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四百論講記(四十四)
前面已經破除了虛空、時間、極微的常性,接下來再來破除有些修道者執著的解脫爲常性。
己四、破解脫爲常性分二:一、破內教有部宗義;二、破外教數論宗義。
在內道中,除小乘有部以外,都承許解脫是對衆苦永斷的假名安立,而只有有部認爲,解脫是實有的,並且是常性的。在外道中,除順世外道以外,都認爲有解脫,並且他們各自所追求的解脫,也都是實有、常性的。但是對于修行者來說,不破除解脫是實有、常性的執著,就會對修解脫道産生巨大的障礙。
庚一、破內教有部宗義
首先來看有部宗對涅槃的安立。有部宗說,佛在經中說:“苾刍當知,有涅槃界,無生、無滅、無相、無爲,究竟安樂。”有涅槃界,即說明涅槃實有;無生、無滅,即說明涅槃是常。這個實有、常性的涅槃,就像一個矗立著的水壩,能阻擋來自輪回的煩惱洪流。修道者涅槃後能不生起煩惱,不再轉生輪回,就是因爲有這水壩一樣的常性涅槃存在。如果涅槃不是常性的,那麼煩惱與業又會重新生起來。
離縛所縛因,若有余解脫,
彼都無所生,故不名解脫。
(唐譯:
離縛所縛因,更無真解脫,
生成用阙故,設有亦名無。)
難詞釋義
縛:這裏指能縛,即煩惱集與有漏業集。
所縛:煩惱與業所導致的有漏五取蘊身之苦果。
因:是指獲得解脫的方便,即所有能除諸縛的聖道,也就是八正道等叁十七道品。
解脫:“解”謂離縛,“脫”謂自在。也就是解除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獲得自在之義。
彼:指“余解脫”。
所生:指無漏的斷證功德。
頌文直解
離開了能系縛的煩惱與業的集谛、被系縛的有漏五取蘊的苦谛,以及能解除系縛的道谛之外,如果還單獨存在著一個其他的常性解脫,那麼因爲從它沒有任何斷證的功德産生,所以連解脫的名也稱不上。(離開了能系縛的煩惱與業的集谛、被系縛的有漏五取蘊的苦谛,以及能解除系縛的道谛之外,就再也沒有真正的解脫,即使有解脫,對于修道者自身沒有脫離系縛而自在的殊勝作用,這又怎麼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解脫呢?)
釋義
這一頌前兩句引述了有部認爲單獨有一個實有、常性的解脫的觀點,後兩句指出了這種觀點自相矛盾之處。其中第叁句是理解本頌的關鍵。
如果像有部認爲的那樣,有一個實有、常性的解脫與苦谛、集谛、道谛並存,那麼正因爲它的實有、常性,而不可能有任何作用。爲什麼說一旦真有一個實有、常性的解脫,它就沒有作用呢?這是因爲,常性的法,是不能産生任何作用的,一旦有作用産生,就說明它並不是常性。既然它沒有任何作用,就不能産生斷證功德,不能産生斷證功德,就與解脫沒有絲毫的聯系,這樣就根本不能叫做解脫了。
這裏解脫、涅槃、滅谛是一個意思。《大乘莊嚴經論》裏面彌勒菩薩講:“解脫唯迷盡。”就是對于迷亂消盡假立爲解脫的,也就是你先前有迷亂,迷亂滅了就假名爲解脫,所以離開能縛、所縛、因,畢竟無有其它的實有的解脫。
能縛、所縛、因、假立的涅槃,其實就是四谛,下面來講一下這四谛的具體含義。
四谛又名四聖谛、四真谛,即聖者所見的四個真理,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谛是真實不虛的意思,四聖谛就是四個真實不虛的道理。苦谛是指叁界六趣的苦果,是迷之果。集谛是貪嗔等煩惱,及善惡諸業,業與煩惱能集起叁界六趣的苦報,所以叫集谛,這是迷之因。滅谛是涅槃,涅槃滅盡了惑業,遠離了生死之苦,所以叫滅,是悟之果。道谛是八正道等,能通向涅槃,所以叫道,是悟之因。前兩個是流轉的因果,又名世間因果;後兩個是還滅的因果,又名出世間因果。以譬喻來說四谛,那麼苦谛就如各種疾病;集谛就如病因;滅谛就如病已痊愈;道谛就如治病,使病再不生起。
這其中,能縛是集谛,因爲能使所縛無自在的緣故;所縛是苦谛,因爲被煩惱束縛的緣故。遮止的方便,就是道谛,因爲它能斷除煩惱的緣故。有部宗說,就像有了能縛和所縛,就必定有縛一樣,有了能滅的道谛,和所滅的苦谛、集谛,就必定會出現滅谛。但是,所滅猶如黑暗,能滅猶如明燈,對于苦谛、集谛的滅除這一分,假立爲滅,除此之外哪裏有單獨的一個滅的體性呢?如果還需要有一個水壩一樣的滅,來擋住煩惱,那就毀謗了道谛的作用,說明道谛還沒有能夠滅除苦和集。但是道谛能徹底斷除煩惱,而不是壓製煩惱的世間修行,所以能徹底斷除苦和集二者,所以不必要有一個水壩一樣的常性滅谛。
有部宗繼續問:如果滅谛不是實有,而是假立的,那麼滅就不應被稱爲谛,這樣在苦谛、集谛之後,就不應是滅谛,而應該直接說道谛了,四谛也就變成了叁谛了。
這點根本不相違,數字中有,不一定等于是實有的,非實有的假立法,也可以算作數量,就像過去世已滅,未來世還沒産生,這兩個是假立的,但是依然可以算進數量,被稱爲叁世。
所以,滅谛是僅僅對煩惱不再生起,不再有結蘊相續的生這一分而假名安立的。比如說今天你感冒了,到了明天,感冒好了,你就說感冒解脫了,那麼真的單獨有一個感冒解脫的實體嗎?你上哪去找呢?這是找不到的,只是觀待感冒了,才說感冒好了。同樣,解脫就是一個觀待于束縛的假名而已。
又比如,一個人被繩子綁住了,他難受得很,于是他想方設法把綁著的繩子慢慢磨斷,這時我們就說他解脫了、自由了。他的解脫,就僅僅是脫掉這繩子的束縛。所以有了束縛,才有解脫,沒有束縛,哪需要什麼解脫呢?這裏哪裏還單獨存在什麼常性的解脫呢?
接下來的一頌,聖天菩薩進一步指出,如果有涅槃,則必然有涅槃的所依。涅槃的所依,要麼是五蘊,要麼是我,但是五蘊與我在涅槃時卻都不可得。偈頌這樣說:
究竟涅槃時,無蘊亦無我,
不見涅槃者,依何有涅槃。
頌文直解
此外,在涅槃界中,沒有絲毫以見世間量所安立的色、心、不相應行的法,因此涅槃中沒有諸蘊,涅槃中當然更不會有人我。如果涅槃的所依絲毫都不見,那麼實有、常性的涅槃又依靠什麼來建立呢?
釋義
小乘也承認,到了究竟無余涅槃的時候,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就寂滅了,也就是說,大家現在看到的林林總總的色,以及心裏的受想行識這些相都統統沒有了。如雲:“身滅受寂涼,想盡行已滅,識蘊皆隱沒,如是至苦邊。”
要按大乘來說,則是一切心王與心所都消歸于法界,一丁點迷亂的相都沒有了。如《金剛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涅槃界中絕對沒有五蘊與十八界的存在,所以《隨念叁寶經》中也說:“善脫諸蘊,不成諸界。”
沒有了五蘊,那也就沒有了緣著五蘊安立的我,沒有了我就是不見有涅槃者,哪裏找得到一丁點的涅槃者?是根本找不到的,涅槃者都沒有,哪來的涅槃呢?
這裏僅是遮破有部認爲的實有、常性涅槃,所以這樣說已經足夠,大乘涅槃有著不共的含義,此處不廣說。
那麼既然沒有一個常性的涅槃,那爲什麼佛還說有涅槃,有解脫,有滅谛呢?這是因爲,有持撥無涅槃的人,他們執著有生死無始無終,決定無有般涅槃界,因此,佛才說有永滅煩惱衆苦的熾火,無生、無滅、無相、無爲、究竟安樂的般涅槃界。
下面來破外道的實有、常性解脫。外道的宗派主要是承許說勝義之中有一個我,所謂生死就是這個我被束縛了;所謂的涅槃就是束縛解開後,“我”脫離出來了。
其中以數論外道的安立的神我最爲突出,所以聖天菩薩下面對此來進行遮破。
庚二、破外教數論宗義
首先來了解一下數論師關于神我的安立。數論外道認爲有個神我,當這個神我生起愛欲的時候,自性中就生起了覺或大,覺如雙面鏡,外內二面雙現外五唯與內神我的影像,能作此二似乎相合的連結。接下來逐漸生出了慢等的二十二種變異的現象。神我能思維,這個時候他就去受用色聲香味觸五唯等色法,于是就在這裏頭迷亂了,被色法束縛了。
一旦他修習少欲,不跟這些五欲接觸了,他就開始修禅定。修到天眼開時,就見到了這一切相,其實都是從自性之中變異出來的。當他明白這一點的時候呢,這些變異境馬上融入到自性當中去了,這個時候神我就孓然獨存,就是已經從變異境中脫離出來了,獲得了解脫。
這就是說,有一個神我存在著,當這個神我脫離束縛了,舍棄了愛欲,不再緣色聲香味觸胡思亂想了,那麼神我就超然了、自由了,這就叫解脫。數論師說,沒有神我誰去解脫呢?所以他就說,有個常有神我的實體存在,這個是解脫的所依。
這以上簡略講了數論派的觀點,在《入中論》、《入行論‧般若品》、《中觀莊嚴論》等裏面都講得比較具體,這裏就這樣作個簡單的介紹。下面就對這種觀點進行遮破。
離愛解脫時,有思有何德,
若無思有我,便同無所有。
(唐譯:
我時舍諸德,離愛有何思,
若有我無思,便同無所有。)
頌文直解
神我離開了對色法之境受用的貪愛,而獲得解脫的時候,還承許它有受用色法之境的思,這有什麼功德呢?有什麼好處、作用呢?如果說解脫時沒有思,但還是有神我,那麼沒有了差別法的思,顯然…
《中觀四百論講記(四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