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綱要(智圓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前後後不同的二十四個法。像這樣不斷地剪下去,最後就成了前前後後有序排列的無數個不同的刹那。

  有人說:在我的現量前,過去就是未來。破斥:不能說過去是未來,或未來是現在、現在是過去,如果說現在是過去,爲什麼你不變成嬰兒?時間有一個箭頭,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在我們的心前就是如此,不能錯亂。

  像這樣,逐漸去剪,只要能剪開就不是實體。如果是實體,會有什麼妨難呢?如果承許一天是實體,則須承許:晨光初露時,已經日落西山了,因爲是一體;十二點鍾吃午飯時,早飯和晚飯也都吃完了,因爲是一體;心髒在跳第一千次時,就等于跳第一次時,因爲是一體。這樣,時間上的秩序就亂了!一切世俗事件的次序就全亂了!所以,一天不能承許爲一體。

  同樣,一小時也不能承許爲一體。如果一小時是一體,那麼剛上課時就已經下課了,因爲是一體的緣故,上課即是下課,但這誰也不會承認。

  上課的這一小時是可分的,課堂裏法師一直在說法,每分鍾說的話必定不同。如果是一體,那法師所說的都成一樣了,甚至連嘴巴都張不開。因爲嘴巴張一下就已經不同于前面而不是一體了。如果承許一體,就不會有動作,也就成了植物人。

  所以可以不斷地分時間,分到最終,只剩無分刹那,這時要觀察:有沒有實有的無分刹那?

  有人說:無分刹那是真實中存在的法,以多個無分刹那組成長長短短的虛妄時間。無分刹那的數量多,組成長時間;無分刹那的數量少,形成短時間。

  對方認爲,就像屋檐的水一滴滴地往下流,一個個的刹那密密麻麻地排下去,就組成了一段段的時間。如果破除了無分刹那,就沒有任何實有的時間。

  下面再來觀察相鄰的兩個刹那,所謂的相鄰只有接觸和不接觸二種方式。

  首先觀察兩刹那接觸:要麼是部分接觸,要麼是全分接觸。所謂部分接觸,比如合掌時正面接觸,背面不接觸,這叫部分接觸。假如只是部分接觸,那在一個刹那上就有接觸的部分和不接觸的部分,這樣就可分爲二分,和承許是無分的刹那相違。如果是全分接觸,那兩個刹那融成了一個,不可能跑出來一點。這樣就沒有相鄰,因此所有的刹那都融成一個刹那。因爲如果不融成一個,就決定有相鄰。就像有很多人坐在同一排就有相鄰;如果沒有相鄰,那決定只有一個人。

  以上總的以理遮破了相鄰的兩個刹那的接觸。

  對方說:那相鄰的刹那應當是不接觸的。破斥:以叁個相鄰的刹那爲例來作觀察。不接觸的意思就是兩個刹那中間有間隔,即空白段,這樣就有兩個空白段。觀察左邊空白段的右端點和右邊空白段的左端點。此二端點是一個,還是兩個?如果是一個,那這兩個端點之間就成了空白,不能承許中間有一個實有的刹那。如果不是一個,而是不同的兩個,這樣,中間這個刹那跟這兩個端點接觸的點必定是不同的兩個點,也就成了可分。這樣就破除了無分刹那實有。

  另外,還有兩種破斥方法。

  方法一(破兩刹那不接觸):凡是有心識都叫做有情,凡是無心識都叫做無情。第一刹那是有情,中間空白變成無情,第二刹那又變成有情,之後又變成無情……這樣就成了有情可以變成無情,無情可以變成有情,也就要承許有情可以變成石頭,石頭可以生出心識等等,這無法成立。

  方法二:如果前一刹那實有不滅,則決定不可能生起後後的刹那,所以必然是前一刹那滅了,後後的刹那才起來。這樣,勝義中刹那既是實有,又有滅,自相矛盾,無法成立。

  以上抉擇了極微和刹那都是空性,由此,一切色心二法從粗大至極微、刹那之間,本來遠離一、多,空無自性。《如意寶藏論釋》雲:“此顯現(有法)有事無事何者亦不成立,遠離一體、多體之故,猶如水月。”

  以上抉擇了極微和刹那都是空性,斷定了色法和心法從粗大到極微、刹那之間,都沒有實有的一體。既然沒有一體,也就沒有多體,因爲多體是由一體組成。就像如果得不到一個人,也就沒有很多人。

  以勝義理觀察時,確實可以說世界上沒有樓房,沒有人,沒有車,沒有米飯,沒有衣服……既然沒有一,也就沒有多,當體遠離一、多。所以本來遠離一、多,自性本空。

  《如意寶藏論釋》雲:此顯現本來是何者亦不成立。意思是,總得要有個事物,才能說它是有或是無;現在沒有“它”,還說有、說無、說這、說那,完全是廢話,叫做戲論。比如有一件毛衣,可以說毛衣多長、多寬、是什麼毛、什麼質地,毛衣被損壞了,可以燒掉了等等。但對于龜毛就沒有什麼可談的了。

  這些顯現本來不成立,有事、無事亦不成立,所以是遠離四邊。原來我們認爲一切法都是實有。現在通過觀察,反過來斷定正顯現的這些法就根本無有。所以說,此顯現有事、無事何者也不成立,遠離一體、多體,猶如水月。

  一體得不到,多體也得不到,那到底是個什麼呢?一個事物,要麼是一體,要麼是多體,只有這兩種存在方式,沒有第叁種。如果一體不成立,多體也不成立,那就什麼都不成立。

  我們沒觀察的時候,糊裏糊塗,想當然地認爲是實有,毋庸置疑。實際上,恰恰是自己最深信不疑之處,完全不成立。如果已經直接破除了一體、多體,那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是真實的呢?

  當然,雖無一、多,然可假立一、多,但假立的法沒有任何自性。

  比如伸出拳頭,這是幾?是“一”,因爲是一個拳頭;是“五”,因爲有五根手指。怎麼說都可以,按照各支分的手指來說,這是“五”,針對五個手指的積聚又說成“一”。還可以說是“十五”,因爲一個手指有叁節,按指節來說,就是十五。如果再按細胞的數量來說,那又是“無數”。“一”是假立的一,“多”也是假立的多。既可以從“一”上根據它的差別分出五個、六個乃至無數個,又可以把多個的積聚假立爲“一”。

  我們這個房間裏有“幾”個?因爲都是假立的,就可以任意說。可以說這是“一”,整個房間連同房裏的人叫做“一”。也可以說是“二”,裏面的有情是一份,無情是一份。又可以說是“叁”,因爲有前面、中間和後面。還可以說四、說五、說二十,乃至說無量,就看你怎麼安立。

  可以把多個法(或支分)的積聚及多個刹那的相續都安立成“一”,也可以對于“一”按照它的差別分成“多”,這叫做假立。如果是實有的一和多,那就不能改變,它不觀待其他而爲“一”,不觀待其他而爲“多”。其實,所謂的“一”和“多”都是觀待而有,全是假立,而不是實有。

  以上抉擇了色法和心法遠離一體、多體。諸法當中,還剩下不相應行法和無爲法。其中,不相應行法,只是觀待色法和心法的分位而安立,既然色法和心法遠離一體、多體,觀待其分位安立的不相應行法,更不會有一體、多體;無爲法只是對有爲法的否認,除此之外別無自性。

  萬法可以歸類爲色法、心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這幾種,後兩種法離色法和心法外並無獨立自體,所以主要須破前二:色法和心法。

  不相應行法是觀待色法和心法的分位安立的。它是事物上的分位,連事物本身都不成立,哪裏有事物的分位獨自成立呢?比如一朵花有開放、安住、凋謝等不同的階段。如果這朵花本身沒有,怎麼會有它的階段存在呢?所以,不相應行法不成立。

  無爲法只是對有爲法的否認,因爲它是觀待有爲法而安立的,離開有爲法不會獨自成立,所以沒有自性。

  由此,有爲法、無爲法都不成立實有一體。一體不成立,多體也就不成,諸法若有自性,決定只有一體、多體兩種方式。由于諸法遠離一體、多體的緣故,就了知諸法是空性,無有自體。補特伽羅(人)無有自體,叫做人無我;法無有自體,叫做法無我。

  只有認識到勝義中“一”和“多”都是空性,無有自體,才容易理解聖者不可思議的境界,根本不是凡夫實執的境界。凡夫的實執習氣很重,由此變現出來的事物也都看起來特別堅固,所以一不是多,多不是一。這樣堅固執著,在凡夫心識前就處處不能融通了。一不能融通多,多不能融通一,大不能融通小,小不能融通大,都是由實執習氣導致的。但是,到了地上菩薩的境界,這些都要變,出現的是超越世間的境界。比如一塵中有塵數刹,以常識看來,微塵是小、是一,佛刹是大、是無量,小不能包容大,一不能包含多。但是在佛菩薩的境界裏,凡夫認爲對的,其實都是錯的;認爲有矛盾的,其實一點不矛盾;執爲是正量的,其實百分之百是非量。

  凡夫執著諸法實有自性,自然一不是多,小不是大,長不是短,彼此矛盾。諸佛安住于無分別智的境界,萬法一味,現前了事事無礙法界,一多相即、延促同時、廣狹無礙。以大成就者不可思議的顯現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阿底峽尊者把身體融入泥像的模子中,米拉日巴曾經融入牛角,牛角並未變大,尊者的身體也未縮小。這些都是證悟空性的表現。須知,實相中本來無有一、多、大、小等自性,于一法不成的空性中可以無礙顯現一切。《中觀莊嚴論釋》中雲:“萬法若有一成實,諸所知成永不見。萬法無一成實故,無邊所知了分明。”

  凡夫執著諸法有自性,認爲有實有的一多、小大、長短等,爲實執所拘,自然不能圓融。一不是多,小不是大,長不是短,彼此矛盾。其實,一、多、延、促、廣、狹等,本來無有,萬法是一味的真如。在證入事事無礙的法界時,隨拈一法都是真如。“一多相即”,一可以含容多,多可以攝入一。“延促同時”,一刹那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刹那。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十方刹海不隔毫端”,這些就不是凡夫心所能測度了。

  以大成就者的示現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阿底峽尊者把身體融入造小泥像的模子中。以我們的想法,在尊者面前模子很小,尊者身體很大…

《中觀綱要(智圓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