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五)▪P2

  ..續本文上一頁像這樣,接觸到境界時,心裏迷惑,起貪、嗔、嫉、慢等,叫做思惑。

  “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就是通過說法使衆生認識空性,從而消除貪欲。

  “塵勞”這裏解釋成五欲。也就是以五欲爲所緣緣,會使心染汙、動蕩,因此稱爲“塵勞”。(比如誘人的色聲香味現前時,心就會耽著在上面,而且會起各種分別,很快心就會迷亂,會不清淨。)現在“散塵勞”,不是用炸彈去炸開它,而是要觀到它本來是空的。比如銀幕上顯現美女的影像,如果執爲實有,就會生起貪心,導致心不清淨。但如果能認識這只是一種虛假的顯現,根本得不到,心裏不動念,就會散掉塵勞。像這樣,不論顯現什麼景象、什麼聲音、什麼人等,明白這只是虛假的相,心裏不動念,就不會被擾亂、染汙。總之就是宣說諸法空性來消除實執,就叫做“散”。

  再講“壞諸欲塹”。經上說:“欲是苦的根本。”就是因爲有了欲、有了追求,才不斷地生煩惱、造業;由不斷地生煩惱造業,就不斷地感召輪回苦,所以說“欲是苦的根源”。這裏“欲”要做廣義理解,不光是指男女間的情欲,對世間的五欲六塵,對一切人、事、物,凡是有求取的欲望都叫做“欲”。以欲作爲根本動力,就會驅使著身口意發起種種造作,這就是産生了業;而有了業力,就一定要受生叁界;一受生叁界,就又有了後面的有漏蘊;而有漏蘊相續,就會從中不斷地出生苦苦、壞苦、行苦,所以說“諸苦相續”。

  那又爲什麼比喻成“塹”呢?原因是貪欲習氣經過無數次串習,已經根深蒂固,很難超越,所以比喻爲“塹”。“塹”是指過去圍繞城牆的護城河,距離地面很高,一旦掉進去,就很難爬出來。衆生都陷在很深的欲塹裏難以超過。現在轉正*輪,就是從不同層面開示對治貪欲的法門,來破掉貪欲的深塹,這叫“壞諸欲塹”。比如開示苦谛和集谛,讓衆生認識到愛欲的過患而發起厭離;開示空性教法,讓衆生觀察到既沒有貪欲者的我,也沒有所欲求的境,從而歇下向外追求的心。這樣衆生在聞法之後思維、修習,乃至最後現證真谛,就能除滅一切見、思煩惱。

  嚴護法城,開闡法門。

  涅槃是安身之處,稱爲“法城”。涅槃是指不生不滅的本性。衆生由于一念無明妄動,起惑造業,以生滅心變現生滅的境界。這樣輪轉不已,就掉到輪回裏去了。而說法的目的就是教導衆生不要再背覺合塵,也就是不要迷失自己的本覺,落在虛假的五塵裏攀緣執著,應當反過來背塵合覺,時時合于不生不滅的本性。要以綿密地觀照來莊嚴涅槃城,這叫做“嚴護法城”。

  “開闡法門”,就是爲了使衆生入于涅槃城,或者入于不生不滅的本性,而善巧地開示、闡述種種法門,來引導衆生趣入涅槃境界。

  洗濯垢汙,顯明清白。

  這裏“垢汙”指客塵,“清白”指本性。以著相的迷惑而玷汙智慧身,叫做“垢汙”。具體分有惑、業、生叁種雜染,而這所有一切都只是虛妄的分別,就像夢中的境界那樣是實際不存在的,所以說真實中本無垢汙。這本來清淨的體,就叫“清白”。

  現在宣說空性來使衆生“洗濯垢汙,顯明清白”。就是他通過聞思修而現證空性之後,就能止息顛倒夢想,這就是“洗濯垢汙”;這樣淨除客塵之後,就顯現出本有的清淨妙體。也就有了無相的智慧。

  凡夫習慣了分別戲論,一提到什麼,總會說:是一個,或者是多個,或者是有是無、是常是斷、是來是去、是生是滅,或者是善的惡的、美的醜的、垢的淨的……但要知道,一說到是什麼,就落在一邊上了,就是分別心緣在戲論上轉。實際上妙體是離一切相的,不能說它固定是一是多、是常是斷、是來是去、是染是淨……這裏要在觀念上轉變,不要老說一定是個什麼,不然就成了這是可以說得到、可以緣得到的東西。但萬法的本體是不可能墮在意想分別的某一種相裏,或者不可能落在固定的某一個邊上,像這樣叫做“無相之解”,就是指本有的離戲的清淨本體。

  轉*輪的目的就是引導衆生遠離顛倒的妄想執著而顯明本性,這就是“顯明清白”。

  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光”,就是光顯、開顯,這是指轉*輪能顯揚真理,覺悟世間。

  “融”,就是指大小、權實、偏圓、頓漸等的無量法門都融會于一心之內,彼此沒有矛盾,完全融通無礙。這樣就能把一切佛法都會歸在一條完整的菩提道上,設立次第而作引導,或者能做適合衆生根機的教導。

  “宣流正化”,就是以契理、契機地傳授佛法,使衆生改正錯誤的觀念、行爲,逐漸地由惡轉爲善、由染轉爲淨、由迷轉爲悟、由小轉爲大。這裏,“化”是教化、轉化的意思。轉*輪是最根本的事業,它的偉大就在于能化導人心,這叫“宣流正化”。

  入國分衛,獲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叁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

  “分衛”是梵語,翻爲乞食。《清淨分衛經》說:如來和一切聖賢等有證道的智慧,常自飽足,並沒有貪著食物的念頭,也不會想到有食物這件事。但是如來以慈悲心愍念衆生,仍然徒步行走,去城市、聚落次第乞食。“豐膳”,指施主們所供養的豐盛食物。佛接受衆生的飲食供養,目的是爲了讓衆生種大福德。佛內在具有最極圓滿的功德,因此成爲無上福田。所以說“貯功德,示福田”。

  施主供養佛飲食之後,接著就殷重地請法。佛要說法時,顯現微笑,這是發起說法的方便。“以諸法藥,救療叁苦”,是說法的內容和目的。衆生有種種病,就有種種法藥作治療,因此說“諸法藥”。

  “叁苦”,指苦苦、壞苦、行苦。果報出現時,使得心受到逼迫而不願接受,這樣的果是苦苦的體性;果報現前時雖然有樂受,但到了樂事壞滅時,就勢必會現起憂愁、失落等苦受,這樣的果是壞苦的體性。果報現前時,無力保持,勢必遷流而去,這樣的果是行苦的體性。

  從整體上觀察,輪回的流程其實就是指有漏五蘊相續不斷地遷流,這五取蘊的法並不是自己形成的,而完全是由惑業的力量産生,所以它無法保持。這樣一種法本自的體性就是遷流,就是苦的自性。再往未來展望,會見到這其中每一個刹那的流逝都是在迎來後後一切的流轉,而沒有成爲截斷流轉的因,因此每個刹那都是苦因,這叫做“行苦”。

  現在要治療每個凡夫身上都有的叁苦連綿不斷的大病,就是通過種種方便來對治、來根除苦因——我執。輪回的緣起鏈,廣說是十二緣起,就是由無明生行、由行生識、由識生名色,由名色生六入等等(無明→行→識……生→老死);略說就是由我執起煩惱,由煩惱造業,由造業感苦(我執→煩惱→造業→感苦)。所以根源就是對“我”的執著。而治療叁苦就是要開示對治我執的法,來使衆生依法修行而滅除我執。原因是:能對治我執,就不會起惑、造有漏業;而不造有漏業,就不會感召後有的蘊。這樣等到宿世的業力全部報完,就徹底斷掉了五取蘊的相續,也就根除了叁苦。

  以上講到了宣說漸教的利益,就是以設立叁乘教法來逐漸引導衆生修行,從而消除惑、業、苦的循環。最後一句是顯示宣說頓教的利益。就是要顯示菩提心的無量功德,來引導衆生趣入大乘。“授菩提記,成等正覺”:就是在衆生已經趣入大乘之後,就給他授記成佛。這一句顯示了轉*輪的目的是引導一切衆生成佛。

  以上講了轉*輪普度衆生的事業相。接下來是顯示在教化因緣窮盡時趣入涅槃的事業相。

  庚十二、入涅槃

  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衆德本。

  佛顯現在世間普度衆生,是以願力和衆生善緣和合的現象。比如水很清時,月影就現在水中;而水汙濁了,月影也會消失。在有因緣時,佛會顯現在世間說法。因緣已盡,佛也自然入滅。這只是在衆生心前示現入滅。看起來像是有“滅”,實際上不存在“滅”,因此叫做“示現滅度”。《法華經》說:“爲度衆生故,方便說涅槃。”

  其實並沒有什麼入涅槃,只是有因緣時就有化現的影像,因緣盡了,化現的影像息滅,歸于真如,就把這樣的情況叫做“入涅槃”。

  要知道所謂的十二種稀有事業相,每一種示現都能利益衆生、教導衆生。顯示入涅槃也是如此。後面的“拯濟無極”等叁句經文,就是講這樣示現的利益。“拯”,是舉起、拔出。“濟”,是度過去。“無極”,就是給予衆生無盡的利益。

  “消除諸漏、植衆德本”是指佛示現滅度,能使人厭離叁界、斷除生死業因。也就是以佛示現涅槃,能夠讓衆生醒悟到: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體性,都靠不住,所以要及時出離。這樣來使衆生發起對世間的厭離心,發起了斷生死的心。其次是衆生見到佛已經滅除了苦因苦果,入于寂靜涅槃,由此會隨學佛而欣求寂滅。或者這是指:當時在宣講《涅槃經》的法會上,有一部分小乘人得到了小乘利益,能夠消除見思煩惱,這叫“消除諸漏”。另一部分大乘人,由于佛示現得大涅槃,能種植很多波羅蜜多的善根,這叫“植衆德本”。

  到這裏就以娑婆世界示現成佛的事業相爲例,闡述了在世間示現“成等正覺”的情形。

  己叁、結說

  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遊諸佛國,普現道教。

  這是總結與會的大菩薩們具足權、實二德。“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是總結大菩薩們具足內證的實德,“微妙難量”是說內證的功德甚深微妙、難以衡量。“遊諸佛國,普現道教”則是稱贊大菩薩隨機教化衆生的權巧之德。由于內在的證量極其高深,所以能做到遍遊十方國土,宣說無量的菩提教法,來引導衆生趣向解脫和成佛。

  這裏“諸佛國”叁個字是承接上文而來。這是指:不僅在娑婆世界有像上面這樣的示現,而且在十方無數佛國裏都有極其廣大的幻化事業。唐譯裏說:“如是諸佛刹中,皆能示現。”可見是指在十方佛刹中都能示現幻化事業。

  總之,與會的諸大菩薩普遍分身在十方國土中,隨順衆生的因緣,顯示不可思議的幻變,這叫“普門示現”,叫“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是指遍于一切時處;“賢”是指普門示現,救度衆生。)

  而且這兩句也是在呼應前文,“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是呼應前面的“安住一切功德法,入佛法藏”。“遊步佛國,普現道教”是呼應前面的“遊步十方,行權方便”。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