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因明學 藏傳因明學提綱▪P3

  ..續本文上一頁那在他撰寫的《印度邏輯史》一書中曾經這樣描繪:“他是—位偉大的教師和辯證法學家,他的聲譽充滿著地球的每—角落,同時他象一個獅子,壓倒如象王一般的辯論者。”

  法稱論師的因明著作,藏傳爲因明七論或七部量論,都是學習因明必讀的:(一)釋量論(tshad-ma-rnam-vgrel), (二)定量論(tshad-ma-rnam-nges),(叁)正理滴論 (rigs-pavi-thigs-pa英譯爲《邏輯一滴》)。以上叁部,是解釋陳那《集量論》六品的要義,藏傳爲如根本的叁部,分爲廣、中、略叁種內容。(四)因滴論(gtan-tshigs-thigs-pa英譯爲《理由一滴》),解釋推理知識中理由的條件,(五)成他相續論(rgyud-gzhan-grub-pa《英譯爲相續的證明》,(六)觀相屬論(vbrel-ba-brtag-pa英譯爲《關系的研究》),(七)诤正理論(rtsod-pavi-rigs-pa英譯爲《辯論的方法》)。這四部的內容,因各有側重,藏傳爲如支分的四部。

  這七部論典中,從《正理滴論》流傳最廣,曾有梵文原本與日、俄、英、法、德文字翻譯,並有蘇聯徹爾巴茨基《佛教邏輯》巨著中的介紹。在我國曾有呂澂先生《佛家邏輯》一文的介紹。在八十年代,有王森先生根據梵文的翻譯,有楊化群根據藏文的翻譯,同載1982年第一期《世界宗教研究》雜志。

  還要在此說明一點、即于八十年代,法尊法師從藏文譯出《集量論略解》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釋量論》由中國佛教協會出版,這對藏傳因明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大貢獻。

  總之,法稱論師可以說給中古因明以光彩的結束,也可以說爲因明學可以和近代邏輯學比較研究開辟了個良好的途徑。

  2.藏傳因明學隨著藏文的創製輸入吐蕃

  吐蕃無文字以前的曆史,雖經叁十二代贊普,有不少傳說,史學家也有些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對社會的性質、族源等問題,各持己見,在這裏不涉及這些問題。

  在公元七世紀,吐蕃叁十二代贊普松贊幹布(公元617—698年),正值唐朝隆盛時期,誕生于吐蕃,十叁歲登位,雄才大略,鄰邦賓服。因與鄰邦禮節往返及治理政事,深感無文字的不便,乃派遣圖彌桑布紮等人,去天竺遊學,學成返吐蕃後,即以梵文爲藍本,采取吐蕃語言中所必須的文字,略加刪補,造成以四個韻母及叁十個聲母爲主的藏文拼音文字,並使用這種文字,開始翻譯了《寶雲經》,《寶箧經》等。因贊普崇信佛教,除令人翻譯佛經外,還延請天竺學者孤薩裏論師及響迦惹婆羅門,尼泊爾的屍羅曼殊論師,漢族人大天和尚。吐蕃則有圖彌桑布紮,達摩廓沙,拉垅金剛祥等共同翻譯佛教典籍。

  至高宗元年,松贊幹布八十二歲逝世,墀德祖旦贊普,繼承其高祖之譯經宏法事業,派人往印度迎請大德,並學習大乘經典,又從漢文經典轉譯《金光明經》等。

  至天寶元年(《布敦佛教史》謂戌午年,則是玄宗開元六年),赤松德贊又邀請蓮花生和班欽·比瑪拉米紮等很多大學者來藏進行翻譯工作,直至公元十世紀末,印度佛學家來藏爲止。在此時期譯出顯密經典,也順帶譯出一部分因明學著作。

  藏族史學家和佛學家們把藏傳佛教分爲前宏期和後宏期。在前宏期,關于因明學著作,由智軍、吉祥積等譯出法稱的《因滴論》,《觀相屬論》及《自釋》;調伏天著《正理滴論大疏》,蓮花戒著疏,勝友著略疏等,宏揚情形無從稽考。

  在後宏期中,初由寶賢之徒瑪善慧譯師譯出法稱的《釋量論》第一品自釋,由天王慧譯出《釋量論》後叁品釋,又譯出《诤正理論》及釋迦著的疏鈔等,廣宏于阿裏等地,稱舊因明。

  次由俄大譯師洛登喜饒,譯出法稱的《定量論》,《正理滴論》,慧生密著《釋量論後叁品疏》,《釋量論莊嚴疏鈔》,法勝著《定量論疏》,對瑪善慧譯的《釋量論》,及前期所譯之因明諸論,均依善本詳加校正。與俄譯師同時,複有獅子幢譯出陳那的《集量論》及《自釋》。印度因明學主要論典,譯至此竣事。

  至吐蕃最後一代贊普朗達瑪滅佛,大約從公元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初,佛教經過幾十年的厄運,又複興起來,即從十一世紀初仁欽桑波(寶賢958—1055)以後,譯出的顯密經典,屬于藏傳佛教後宏期,在這個時期因明著作才翻譯完成,其詳細書目,請參考拙作《藏傳因明學發展概況》。

  3.藏傳因明學的翻譯、講說、傳播

  至贊普赤松德贊時期,雖伴隨佛經的翻譯輸入,也引進了因明著作,但西藏尚未建寺剃度,赤松德贊從印度迎請菩提薩埵和蓮花生等莅藏,倡建具有叁種風格的桑耶寺,並從印度、尼泊爾等地請來大學者,並派人到長安留學,很注意培養翻譯人材,大量翻譯古典佛經,初建僧團,大興佛教。

  關于桑耶寺翻譯,講說因明學的記載,可參閱有關史籍。藏傳佛教後宏期有仁欽桑波之高足瑪善慧譯出《釋量論》及諸注釋,宏傳因明,當時所宏之因明稱爲舊因明,俄·洛登喜饒所宏傳之因明,稱爲新因明,是藏傳因明之濫觞也。

  桑普寺創建以後,著名學者輩出,其中尤爲著名的學者鄂勒巴協與他的侄子,留下了衆多譯作的大翻譯家俄·洛登喜饒 (1059一1109)和涉足于西藏中觀學及論理學(因明學)曆史的洽巴卻吉生格(1109一1169)這兩位著名學者,奠定了後世桑普寺的基礎。

  洽巴卻吉生格,在因明學方面,他與後世的許多藏族學者持有不同觀點,他在桑普寺當座主時,正值俄·洛登喜饒譯出並研究《定量論》,這也算是新因明學派傳統的開始期。洽巴卻吉生格,一般人都稱他爲洽巴卻生,譯意爲法獅子,他從新因明學派的立場,寫出了藏族撰述文獻中,可以說是最初的論理綱要書《攝量論義》(bsdus-grwa)。這一洽巴卻生流派因明學,曾受到薩迦派中興者薩迦班智達(1182—1251)的批判。

  洽巴卻生死了十幾年後,桑普寺分裂成上院和下院。當上院座主梁細的弟子後來成爲座主的甲清汝娃,以及甲清汝娃兄弟並弟子桑日,在楚普寺創建《般若因明紮倉》,後來出了著名學者一切智者(1290--1364),不僅在楚普寺,並在夏魯寺等,也有關于《定量論》等方面的教義,成爲桑普派的主流。

  在梁細當座主時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以及在甲清汝娃之後的曲彌娃當座主時以後成爲元朝帝師的薩迦派的八思巴都曾拜訪過桑普寺並進行講演。

  此後,絨敦·釋迦堅贊(1367—1449)在澎玉地方,創建了薩迦派顯教學的中心地即那爛陀寺,當時的體製幾乎模仿桑普寺學習因明學的製度。

  桑普寺下院的座主中,有名的是洛桑尼瑪,他是格魯派的鼻祖宗喀巴·洛桑紮巴(1357—1419)的侄子,他在任桑普下院的座主以後,又就任了甘丹寺的第九代座主(khri-pa)。從那時起,桑普寺與格魯派的聯系日益加強。

  格魯派所屬的四大寺,如前藏的甘丹、哲蚌、色拉,以及後藏的紮什倫布寺,各寺學製都基本上按照宗喀巴創建的學製進行,前藏叁大寺的學僧,除遵行經常性的學製,有兩個特殊的學期,一個是“桑普寺的夏學”,到這時叁大寺的學僧都要會聚在該寺進行學習,主要是辯論因明學,因爲人多,桑普寺無法容納居住,只舉行一個儀式,在廣場上展開辯論一天,這個夏學製就算結束了,看來這主要是紀念桑普寺開創以來的學習因明學製度,記得在1946年夏我還去參加過—次。第二個就是“绛饒朵寺的冬學”,到了每年的冬季,叁大寺都選派經常學習都較好的學僧,會聚在饒朵寺,曆時一個半月,叁大寺的紮倉(相似于大學的學院)、康村(相似于學院的基層組織),幾乎都分別在那裏修蓋有房舍,供學僧食宿、學習。每天大辯論,都是在露天大辯論場上,一二千人在那個荒山坡上,當展開辯論的時候,真有震撼山谷,驚駭禽獸的氣勢,而生活環境條件可算是艱苦的了,在這裏一個半月時間中,都集中辯論因明學,只有通過這個辯論的學僧,才能夠在各寺爭取到考拉讓巴格學位的名次,我也曾被選派去參加過這個冬季辯論大會叁次。

  在後藏紮什倫布寺先有格登珠巴講授《因明概論》(tshad- ma-rigs-rgyan)等,後之學僧亦繼承這個學風。而薩迦寺的薩迦班智達則專講《量理藏論》(tshad-ma-rigs-gter)等,後之學衆亦遵照薩迦班智達創製的學製進行修學。

  4.藏傳因明學科形成的特點

  因明,在藏族文化中,列入五大明處之一,它與其他大明處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尤其是一個理論的創立與分析,更離不開因明的辯證方法去進行辨析,特別是研究到佛學的深刻觀點和實踐的方法,都離不開因明——邏輯規律的推論形式。

  上述各學寺基本上形成了除學習佛教哲學以外,有藏傳因明學的特點,其特點概括爲:

  (1)組織:從這些主寺,還發展到各轄支寺,其中以格魯派爲最廣,從衛、藏、西康到甘、青的拉蔔楊寺與塔爾寺等,都形成了這個學製的組織機構。

  (2)製度:各寺廟保證有相應的晉升製度,例如按學習的成績,可以考取繞绛巴,嘎舉格西等學位。凡得了這些學位的高僧,其晉升的出路,可以升任寺廟的洛本、堪布等職務,甚至任活佛、大活佛的經師,如任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等的侍讀 (mtshan-zhabs)、經師(yongs-vdsan)等,以至升任教主· 甘丹赤巴(dgav-ldan-khri-pa)。

  (3)課本:各寺院除依據從印度傳來的因明學著作學習,還根據各自的學習實際情況,編寫各級因明學課本,而且多有各自的內容特點,並有注釋先輩因明學家撰述因明專注的觀點等。

  (4)學習之風:一般是入寺學僧分別自由拜師學。

  ①學習方法,是學僧個人或約幾個人到老師居…

《藏傳因明學 藏傳因明學提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