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因明學 藏傳因明學提綱▪P4

  ..續本文上一頁住處,就地而坐,先由老師念誦課文,學僧按照念熟之後,即講授課文的意義,最後是放下課本,老師教辯論方式方法,由是老師提問,學僧回答。老師再考試上次學習的,並去辯論場辯論的情況。

  ②每一紮倉有一個集體露天林蔭大辯論場,辯論場地,用碎石鋪成,去辯論場的學僧,都統一在紮倉學監(dge-bskos)的指揮下,分班級席地而有次序的坐下。

  ③在班級中,每班有一班長(skyor-dpon)維持秩序,每班學僧輪流坐在班的中央,充任答辯者,其他學僧爭先恐後的起來提問,僧服披單照例脫下纏于腰間,拍掌蹬腳,以宏亮的聲音提問題,答辯者端身正坐,頭戴黃雞冠形僧帽,認真聽取提問而答,如遇答非所問,或文不對題,或有錯誤時,提問者則用辯論工具念珠,在答辯者頭上繞叁圈,口念“科爾松”(vkhor-qsun意譯爲“轉叁輪”)或“擦”(tsha意譯爲“羞”)!整個露天辯論場上,氣氛十分熱烈。

  ④每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大辯論期,每期爲一個月,這中間還各有半個月的辯論安排,其余時間,爲學僧自籌生活安排,如磨糌粑面、背水、撿牛糞等燃料。有時在自己的僧舍裏按老師的安排,背誦課文,或翻閱參考書。有的爲了避免幹擾,幹脆背起書箧,帶點糌粑面到近處山間岩穴,專心背書看書,用涼水揉糌粑度日。

  ⑤紮全堪布(mkhan-po相當校長)按期到達露天辯論場,逐班抽查學習情況,或臨時抽考背誦,辯論;而在四大辯論期節,由堪布親臨指導,由班與班學僧對辯(vdsan-grwa-thug)。平時,每天晚上,在康村及其所屬僧舍居住的學僧,必須出舍按年資排坐在院壩內,背誦課文,有康村執事(khams-tshan- dge-rgan)巡察,如發現不出舍背書者,給予一定的處罰。

  ⑥每年堪布有兩次背誦面試,一次是在夏季,一次是在冬季,每次每個學僧規定背誦長貝葉經五十頁,超過者,在大經堂受獎,不足五十頁者,罰背碎石鋪露天辯論場,或冬天罰背冰塊澆大辯論場的樹木。

  從這些方面,形成獨具特色的藏傳因明學的發展。藏族學者撰述的因明著作,據我見過的有五十余種之多,在1983年,我參加全國首屆因明學術討論會,以藏族學者的因明著作初探爲題提供了一篇介紹性的文章。

  二、因明學與邏輯學的關系、因明學在佛教哲學中的地位、並與哲學的關系

  關于這個問題,擬分做五點來談。

  1.因明學的內容簡介

  講到因明學的內容,真是浩瀚無際,從早期翻譯成漢文的作品,只有二論,即《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自玄奘把這兩部名著譯成漢文之後,不僅在漢地傳播,還傳到日本、高麗等國,因爲它是以漢文譯本爲媒介,傳播和發展起來的,所以,我稱這個傳播爲“漢傳因明”。從印度輸入我國西藏的因明著作之多,是驚人的,據藏文《丹珠爾》記載有六十多種,內容極其豐富多彩,我曾在80年赴京應考答辯考試後筆試寫過一篇題爲“藏傳因明學發展概況”的拙文,作了較具體的介紹。隨著佛學在西藏的傳播,因明學也在西藏有較大的發展,據我所見過有關藏族學者撰述的因明學著作,有五十多種,我參加1983年“全國首屆因明學術討論會”,曾寫一篇短文作過簡單的介紹。這些因明作品,還傳播到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青海等藏區,以及蒙古地區。現在還伴隨流亡國外的藏族學者,傳播到歐美等,因爲因明學是以藏譯本因明著作爲媒介傳播到上述地區和國家的,所以我稱這個傳播爲“藏傳因明"。我認爲這個劃分法,比較好懂,概念比較明確。

  現在我就根據藏傳因明材料作個簡單的敘述:首先,陳那《集量論》的皈敬頌說:

  “敬禮定量欲利生,

  大師善逝救護者;

  爲成量故從自論,

  集諸散說彙爲一。”

  這個頌文,敘述陳那敬禮圓滿完成自利和利他的佛陀之後,爲了成立“正量”,他乃把散述于其它著作中的因明論點,集中在一起,所以寫了這部《集量論》,藏傳稱它爲“經”,這就說明該書在吸收其它因明觀點,加以改造和開拓新見解的重要性。此書內容分爲:卷一、現量品,卷二、自義(利)比量品,卷叁、他義(利)比量品,卷四、觀喻、似喻品,卷五、觀遣他品,卷六、觀反斷品。

  其次,陳那的再傳弟子,法稱《釋量論》的皈敬頌文說:

  “敬禮于具足,除滅分別網,

  甚深廣大身,遍放普賢光。”

  法稱論師在寫作這部《釋量論》的開頭,敬禮具足叁種圓滿的佛陀,其目的是祈求加庇,促使這部因明論典,能夠圓滿成功。佛陀究竟具足哪叁種圓滿呢

  簡單說,佛陀具足自利圓滿,具體說,佛陀永遠斷除了分別網,證得微妙的自性身,甚爲深邃的圓滿報身,廣大的變化身,這叁身是佛陀經過長期修煉,所證得自身起徹底變化的豐碩成果,所以自身受益已經圓滿。佛陀具足利他圓滿,是說佛陀不是獨善其身的人,他教育衆生世間和出世間所有善妙普賢功德,令諸有情隨其所應,而修煉證得,同臻佛位。佛陀具足利他圓滿的方法,是說佛陀普遍放射演說法類之光明,即爲衆生宣講佛法,就是徹底利益衆生的方便,從而能消除諸有情的愚癡黑暗,而達到內心開朗純潔境地,亦作饒益有情之勝業。圓滿完成了上述叁種功德的人,就是崇高的佛陀。

  敬禮佛陀之後,法稱就立誓要寫成《釋量論》,所以標出了他立誓之詞:

  “衆生多著庸俗論,由其無有般若力,

  非但不求諸善說,反由嫉妒起瞋恚,

  故我無意謂此論,真能利益于他人,

  然心長樂司善說,故于此論生歡喜。”

  這段頌文的意義,是要弄清楚法稱向佛陀敬禮之後,爲了表示他要較詳細地解釋陳那的《集量論》。因爲陳那集量論博大精深,一般人難窺其堂奧,沒有主要爲利他人的意思,因爲衆生多數愛著庸俗的論著,又無分辨善惡的智慧力量,非但不尋求善說,由于嫉妒纏心反而于善說生起嗔恚心,然而法稱我對于此論的寫作仍生歡喜,並爲了使自己對于善說長時間愛樂而修習。

  這部釋量論共分四品:(一)自利(義)比量品,(二)成量品,(叁)現量品,(四)他利(義)品。

  這部論雖看只有四品,但各品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在此無法詳加介紹,只就第一品的開頭一頌,作個簡略介紹:

  “宗法、彼分遍,是因彼唯叁。

  無不生定故。似因唯所余。”

  此論既是爲廣釋集量論而造,爲什麼違背諸品次序而先說自利(義)比量品呢

  因爲分辨是義非義,必須依靠比量智慧。爲了建立比量智,消除諸邪智,所以先講說自義比量。若爾,爲何不先說比量之自相差別,而說因呢

  正由于解釋正因,便能消除對比量的邪智。若爾,正因之自相雲何

  又有若幹種差別呢

  比如“所作性”,就是成立“聲無常”的正因(邏輯),以是成立彼之宗法,及是彼宗一分、所主法遍于因之叁相故。這就是說,叁相就是正因的自相。叁相者,一是宗法,即前陳宗之屬性。二同品定有性,即後陳法之同品事物定有因義。叁異品遍無性,即後陳法之異品事物必全無因義也。此後二相在頌文中只雲“彼分遍”便已包括。因爲後陳法的範圍既遍包因義,則凡具因義者必皆具後陳法義,即第二相。凡無後陳法義者亦必不且因義,即第叁相。玄奘法師譯的因明論說:“說因宗必隨,宗無因不有”一即是此義。又漢文論中之“宗”字。有時單指前陳有法,如“遍是宗法性”之宗字。有時單指後陳法,如“說因宗必隨”之宗字。有時指總宗,如宗、因、喻叁支宗字。如是差別,初學實難了解。在藏文論中,諸字各異,故無此弊。

  如是正因,唯有果性、自性、未緣到(有譯爲“不可得”)叁種因,以宗法與無則不生的關系,于唯果、自、未緣到因上決定故。除彼叁種之外,其余諸因皆是似因(不正確因明論式),以彼諸因皆不完具叁相故。漢文之因字,有時是指因果的因,即表能生義。有時是指宗、因、喻的因,即表能立義或能了義。亦難分辨。而在藏文中二字各別,無此混亂之弊。又似因(不正確因)總有叁種過,謂不成、不定、相違(矛盾)。若所舉因缺第一“宗法”相,則犯不成過。若所舉因(理由)缺後二相,則犯相違過。若缺後二中隨一相,則犯不定過。因與後陳法的關系,若因于同品上定有,于異品上全無,則是正因。若因于同品上無,于異品上有,不論全有或一分有,則是相違因。若因于同品異品上,或皆有,不論全有或一分有,或皆無,則是不定因。如果這四句已足——同品有、異品有,同品有,異品無,同品無、異品有,同品無、異品無。不須再用九句因檢查,這算是一個分辨因的一個改進。但九句因之說,又別有用處,恐文繁不述。

  第叁、《因明入正理論》這部書,玄奘于公元647年,從梵文譯成漢文,署名“商羯羅主”造,後來由藏族學者從梵文譯成漢文,其書名則爲《量入正理門論》,署名“陳那大論師”造。從漢譯因明二論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部書的兩個譯本,曆來學者頗有爭執,我在上面已引《丹珠爾》的敘述作了說明,在此不再重述。但要引這部書的概括性文如下:

  “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

  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

  這總說爲八門分析,在此可以簡單敘述概括爲四點:①簡要說明宗、因、喻叁支,並解析因叁相。②詳細列舉叁十叁種因明過失(似宗九過,似因十四過,似喻十過。)。③概括說明現量與比量,這主要是講認識方面的問題。④說能破與似能破,這主要是講批判方面的問題。

  至于有關這些具體問題的詳細對辯方式等,請參看本人的譯作部分。

  2.因明與邏輯的異同

  邏輯,大體說來,學者們把它劃分爲:形式邏輯,數理邏輯,辯證邏輯。這是不同的但又有聯系的叁門學科。了解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于了解形式邏輯這門學科的性質是有幫助的。

  形式邏輯是一門以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爲主要研究對象,同時也涉…

《藏傳因明學 藏傳因明學提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