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第叁段因理若不成立,則凡是物之體,皆應是與物成爲一之物,因爲凡是彼,皆爲物爲一之一,凡與物是一,都是物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常住,是無常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無常,是有爲法故。
有人說:凡是物之依體,都是物之體。爲反诘此說,則以聲作爲有法,應是物之體,是物之依體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聲作爲有法,應是物之依體,是物之相依(事例)故。若根本許,仍以聲作爲有法,應非物之體,與物爲異故。
有人說:凡是物之義體,都是物之體。爲反诘此說:則以能表功能作爲有法,應是物之體,是物之義體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則以能表功能作爲有法,應是物之義體,是物之性相故。若根本許,則以能表功能作爲有法。應非物之體,與物非一故。
有人說:凡是物之總體,都是物之依體。爲反诘此說,則以物作爲有法,應是物之依體,是物之總體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物之總體,是物之自(本)體故。此理之所以周遍,蓋此二同義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物之依體,蓋非物之相依(事例)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物作爲有法,爾應非爾之相依,蓋由量識認定爾之後,量識豈能未認定物也。
有人說:與瓶成爲一之彼瓶,是瓶之體。爲反诘此說,則以與瓶成爲一之瓶作爲有法,應非瓶之體,蓋與瓶非一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以與瓶成爲一(合爲一)之瓶作爲有法,應與瓶非一,蓋與瓶爲一異故,對此理若言不遍,仍以瓶作爲有法,凡與爾異者,皆應是與爾非一,蓋爾爲補特加羅無我故。于前言不周遍之外,若言因(論式的因)不成立,則言與瓶成爲一之瓶應與瓶是異,蓋與瓶成爲一之瓶。乃是瓶成爲與瓶異之瓶故。
複有人說:與瓶爲一者,乃是瓶之體。爲反诘此說,則以與瓶爲一作爲有法,應非瓶之體,蓋與瓶非一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與瓶爲一作爲有法,應與瓶非一,與瓶異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與瓶爲一作爲有法,應與瓶是一,是常住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以瓶作爲有法,與爾爲一應是常住,爾爲成事故。
有人說:瓶之彼體,是瓶之體。爲反诘此說,則以瓶之體作爲有法,應非瓶之體,蓋非瓶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以瓶之體作爲有法,蓋是常住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以瓶作爲有法,爾之體應是常住,爾是成事故。
有人說:凡否定非是瓶,都是瓶之體。爲反诘此說,則以金瓶與銅瓶二者作爲有法,應是瓶之體,是否定非瓶故,應如是者,是瓶故。若根本許,仍以金瓶與銅瓶作爲有法,應非是瓶之體,蓋不否定與瓶爲異故,此理若不成立,彼應是彼,蓋彼與瓶爲異者,是與彼相違(矛盾)故。
有人說:若否定與瓶異,都是瓶之體。爲反诘此說,則以兔角作爲有法,應是瓶之體,蓋否定與瓶異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兔角作爲有法,應是否定與瓶異,蓋與瓶非異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兔角作爲有法,應與瓶非是異,蓋與瓶非異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兔角作爲有法,應與瓶非是異,定爲無故。若根本許,仍以兔角作爲有法,應非是瓶之體,蓋不否定與瓶非一故。彼應是如彼,蓋與彼瓶非是一者,與彼瓶非是一故,彼之所以應如此者,以彼是無故。
丙二、立自宗
瓶即瓶之體。瓶之體與瓶是一二者,乃是平等互遍,凡是成事,謂爾都是爾之體者,凡是成事,謂爾與爾都是一故。此理若不成立,則謂凡是成事,應都是爾與爾爲一,而凡是成事,則都是爾與爾非異故。
丙叁、斷除诤論
有人說:物與能表功能應是一,蓋此二同義故。此說之所以不遍者,謂物與能表功能是異故,蓋量識認定能表功能時,而量識尚未認定物者有之,而由量識認定物時,必須量識先認定能表功能故。
又有人說:如同物與無常,所作,有爲等皆爲同義異名之詞,所知,有(存在),成事,所量諸詞亦當是同一者,猶如無比淨飯王子與一切智,日友,一切智·甘蔗之苗裔等。此說之所以不合理,蓋淨飯王子與日友,甘蔗之苗裔等皆異故。此理若不成立,則此等應是異者,蓋诠淨飯王子之名言表達何物,雖已由量識定,而诠日友及甘蔗之苗裔等之名言究竟表達何物,量識尚未認定者有之。如是,诠淨飯王子,日友,甘蔗之苗裔等之名言所指謂之事物雖是一個,但此等名言卻非一者,蓋凡是一,則名言與意義二者,皆必須是一故。
乙四、辨論否定是否定非
丙一、駁他宗
有人說,凡是否定是物,都是否定是常。爲反诘此說,則以所知作爲有法,應是否定是常,否定是物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則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否定是常,非是物故,此理周遍者,否定是物與非是物二者語同義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是否定是常,是否定非是常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否定非是常,是常故,此理周遍者,否定非是常與常二者爲同義語故(意思是說:不是常住的否定與常住二語同義)。
有人說:凡是否定是物之否定,都是否定是物。爲反诘此說,則以瓶作爲有法,應是否定是物,是否定是物之否定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否定是物,蓋非是否定是物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是否定是物,蓋是否定非是物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否定非是物,是物故。此理周遍者,此二是同義語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是否定是物,爾處于是物之地位故。
有人說:凡是否定是常,否定非常,否定是,否定非是,都是否定非是常,否定是常。爲反诘此說,則以柱之體作爲有法,應是否定非是常,否定是常,蓋爲否定是常,否定非是常,否定是,否定非是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否定是常,否定非常,否定是,否定非是,蓋爲否定是常,否定非是,否定是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否定是常,否定非是,否定是。蓋非是否定是常,否定非是常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是否定是常,否定非是常,蓋爲否定是常,否定是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否定是常,否定是,蓋非是否定是常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是否定是常。蓋爲否定非常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否定非常,是常故,若根本許,則以柱之體作爲有法,應非是否定,非是常否定是,蓋爲否定非是常否定非是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爲否定非是常否定非是,蓋爲否定非是常故。
有人說:凡是成爲是之常,都是常。爲反诘此說,則以唯常作爲有法,應是常,成爲是之常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成爲是之常,蓋既是是又是常故。此理若不成立,則應是既是唯常又是常,是常故。此理若不成立,則謂應是常。蓋爲有(存在)之一,非是物故。此因理之第一段易解。第二段因理若不成立,則爾應是物,因爲是物故。若許(承認)。爾之因應有,爾是物故。若許,則爾應從爾之因所生,爾之因有故。若許,則爾應爲爾因之果,爾是從爾之因生故。若許,則爾與爾之因應是從生關系,汝已許故。若許,則爾之因若無。爾亦必須無,蓋爾與爾之因是從生關系故。若許,則以所知作爲有法,爾應無,爾之因無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爾之因應無,因爲爾是常故。若根本許,則以唯常作爲有法,應有,是常故。若許,則應無唯常,尚有物故。此理若不成立,則物應有,是無我故。
有人說:凡是成爲非是之常,都是常,爲反诘此說,則以柱作爲有法,應是常,是成爲非是之常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柱作爲有法,應是成爲非是之常,因爲既是非是又是常故。此理若不成立,則應既是非是柱又是常,蓋爲非是柱與常之相符事故。此理若不成立,應是柱與常之相符事,是常故,若根本許,仍以柱作爲有法,應非是常,是無常故,其因理易解。
有人說:凡是無我,都不是成爲是之可爲知覺(心)之境(對象)及成爲非是之可爲知覺之境。爲反诘此說,則以所表作爲有法,應爲非是成爲是之可爲知覺之境及成爲非是之可爲知覺之境,是無我故,其因理易解。若許,仍以所表作爲有法,應是成爲是之可爲知覺之境及成爲非是之可爲知覺之境,蓋爲前者之一,又爲次者故。若前者不成立,則應是成爲是所表之知覺之境,蓋既是可爲知覺之境之一,又是所表知覺故。前因理之次者若不成立,則應是成爲非是所表之可爲知覺之境。蓋是成爲性相之可爲知覺之境故,應如是者,是可爲明了境之一,了別是知覺之性相故。
丙二、立自宗
否定非是與是二詞爲同義語。否定是與非是二詞爲同義語。否定非是重疊則與否定唯非是爲同義語。否定是之雙數重疊語與否定非是爲同義語。否定是之單數重疊語與與否定唯是爲同義語。
丙叁、斷除诤論
有人說:否定非是物應是常,蓋否定非是物屬有(存在)之一,否定非是乃是常故,此說有不遍之過,其因理之所成立者,否定是與否定非是二語各爲常故。
又他說:不是非是與是二詞應非同義語,蓋凡是不是非是與是二詞,蓋必須是隨意而言之語。此說之因理不成立者,蓋不是非是所知與是二者類是故,應如此者,不是非是所知之一,是所知故,此二因理皆各成立者,是是有(存在)故。
乙五、辨論小因果
丙一、駁他宗
有人說:凡是成事,都是因或果之任何一種。爲反诘此說,則以所知作爲有法,應是因或果之任何一種。是成事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成事,是由量識所成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因或果之任何一種,不是物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不是物,是常住故。
有人說:凡是因都不是果。爲反诘此說,則以物作爲有法,應不是果,是因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
《藏傳因明學 因明學啓蒙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