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瑪派的教法 甯瑪派的教義▪P2

  ..續本文上一頁又內密叁乘何以稱“內”?因爲這些乘門把勝義和世俗二谛融攝爲一,二無分別,一切世俗皆爲是佛智所現,融攝在一心之中,其見修等都是內向,故名爲內(《漢藏史集》438-439頁、《知識總彙》中573頁)。

  外叁乘續部中,雖有順佛果德的修法,而無順叁有生死【78】的所治相;有證叁身之修法,而無即身成佛之道(《知識總彙》中580頁)。以上顯教叁乘、外密叁乘,共六乘。在教理方面,新譯密咒派與舊譯密咒派所說皆同,並無差別(《知識總彙》中735頁)。

  其次,內密叁乘是專顯內瑜伽最勝叁摩地之修法。除此更無過者,故又稱爲無上瑜伽,外密叁乘還須有一定的苦行,故名苦行明覺叁乘。內叁乘是通達一切法爲現空無別之妙用,運用善巧方便強製成佛毫無困難,所以又名秘密自在方便叁乘,比下叁乘爲高,故名爲無上叁乘。甯瑪派的內密叁乘有摩诃瑜伽、阿魯瑜伽、阿底瑜伽。摩诃瑜伽,約當新派之生起次第,觀本尊壇城,空有雙運,重在風息。阿魯瑜伽,約當新派之圓滿次第,修風脈明點,樂空雙運,重在明點。阿底瑜伽,爲本派特法,求明見心性之體用,界覺雙運,重在光明。又說:舊派之叁瑜伽約當新派的密叁乘之父續、母續、不二續。父續又稱方便續,專重俱生大樂智的幻身修法,如《毗盧》、《大幻網》、《密集》等皆屬之。母續又稱勝慧續,專重甚深光明之修法,如《勝樂》、《佛平等合》等續部皆屬之。不二續即光明與幻身二者的結合,在甯瑪派看來,不二續也是屬阿魯瑜伽非大圓滿法。實際上父續中亦講光明,母續中亦講大樂,是交相錯綜的,並無嚴格的劃分(《五部遺教》361、366頁,《智者喜筵》上603頁)。

  甯瑪派無上叁瑜伽分爲《經·幻·心》叁部,其中的經部《赫魯迦格布》等續經,也講說與新派相合的《六加行》【79】、《五次第》【80】、《道果》【81】等相合的修道次第。如幻部的《幻變網》、《六次第》、《叁次第》之解脫道和《密點》的方便道等要門,與經部的《集經》中之任運修習,幻部的《修部八教》中的《五次第》等講說與新派所說法也大多相合,但甯瑪派推重者惟在心部的大圓滿法(《土觀宗派源流》69頁)。

  其次,叁大瑜伽之實修。在正修前都要修曼荼羅、入壇灌頂、授叁昧耶戒及修其它儀軌支分。無上部灌頂有外十饒益灌頂、內五功能灌頂、密叁甚深灌頂和瓶、密、智、句四大灌頂來成熟相續,達到實修的條件,然後正修。

  摩诃瑜伽屬幻部,其修法按幻網規分爲方便道與解脫道二道。方便道中又分上門和下門,上門依六脈輪【82】修燃滴法【83】,生四喜智慧【84】,下門依陰陽密道修降、持、回、遍等法,即能于刹那傾強迫生起樂空無分別智【85】而獲解脫(《知識總彙》下276-277頁)。解脫道以叁智慧抉擇二谛無別之正見獲得通達,自己心中纏縛自然打開,于法性境界中獲得解脫(《知識總彙》中740-746頁、下276-277頁)。

  阿魯瑜伽屬經部,其修法以依于智慧圓滿次第爲主,證悟界覺無分別智【86】而獲得解脫。阿魯瑜伽方便道亦有上門、下門等修法,其解脫道亦先依于正理,抉擇界覺無別之正見,其次進入實事,入無相無分別叁摩地。又修法中還有有廣行、無廣行【87】等種種分別(《知識總彙》中748、749、751頁)。以上二續部之見,在勝義上,任運住于離戲本性之中,在世俗上,由本尊壇城之自現,成現空無別。

  阿底瑜伽屬心部,即要門大圓滿。初悟心體明空,次觀光明心用,最後體用合一,自現元成,則任運無修,自然解脫,說此乃究竟成佛之道。[又,《九》書中此句爲:進一步肯定是即心是佛,專求圓悟一心,契證煩惱菩提二無分別、佛與衆生二無分別,說此乃究竟成佛之道。]

  ◇ 大圓滿叁部教義

  大圓滿內分心部、界部、要門部叁部。

  一、心部。甯瑪派大圓滿是專門講悟心的心地法門,與內地禅宗主張見性成佛頗有相似之處。但甯瑪派是密教,心部講的心是分作體、相(性)、用叁方面來談的,故與一般顯教所談的有所不同。

  本派常有叁句法語:“心體本淨,自性元成,大悲周遍。”(《實相藏論釋》29、31頁)[《九》書所引爲《知識總彙》上260頁]

  叁句包括心的體、相、用叁個方面:

  體——心體本淨,空寂靈明;

  相(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

  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妙用隨緣)。

  首先談心體。心有真心和妄心。真心之體,本性清淨,本無垢汙,空寂光明。

  心體雖然空寂,並非頑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覺,靈知爲體,故稱自然智慧。

  《知識總彙》中說:“一切心上所顯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知識總彙》下289頁)。

  這就是說,萬有均在心性光明中顯現(明)[《九》書中爲:萬有的形象均能在自心中明現],而自心又能靈知不昧(覺)。這現和知都是心性的妙用,心性空無有體(空),或故名爲明空妙覺,或名自然智慧,此乃吾人之真心。真心是不變不壞,永無生滅的。妄心是由根、境、識【88】和合所引起,是刹那生滅的。《大圓勝慧》【89】中說:“本然智慧,無來無去,無始無終,甚爲希有。衆生無量劫來須臾未離,不變不壞……”(《大圓勝慧》79頁)。爲什麼真心能不生滅?《智者喜筵》說:“真心不從因所生,不從緣而滅,最初無來處,最後無去處,過去現在皆是湛然常寂。因其體空,故無生滅。”“即此真性,雖然現輪回涅槃之相,但真體未嘗動搖。”(《智者喜筵》上551、590頁)此即無生滅之意。

  這個真心之體,既不從因生,又不從緣滅,又非任何所造,雖能現萬象,然真體亦毫不動搖,不變不壞,故能“一物長靈,蓋天蓋地。”

  大圓滿心部認爲,心體是覺空無別,這個認識和內地禅宗的看法頗爲一致,所謂“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不同無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靈知清淨心體”(《禅宗大意》【90】139頁)。

  這個靈明空寂之心,佛與衆生同具。心部求悟此本空心體,即悟此明空覺性,亦即是所謂爲見性成佛。《普成經》說:“過去諸如來,皆爲得見此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現在及未來諸如來,亦爲得見此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大圓勝慧》80頁)。

  其次說心性(相)。自然智慧之性,自性元成【91】,本具光明。心性光明能朗照萬象,空寂妙明。此光明與妙用結合,能現一切染淨世界。“由于自然智慧妙用之元成妙光現爲輪回涅槃兩境相”[《九》書此處爲“妙用,圓成妙色,現爲……”](《知識總彙》中756頁)。

  心體是空寂無生,何以能現輪回涅槃?心體空,並非空無一物,體空而性不空,空而有明,心性光明,明分不滅,所以能現。心是具有明分和空分兩分,空而又明。明分屬于本有,本有則是非空。

  心體本淨,何以又能明現染相輪回?染相淨相都是由衆生迷悟所造成,染淨都屬一個根。《大圓勝慧》說:“自然本有光明,明了,則爲解脫之根,不明,則爲煩惱之根”(《大圓勝慧》215頁),這個根就是本性光明。悟者則見光明淨相,迷者則見染相。如同一白螺,常眼人則見白螺爲白色,黃膽病人則見爲黃色。膽病愈後黃色即空。白螺的白色,爲白螺所本有,這是空不了的。衆生心體除去垢汙後,染相則空,淨相光明爲心的明分,乃自性本有,這個根是空不了的。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則僅能成就法身【92】。單有法身成不了佛,要法、報、化叁身具足,始能圓滿正覺,這是大乘顯密各宗共同承認的。若心只有空分,而無明分,則報化二身從何而出?豈能離開自身而另有依據?故體雖空而性不空。心性光明,光明就是成就二種色身【93】的依據。《大圓勝慧》說:“本來清淨自性中不能化現,本體法性光明有法爾之力,出現色身,”“自然法性、自然光明、無忘無著,此即報化二種色身之根源”(《大圓勝慧》237頁);“空分屬法身,光明屬報化,叁身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現自顯叁身境界亦屬自性本具”。(《大圓勝慧》237頁)[《九》書中此處爲107頁]

  空性是法身,法身是無相。報化是色身,屬有相。無相何以出有相的報化?所謂無相,無虛妄色塵【94】相,非無真空妙有之相(《大圓勝慧》170頁)。光明屬真空妙有,是元成的妙色,或稱空性妙色【95】。

  光明何以能現境相,光明具有五光【96】。“自性光明具有五光叁妙色”(《知識總彙》上260頁)。“內五光爲覺性之明顯分(明分)”(《實相藏論釋》【97】29頁)。此明分之五光能現叁有【98】輪回涅槃之相。爲一切境相顯現之源(所依),稱爲元成之妙色。

  此五光又是如何顯現爲情、器、輪、涅【99】的?按《實相藏論釋》說,“覺性自然智如水晶球,其本淨明空廣大體中,自性五光元成內顯,此內顯分,即五大種。從中起現外顯之時,其外境色相,即內五光,猶如水晶之內光,顯現爲外光。最初起時,以執爲我故,遂垢汙五大。迷爲情器”(該書31、7、9頁)。五大元即地、水、火、風、空,此五屬物質,故光明應屬于色(物)。不過他們說此色不同一般虛妄色塵之粗色,而稱爲空性妙色。

  所以悟心既要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見到心的明分。衆生由于無明,使明空分離,悟心人必須明空雙運,使之結合爲一,才能徹見自心本性,證得了明空妙覺,才能圓滿叁身功德而成佛。

  禅宗不多談光明,但有時也提到光明。如禅宗古德說:“開顯了真實的知見,身心廓然,沒有一切塵垢汙染。孤迥迥(體),光皎皎地(相),活潑潑地(用),洞然同于太虛。”這是從叁方面來描述本心實相,其中“光皎皎”叁字必然指的是光明。光明雖是本有,但光明是帶物性。由于大…

《甯瑪派的教法 甯瑪派的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