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學啓蒙卷二
甲二、敘述中理路(思維理路)
乙一、辯論相違(矛盾)與相屬(聯系或關系)
丙一、駁他宗
有人說:凡是與物相違(矛盾)者,都是與物相違(矛盾)而相違(相矛盾)。爲反诘此說,則以常之體作爲有法,應是與物矛盾相矛盾,是與物矛盾故。此理若不成立,則應是與物矛盾者,蓋爾與物爲異之一,無既是爾又是物之相符(基礎相同)者故。此因理之第一段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物相異,蓋是常故。第二段若不成立,則以常作爲有法,應無既是爾之體,又是物之相符者,爾是常故。若根本承認,則以常之體作爲有法,應非與物矛盾相矛盾,乃是與物矛盾不相矛盾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與物矛盾不相矛盾,蓋有既是爾,又是與物矛盾之相符者故。而彼常,即此種相符者也。
有人說:凡是與無常矛盾相矛盾者,都是與無常矛盾。爲反诘此說,則以柱之體作爲有法,應是與無常矛盾,是與無常矛盾相矛盾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無常矛盾相矛盾,蓋與無常矛盾相異之一,無既是爾又是與無常矛盾之相符者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以柱作爲有法,應無既是爾之體,又是與無常矛盾之相符者,蓋凡爾之體,皆爲與無常不矛盾故。若根本承認,仍以柱之體作爲有法,應非與無常矛盾,蓋與無常不相矛盾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與無常不矛盾,蓋有既是爾。又是無常之相符者故。而彼柱,即此種相符者也。因理易解。
有人說:凡是與物不矛盾,都是與物不矛盾不相矛盾。爲反诘此說,則以與柱與瓶二者爲一作爲有法,應是與物不矛盾不相矛盾,與物不矛盾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與物不矛盾,蓋有既是爾、又是物之相符者故。而柱與瓶二者,即此種相符者也。此理若不成立,則易也。若根本承認,仍以柱與瓶二者爲一作爲有法,應非與物不矛盾不相矛盾,蓋與物不矛盾相矛盾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物不矛盾相矛盾,蓋與物不矛盾相異之一,無既是爾,又是與物不矛盾之相符者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以柱與瓶二者作爲有法,應無與爾既是一,又是與物不矛盾之相符者,蓋爾是不可成爲是之所知故。
有人說:凡是與物不矛盾不相矛盾,都是與物不矛盾。爲反诘此說,則以無物作爲有法,應是與物不矛盾,蓋與物不矛盾不相矛盾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物不矛盾不相矛盾,蓋有既是爾,又是與物不矛盾之相符者故。而所知,即此種相符者也。若根本承認,仍以無物作爲有法,應非是與物不矛盾,是與物矛盾故。
有人說:凡是與有(存在)矛盾不相矛盾,都是與常矛盾。爲反诘此說,則以未作作爲有法,應是與常矛盾,蓋與有(存在)矛盾不相矛盾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有矛盾不相矛盾,蓋有既是爾、又是與有矛盾之相符者故。而常與物二者,即此種相符者也。若根本承認,仍以未作作爲有法,應非是與常矛盾,蓋與彼不矛盾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與常不矛盾,蓋凡是常,皆爲爾與常之相符者故。
有人說:凡是與物相屬(聯系或關系),都是與物聯系相聯系。爲反诘此說,則以與物聯系作爲有法,應是與物聯系相聯系,是與物聯系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物聯系,蓋與物乃是同體聯系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物作爲有法,與爾聯系,應與爾爲同體聯系,蓋與爾聯系又與爾相異之一,與爾有聯系故,若根本承認,則以與物聯系作爲有法,爾應與爾不是聯系,蓋爾乃是補特伽羅無我故。
有人說:凡是與物聯系,都是與物同體聯系。爲反诘此說,則以物之後刹那生者作爲有法,應是與物同體聯系,與物聯系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物聯系,蓋與物是從生聯系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物爲從生聯系,是物之果故。若根本承認,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是與物爲同體聯系,蓋與物爲從生聯系故。因理已成立。
有人說:既是與柱與瓶二爲一矛盾相矛盾,又是與柱與瓶二爲一不矛盾不相矛盾之相符者屬無。爲反诘此說,則言應有,而所知之具足實有叁法,即如是故。此理之第一段成立者,蓋既是彼,而又是與柱與瓶二者爲一相矛盾之相符者無故,蓋彼可作爲知覺之境(對象),與彼不相矛盾故。第二段根本因理若不成立,則以彼之具足實有叁法作爲有法,應是與柱與瓶二者爲一不矛盾不相矛盾,蓋既是爾,又是與柱與瓶二者爲一不矛盾之相符者有故,可作爲知覺之境。即是彼也。
有人說:既是與物矛盾相矛盾,又是與物不矛盾不相矛盾,既是與物聯系相聯系,又是與物不聯系不相聯系等之相符者屬有。若按此說,則與物不矛盾,應是此種相符者,蓋有此種相符者之一,與物不相聯系,則不是此種相符者故。此理之第二段若不成立,則以與物不相聯系作爲有法,應是與物矛盾相矛盾,系是此種相符者故。此爲真正因理,所不能承認者,既是與彼不相聯,又是與彼矛盾之相符者有故,蓋變爲物因(因果的因)之量識及已決智二者即彼相符者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以彼二者作爲有法,應有既與彼不相聯系,又與彼矛盾之相符者,蓋爲與彼不相聯系之一,與彼矛盾故。此理之第一段成立者,是彼之因故。第二段成立者,是不可成爲是之所知故。
有人說:既是與常矛盾相矛盾,又是與常不矛盾不相矛盾,既是與常聯系相聯系,又是與常不聯系不相聯系之相符者屬無。爲反诘此說,則言應有此種相符者,蓋與常不聯系,而是此種相符者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此種相符者,蓋是與常矛盾不相矛盾之一,是與彼不矛盾不相矛盾,是與彼聯系相聯系。是與彼不聯系不相聯系故。此理之第一段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彼不矛盾不相矛盾,蓋與彼相異之一,凡是爾,必須與常不相矛盾故,若是爾,則必須與常非異故。第二段根本因理若不成立,則以與彼不聯系作爲有法,爾應是與彼不矛盾不相矛盾,蓋既是爾,並有與彼又不矛盾之相符者常(住)恒。即如是相符者也。第叁段根本因理若不成立,則以與彼不相聯系作爲有法,應是與彼聯系相聯系,蓋與聯系相異之一、若與彼無聯系,則爾必須無故。第四段根本因理若不成立,則以與常不聯系作爲有法,爾應與爾不相聯系,蓋爾是無我故。
有人說:既是與所知矛盾不相矛盾,又是與所知不矛盾相矛盾,有既是與所知聯系不相聯系,又是與所知不聯系相聯系之相符者屬有。爲反诘此說,與所知不矛盾,應是此種相符者,蓋有此種相符者之一,與所知相聯系,乃不是此種相符者故。此理之第一段如是。第二段若不成立,則以與所知聯系作爲有法,應是與所知不矛盾相矛盾,是此種相符者故。此爲正因理。所不能承認者,是與彼不矛盾不相矛盾故,蓋既是爾,又與彼是不矛盾之相符者有故。與瓶爲一即此種相符者故,若根本承認,則以與所知不矛盾作爲有法,應是與所知聯系不相聯系,是此種相符者故,此爲正因理。所不能承認者,是彼聯系相聯系故,蓋與彼聯系相異之一,與彼若無聯系,則爾必須無故。此因理易解對比他說應有此種全部相符者,既是與柱不矛盾不相矛盾,又是與彼不矛盾相矛盾,既是與彼聯系,不相聯系,又是與彼不聯系相聯系之相符者,如果說有于此並不周遍,此因理成立者,與柱矛盾,即是此種相符者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以與柱矛盾作爲有法,應是此種相符者,蓋是與柱矛盾不相矛盾之一,是與彼不矛盾相矛盾,是與彼聯系不相聯系,是與彼不聯系相聯系故。此因理之第一、二段易解。第叁段因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彼聯系不相聯系,蓋若與彼不聯系,則爾不必須無故,柱之遮事,即是彼也。第四段因理若不成立,則以與柱矛盾作爲有法,應是與彼不聯系相聯系,蓋與彼不聯系相異之一,若無與彼不聯系。則爾必須無故。此因理易解。
有人說:凡是與不矛盾矛盾不相矛盾,都是與矛盾不相矛盾。爲反诘此說,則以矛盾之體作爲有法,應是與矛盾不相矛盾,蓋爲與不矛盾矛盾不相矛盾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矛盾不相矛盾,蓋既是爾、與不矛盾相矛盾之相符者有故。矛盾,即是彼也。若根本承認,仍以彼作爲有法,應不是與矛盾不相矛盾,蓋與矛盾相異之一,爾與矛盾之相符者絕不會有者,蓋矛盾非是矛盾也。
丙二、立自宗
矛盾分爲性相及分類二目。第一性相者,謂緣(觀察)爾既是異、又不會是爾之相符者,是本身矛盾之性相。第二矛盾分爲二種,謂互相矛盾,不同時並存矛盾。初者,謂從能決斷者放棄方面相處,爲互排矛盾之性相,此與矛盾同義。此分二種謂直接矛盾及間接矛盾。謂彼此直接不順相處,爲直接矛盾之性相。其事例,如物與無物,謂非是直接之能害所害、而于事不順相處,爲間接矛盾之性相。其事例,如冷與熱,我執與證無我之智慧。二者,謂從所斷質流之質流(延續)及能斷方面不順相處,爲不同時並存矛盾之性相,其相依(事例),如能對治者與所斷(罪愆)。謂爾與彼法(物)從同體方面相異,彼法若無爾亦必須無之法,爲與彼法同體聯系之性相。其相依,如瓶與瓶之體。若結合實事而言,謂與物從同體方面相異,若無物爾亦必須無,爲與物同體聯系之性相。其相依,如瓶。謂與彼法從本質相異方面,屬于彼法(結)果之種類,爲與彼法從生聯系之性相。其相依,謂凡物之後刹那生者,皆爲與物是從生關系故。
丙叁、斷除诤論
有人說:以有與無作爲有法,應是相異不會相符合,因爲是矛盾故。此說之因理不成立。若承認,則以有與無作爲有法,應是有,是異故。
有人說:以煙作爲有法,應是從生聯系,與火爲從生聯系故。此說不遍。
有人說:應無從生聯系,蓋既非彼煙,亦非彼瓶故。此說不遍。不能承認者,…
《藏傳因明學 因明學啓蒙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