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掌中解脫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吉祥聖龍猛曾說:

  

  「金寶盤除糞,斯爲是大癡;

  爲人而造罪,實爲極蠢兒。」1

  

  (帕繃喀大師首先引用經教,略述糾正動機之法。然後請大家在聽法之前,認真地檢查自己的動機和威儀。又像前幾天一樣,大師重述了「所聞之法即是有緣之士能往佛地的大乘法範」及科判等內容。)

  

  第四大科「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分二部分。第—部分爲「依止善知識之理」,其加行法共行六種。此處我們按照《速道明晰引導》的規炬,將「六加行法」放在前面講,前叁種加行昨天已講完了。

  

  第四加行:觀想資糧田

  

  宗喀巴大師說:「故于聽聞不能持文,思維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走要教授!」由于我們被厚重的業障所壓伏,致使聽聞而不能記住文句,思惟而不能理解文義,修習而相續中不生證悟。在此窮途末路之際,如果我們向殊勝田祈禱和積福、淨障的話,這些困難便能迅速得到解決。

  

  宗喀巴大師曾請問至尊文殊道:「爲了迅速在相續中生起證悟,應該致力于哪些方法

  」文殊回答說:「視上師與本尊無別而作祈禱;努力積福、淨障;修近取因所緣相,應將這叁件事合起來加以努力!」

  

  如果我們自以爲是地勤修所緣相、而不以積福淨障來成熟相續和以祈禱來獲取加持的話,證悟的生起將是極其緩慢的。如果相續成熟的話,我們便能毫無困難地迅速生起證悟。過失成熟,如同膿包成熟容易穿漏;功德成熟,猶如果實成熟自然墮地可以受用。

  

  宗喀巴大師爲了教導我們,以身作則在沃喀卻隆2修頂禮與供養曼荼羅等廣大積淨之法,從而感得聖五父子3現身,出現佛護以《中觀根本頌佛護釋》梵箧加持的景象。是日,宗喀巴大師生起想看《佛護釋》之念,當閱至第十八品時,大師示現通達中觀應成派無垢正見之相。大師以前曾讀過這部釋論多次,但此番因爲相續成熟,方顯示出通達相。

  

  像這樣的先德事例有許多。以我們這一法流的一位祖師—傑·格桑丹增(賢劫持教)爲例:有—天,他應邀去塔波仲巴莊園作佛事,于是請傑‧格桑克珠(賢劫智成)挑選一部經書准備帶去念誦。格桑克珠交給他一部《噶當選集》,當他一看到書中的《修心吟修金剛歌》時,便在心中油然生起了無造作的菩提心。據說當他次日修加行法作祈禱的時候,在念到該金剛歌作者名號「悲憫攝受衆生具善師」4的地方時,額頭出現一種明顯的熱烘烘的感覺。因此像這樣當相續成熟時,即便依靠一種微小的外緣,我們也能很容易地突然生起證悟!(禅宗頓悟者也當指此類行者而言——譯者)格西铎巴也說:

  

  「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祈禱本尊與上師,並克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諸有爲不安住故,終當生起。」

  

  又則先賢教授門傳中所說:「若不積福則則無潤之種。」積福、淨罪與祈禱之事是極其重要的。在寺院中,出家人除辯論之外,也要在大殿和講經院裏作許多念誦,道理也就在于此。所以我們出家人對此應當努力地去作。積福、淨罪和祈禱所依靠的對象是資糧田,因爲修資糧田十分重要,所以在此單另分出一科來修。「資糧田」一詞的訓诂,爲「積集資糧之田地」。正如世人對能有很好收成的良田極爲愛惜一樣,在此我們也應認真地觀想積福、淨障及祈禱所依靠的大力之田。我們在世俗田地中播下一升或一握種子,其收成不會超過一鬥;但我們在資糧田中,即便播下少許的種子,也會産生無量廣大之果。對世俗田地來說,除了特定的下種時間外,其它時節是無法耕種的;而此資糧田則不然,我們能一年四季連續不斷地在資糧田中播種善樂的種子。所以,如果我們不在這樣的田地中種植福德種子的話,那是件極其可惜的事。宗喀巴大師說:

  

  「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恒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于。複應于此,如經說雲:『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又說:

  

  「于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5。」

  

  既然觀想資糧田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觀呢

  每種「加行法」中各有一種不同的資糧田觀法,所以這裏先按《速道》來講。

  

  生起資糧田之前,需收攝前面所說的皈依境,而儀軌中對此未作說明。這是什麼緣故呢

  因爲收攝法有叁種下同的教授,爲便于行者選擇,所以未說。這叁種教授是:⑴ 觀皈依境化黃光融入自己眉間:⑵ 觀皈依境化空,蓋上無所緣的印記;⑶ 觀皈依境升入空中,等到下面觀完資糧田後,與所召請的智慧尊一起融入。此外,這些教授在儀軌中隱而未說,也是因爲需要上師口傳的緣故。

  

  加持地基

  

  觀資糧田的第一步是加持地基。在我們念誦二切地基願清淨」時,下要去想自己正處在像狹小寢室那樣的地方,而應該像《淨上莊嚴經》6中所說的那樣,觀想地基極爲寬廣,如同廣闊的平原高低均勻。黃金地基上,以吠琉璃寶繪成網格紋,或觀吠琉璃地基上,以黃金繪成網格紋。這種地基的質地十分神奇:壓之下陷,舉之複原,觸之能生樂感。寶樹遍布地基各處,種種變化之鳥安棲于樹上發出法音,浴池之中金沙鋪地,周邊有寶山環繞等等。

  

  「礫石」是指水邊的砂礫和卵石;「瓦片」是指破碎的陶器碎片,在印度,人們常將舊的陶瓷器皿扔在戶外,致使地上布滿了陶片:「險處」是指懸崖絕壁。應觀大地之上沒有這些弊端存在。7

  

  加持供品

  

  其次應當加持供品。即使實際陳設的供品只有七碗淨水和一枝香,但在觀想中,我們可以想象大供養雲充滿整個虛空和地基,就像聖普賢的供養雲一樣8。這樣的話,我們便能積集如觀想那般大量的資糧。如《大方廣經》9中說:「水供爲主水供傘」,觀想水供現爲傘、蓋、幢等之相(帕繃喀大師說熏香、燈、塗香、贛食等也應這樣配合起來觀想)。如餒食等不便觀想者,可以觀在光明網中間。

  

  《供養雲陀羅尼》有二種效用:一爲加持供品之咒、二爲奉獻供品之咒。據說若誦此咒的話,即便我們實際供養的東西很少,但也會在諸佛菩薩面前降下極大的供養雨。次誦「谛力頌」,在念到「願如是成就」時,想象的供品便如自己心量的大小而變爲現實。觀資糧田關于正觀資糧田的方法,《速道》中提到二種,一爲此「明晰引導」本身的資糧田觀想法;一爲《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觀想法。這裏采用《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是有深義的,因爲此殊勝教授出自《甘丹變化經函》10,嘉瓦溫薩巴和大成就者卻吉多傑(法金剛)11等先德均依此「叁重薩缍上師瑜伽」即生獲得雙運之位。「樂空無別」等頌文之意爲:自心樂空無二智所了相現爲虛空之相,從虛空中生起資糧田。這樣修的目的,旨在視一切相爲樂空智的遊戲。這裏面有許多如何配合

  

  「唉旺」之義對樂空智引發定解、以及樂空智所了相如何現爲本尊的甚深解說12,但因爲本次法會中有許多聽衆尚未獲得灌頂,而且現在也不是講密法的時候,所以暫且只說那麼多。不管怎樣,我們應在面前窄巾密布普賢供養雲的中央觀資糧田。觀寶地基中央有一大乳海,乳海之內有—棵七寶所成的滿願樹:樹根爲金;樹幹爲銀:樹枝爲吠琉璃;樹葉爲水晶:樹梗爲冰珠;鮮花爲紅珍珠;果實爲石精。或者觀根等七支均由七寶所成。此樹如同如意摩尼寶,只要意想一下便能滿足一切需求。樹葉等被風吹動時,能發出演說無常、無我等「四法印」之聲。

  

  滿願樹中央有一朵碩大無比的鮮花,花上有一個八人獅子擎舉的寶座。實際上,這些獅子是諸大菩薩爲恭敬佛陀等緣故而化現的。獅子能威鎮一切野獸,表佛陀威光映蔽魔羅、世間天神以及外道邪衆。如果獅子數量爲八,表「八自在」13,如爲四,則表「四無畏」。

  

  寶座之上有十一層蓮華,從下往上層層逐漸縮小。最上面那層蓮華共有四瓣,中央蓮華蕊上置有日墊,系火晶摩尼寶所成;其上置有月墊,系水晶摩尼寶所成,形狀像兩個沒有柄的圓鼓重疊。蓮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表不染輪回過失的出離心;太陽能使一切未成熟的農作物成熟,表「勝義菩提心」14,能成熟相續;月亮能除毒熱,其光鮮白,表「世俗菩提心」15,能除瞋恚熱惱且體性潔白。以蓮、日、月爲座墊,表上座者掌握這些「主要道」:蓮華表下、中士道,日、月表上士道。

  

  觀想主尊

  

  在蓮、日、月叁層座墊之上,當觀《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主尊。至于主尊究竟是誰,則衆說紛纭;有人說是宗喀巴大師,有人說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也有人說是「傑喇嘛卻巴」。實際上,主尊應稱爲「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這裏的「上師」是指自己的上師,「善慧」是指宗喀巴大師,「能仁」是指大師釋迦牟尼,「金剛持」是指勝者金剛持。此四尊體性無別,即是此處所觀的資糧田主尊。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將四位有不同相續的人想成和合爲一體呢

  當然不是,相續不同的四位怎麼可能合爲一體

  他們本來就是同一體性而我們卻執意認爲是不同的相續,對此我們當依教依理在心中引發成立爲同一體性的定解。

  

  雖然這四尊實際上是同一體性,但我們卻以爲:青藍色身、手持鈴杵、具報身相的「金剛持」完全不同于光頭、赤足、具化身相的「釋迦牟尼」。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佛陀在講《毗奈耶》和修多羅《顯經》時,現殊勝化身相;說怛特羅《密續》時、現金剛持相。例如,佛陀在講《集密續》時,現爲叁面六臂金剛持相:講《勝樂續》時,現爲四面十二臂嘿汝嘎相等。雖然配合不同的經續顯…

《掌中解脫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