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四)
前面已经破除了虚空、时间、极微的常性,接下来再来破除有些修道者执著的解脱为常性。
己四、破解脱为常性分二:一、破内教有部宗义;二、破外教数论宗义。
在内道中,除小乘有部以外,都承许解脱是对众苦永断的假名安立,而只有有部认为,解脱是实有的,并且是常性的。在外道中,除顺世外道以外,都认为有解脱,并且他们各自所追求的解脱,也都是实有、常性的。但是对于修行者来说,不破除解脱是实有、常性的执著,就会对修解脱道产生巨大的障碍。
庚一、破内教有部宗义
首先来看有部宗对涅槃的安立。有部宗说,佛在经中说:“苾刍当知,有涅槃界,无生、无灭、无相、无为,究竟安乐。”有涅槃界,即说明涅槃实有;无生、无灭,即说明涅槃是常。这个实有、常性的涅槃,就像一个矗立着的水坝,能阻挡来自轮回的烦恼洪流。修道者涅槃后能不生起烦恼,不再转生轮回,就是因为有这水坝一样的常性涅槃存在。如果涅槃不是常性的,那么烦恼与业又会重新生起来。
离缚所缚因,若有余解脱,
彼都无所生,故不名解脱。
(唐译:
离缚所缚因,更无真解脱,
生成用阙故,设有亦名无。)
难词释义
缚:这里指能缚,即烦恼集与有漏业集。
所缚:烦恼与业所导致的有漏五取蕴身之苦果。
因:是指获得解脱的方便,即所有能除诸缚的圣道,也就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解脱:“解”谓离缚,“脱”谓自在。也就是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获得自在之义。
彼:指“余解脱”。
所生:指无漏的断证功德。
颂文直解
离开了能系缚的烦恼与业的集谛、被系缚的有漏五取蕴的苦谛,以及能解除系缚的道谛之外,如果还单独存在着一个其他的常性解脱,那么因为从它没有任何断证的功德产生,所以连解脱的名也称不上。(离开了能系缚的烦恼与业的集谛、被系缚的有漏五取蕴的苦谛,以及能解除系缚的道谛之外,就再也没有真正的解脱,即使有解脱,对于修道者自身没有脱离系缚而自在的殊胜作用,这又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解脱呢?)
释义
这一颂前两句引述了有部认为单独有一个实有、常性的解脱的观点,后两句指出了这种观点自相矛盾之处。其中第三句是理解本颂的关键。
如果像有部认为的那样,有一个实有、常性的解脱与苦谛、集谛、道谛并存,那么正因为它的实有、常性,而不可能有任何作用。为什么说一旦真有一个实有、常性的解脱,它就没有作用呢?这是因为,常性的法,是不能产生任何作用的,一旦有作用产生,就说明它并不是常性。既然它没有任何作用,就不能产生断证功德,不能产生断证功德,就与解脱没有丝毫的联系,这样就根本不能叫做解脱了。
这里解脱、涅槃、灭谛是一个意思。《大乘庄严经论》里面弥勒菩萨讲:“解脱唯迷尽。”就是对于迷乱消尽假立为解脱的,也就是你先前有迷乱,迷乱灭了就假名为解脱,所以离开能缚、所缚、因,毕竟无有其它的实有的解脱。
能缚、所缚、因、假立的涅槃,其实就是四谛,下面来讲一下这四谛的具体含义。
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即圣者所见的四个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四圣谛就是四个真实不虚的道理。苦谛是指三界六趣的苦果,是迷之果。集谛是贪嗔等烦恼,及善恶诸业,业与烦恼能集起三界六趣的苦报,所以叫集谛,这是迷之因。灭谛是涅槃,涅槃灭尽了惑业,远离了生死之苦,所以叫灭,是悟之果。道谛是八正道等,能通向涅槃,所以叫道,是悟之因。前两个是流转的因果,又名世间因果;后两个是还灭的因果,又名出世间因果。以譬喻来说四谛,那么苦谛就如各种疾病;集谛就如病因;灭谛就如病已痊愈;道谛就如治病,使病再不生起。
这其中,能缚是集谛,因为能使所缚无自在的缘故;所缚是苦谛,因为被烦恼束缚的缘故。遮止的方便,就是道谛,因为它能断除烦恼的缘故。有部宗说,就像有了能缚和所缚,就必定有缚一样,有了能灭的道谛,和所灭的苦谛、集谛,就必定会出现灭谛。但是,所灭犹如黑暗,能灭犹如明灯,对于苦谛、集谛的灭除这一分,假立为灭,除此之外哪里有单独的一个灭的体性呢?如果还需要有一个水坝一样的灭,来挡住烦恼,那就毁谤了道谛的作用,说明道谛还没有能够灭除苦和集。但是道谛能彻底断除烦恼,而不是压制烦恼的世间修行,所以能彻底断除苦和集二者,所以不必要有一个水坝一样的常性灭谛。
有部宗继续问:如果灭谛不是实有,而是假立的,那么灭就不应被称为谛,这样在苦谛、集谛之后,就不应是灭谛,而应该直接说道谛了,四谛也就变成了三谛了。
这点根本不相违,数字中有,不一定等于是实有的,非实有的假立法,也可以算作数量,就像过去世已灭,未来世还没产生,这两个是假立的,但是依然可以算进数量,被称为三世。
所以,灭谛是仅仅对烦恼不再生起,不再有结蕴相续的生这一分而假名安立的。比如说今天你感冒了,到了明天,感冒好了,你就说感冒解脱了,那么真的单独有一个感冒解脱的实体吗?你上哪去找呢?这是找不到的,只是观待感冒了,才说感冒好了。同样,解脱就是一个观待于束缚的假名而已。
又比如,一个人被绳子绑住了,他难受得很,于是他想方设法把绑着的绳子慢慢磨断,这时我们就说他解脱了、自由了。他的解脱,就仅仅是脱掉这绳子的束缚。所以有了束缚,才有解脱,没有束缚,哪需要什么解脱呢?这里哪里还单独存在什么常性的解脱呢?
接下来的一颂,圣天菩萨进一步指出,如果有涅槃,则必然有涅槃的所依。涅槃的所依,要么是五蕴,要么是我,但是五蕴与我在涅槃时却都不可得。偈颂这样说:
究竟涅槃时,无蕴亦无我,
不见涅槃者,依何有涅槃。
颂文直解
此外,在涅槃界中,没有丝毫以见世间量所安立的色、心、不相应行的法,因此涅槃中没有诸蕴,涅槃中当然更不会有人我。如果涅槃的所依丝毫都不见,那么实有、常性的涅槃又依靠什么来建立呢?
释义
小乘也承认,到了究竟无余涅槃的时候,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就寂灭了,也就是说,大家现在看到的林林总总的色,以及心里的受想行识这些相都统统没有了。如云:“身灭受寂凉,想尽行已灭,识蕴皆隐没,如是至苦边。”
要按大乘来说,则是一切心王与心所都消归于法界,一丁点迷乱的相都没有了。如《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涅槃界中绝对没有五蕴与十八界的存在,所以《随念三宝经》中也说:“善脱诸蕴,不成诸界。”
没有了五蕴,那也就没有了缘着五蕴安立的我,没有了我就是不见有涅槃者,哪里找得到一丁点的涅槃者?是根本找不到的,涅槃者都没有,哪来的涅槃呢?
这里仅是遮破有部认为的实有、常性涅槃,所以这样说已经足够,大乘涅槃有着不共的含义,此处不广说。
那么既然没有一个常性的涅槃,那为什么佛还说有涅槃,有解脱,有灭谛呢?这是因为,有持拨无涅槃的人,他们执着有生死无始无终,决定无有般涅槃界,因此,佛才说有永灭烦恼众苦的炽火,无生、无灭、无相、无为、究竟安乐的般涅槃界。
下面来破外道的实有、常性解脱。外道的宗派主要是承许说胜义之中有一个我,所谓生死就是这个我被束缚了;所谓的涅槃就是束缚解开后,“我”脱离出来了。
其中以数论外道的安立的神我最为突出,所以圣天菩萨下面对此来进行遮破。
庚二、破外教数论宗义
首先来了解一下数论师关于神我的安立。数论外道认为有个神我,当这个神我生起爱欲的时候,自性中就生起了觉或大,觉如双面镜,外内二面双现外五唯与内神我的影像,能作此二似乎相合的连结。接下来逐渐生出了慢等的二十二种变异的现象。神我能思维,这个时候他就去受用色声香味触五唯等色法,于是就在这里头迷乱了,被色法束缚了。
一旦他修习少欲,不跟这些五欲接触了,他就开始修禅定。修到天眼开时,就见到了这一切相,其实都是从自性之中变异出来的。当他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呢,这些变异境马上融入到自性当中去了,这个时候神我就孓然独存,就是已经从变异境中脱离出来了,获得了解脱。
这就是说,有一个神我存在着,当这个神我脱离束缚了,舍弃了爱欲,不再缘色声香味触胡思乱想了,那么神我就超然了、自由了,这就叫解脱。数论师说,没有神我谁去解脱呢?所以他就说,有个常有神我的实体存在,这个是解脱的所依。
这以上简略讲了数论派的观点,在《入中论》、《入行论‧般若品》、《中观庄严论》等里面都讲得比较具体,这里就这样作个简单的介绍。下面就对这种观点进行遮破。
离爱解脱时,有思有何德,
若无思有我,便同无所有。
(唐译:
我时舍诸德,离爱有何思,
若有我无思,便同无所有。)
颂文直解
神我离开了对色法之境受用的贪爱,而获得解脱的时候,还承许它有受用色法之境的思,这有什么功德呢?有什么好处、作用呢?如果说解脱时没有思,但还是有神我,那么没有了差别法的思,显然…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