對此要有這種認識。
在修順品增長時,觀想菩薩衆的菩提心和六度行、聲聞、緣覺的十二頭陀功德與增上叁學、勇士空行的樂空智55、護法衆的四種事業56等,均成甘露相注入自他有情。計數廣修皈依時,甘露降淨應分叁個步驟來作:初「略示」,次「廣說」,最後「結義」。例如,皈依上師時,先觀五部上師同時降甘露光明等爲「略示」:隨後詳觀五部的各部作甘露降淨爲「廣說〕,最後又觀五部上師同時降甘露光明等爲「結義」。如果每一種觀想用念珠各誦一圈的話,則共計七圈。以下各類照此類推。皈依佛十可細分爲四續部和顯教殊勝化身五種:皈依法中可細分爲聲聞、緣覺、大乘共同道,下續部事、行、瑜伽續和上續部無上瑜伽續五種:皈依僧中可細分爲菩薩、聞聲、緣覺、勇士空行和護法五種。
此外,儀軌中雖未明言,但根據規炬,此處應加誦「皈依上師本尊叁寶」等,並觀甘露降淨。觀甘露降淨是密教軌,觀光明降淨是顯教軌,據說有此區別。甘露降淨有叁種觀法:(一)從光筒中降下;(二)纏繞光明而降;(叁)如大雨傾注。
發心
其次誦「皈依發心偈」,前二句的「皈依」修法如前。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等後二句爲「發心」,誦時心想:「我依靠布施等『舍』所生善根之力、持戒等『護』所生善根之力以及忍辱等『修』所生善根之力,爲利一切有情當獲佛位。」這些發心所緣相下面將會詳述57,這裏就不多說了。「皈依」好比是歸順于國王的統治,而「發心」就好象是向國王交納賦稅。
此處應修「以果爲道發心」之法,具體作法是:觀想從上師釋迦佛身中,分出第二個與他一樣的上師釋迦佛,融入自身,于是自己成佛,體性爲釋迦佛。從自身中放出無數的釋迦佛融入衆有情,于是一切有情也都成佛,體性爲釋迦佛。然後修喜,心想:「我發心將一切有情安置于佛地的願望終于實現了!」這個「以果爲道發心」修法的功德,與密法中的「勝曼陀羅王」修法相同,功德也近似。除此之外,還具有「根絕輪回」、「淨六道處」等義,是含有殊勝深要的修法。
然後修「四無量」,首先反思:「我這樣將一切有情置于佛地,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想象而已,實際上自己並無這樣的能力,這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次當想:「原因是,因我貪著自方、瞋恨他方。所以,如果我能安住于對一切有情沒有貪瞋的平等舍中該有多好啊!……」這樣子來修「四無量」58。關于「四無量」的所緣相,下面會詳細講述。儀軌的文句中,每一種「四無量」都各具四無量:「豈不善哉」爲「欲無量」:「願其安住」爲「願無量」;「我令具足」爲「增上意樂無量」:「唯願上師本尊加持能如足行」爲「祈禱無量」。口傳中有這一說法。
次發「殊勝心」,即「尤其爲利益母親有情故……」等,這與前面所說的「四無量〕二種,並不是另作發心之法、而是使發心力量增長的教授。
修「平等舍」時,我們當如父母發生爭吵的孩子,心想:「爲了將一切有情安置于沒有貪瞋的大平等舍中,我應成佛!〕同樣的,〔慈〕是想:〔爲了將熱地獄中的有情安置于清涼的快樂中,直至爲了將一切有情安置于圓滿菩提的快樂中,我應成佛!」「悲」是想:「爲了使有情脫離地獄之苦以及微細所知障之苫,我應成佛!這些修法中也各自包含有叁士道修法。有人或許會想:在未作下士道修心之前,爲何先修發心等法呢?當知在此《菩提道次第》中,我們並不是修真正的下士道和中士道,它們只是作爲發大乘心的基礎來修的,所以從一開始就應以該心攝持,就像登山者計劃以登上山頂爲目的,然後從山腳開始起步;或如畫佛像時,先要劃梵線等規定尺寸,然後再著手開始畫那樣。
兩個「速」字中的第一個「速」甯,是指較波羅蜜乘爲速的、在一生中成佛:第二個「速」字,是指較此更速的、在濁世短暫一生中成佛。前者爲下叁部的速疾特點,後者爲無上部的速疾特點。或者可以解釋爲:第一個「速」字,是指依靠無上部在濁世短暫的一生中成佛,是無上部總的特點,爲薩迦、格魯、甯瑪等各派所共有;後一個「速」字,是指更爲迅速的、僅在十二年內成佛。如果我們按照甘丹耳傳教授來修,視「上師瑜伽」爲道的生命那樣重要,並合修「集密」…
《掌中解脫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叁加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