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P2

  ..续本文上一页像这样,接触到境界时,心里迷惑,起贪、嗔、嫉、慢等,叫做思惑。

  “散诸尘劳,坏诸欲堑”,就是通过说法使众生认识空性,从而消除贪欲。

  “尘劳”这里解释成五欲。也就是以五欲为所缘缘,会使心染污、动荡,因此称为“尘劳”。(比如诱人的色声香味现前时,心就会耽著在上面,而且会起各种分别,很快心就会迷乱,会不清净。)现在“散尘劳”,不是用炸弹去炸开它,而是要观到它本来是空的。比如银幕上显现美女的影像,如果执为实有,就会生起贪心,导致心不清净。但如果能认识这只是一种虚假的显现,根本得不到,心里不动念,就会散掉尘劳。像这样,不论显现什么景象、什么声音、什么人等,明白这只是虚假的相,心里不动念,就不会被扰乱、染污。总之就是宣说诸法空性来消除实执,就叫做“散”。

  再讲“坏诸欲堑”。经上说:“欲是苦的根本。”就是因为有了欲、有了追求,才不断地生烦恼、造业;由不断地生烦恼造业,就不断地感召轮回苦,所以说“欲是苦的根源”。这里“欲”要做广义理解,不光是指男女间的情欲,对世间的五欲六尘,对一切人、事、物,凡是有求取的欲望都叫做“欲”。以欲作为根本动力,就会驱使着身口意发起种种造作,这就是产生了业;而有了业力,就一定要受生三界;一受生三界,就又有了后面的有漏蕴;而有漏蕴相续,就会从中不断地出生苦苦、坏苦、行苦,所以说“诸苦相续”。

  那又为什么比喻成“堑”呢?原因是贪欲习气经过无数次串习,已经根深蒂固,很难超越,所以比喻为“堑”。“堑”是指过去围绕城墙的护城河,距离地面很高,一旦掉进去,就很难爬出来。众生都陷在很深的欲堑里难以超过。现在转正*轮,就是从不同层面开示对治贪欲的法门,来破掉贪欲的深堑,这叫“坏诸欲堑”。比如开示苦谛和集谛,让众生认识到爱欲的过患而发起厌离;开示空性教法,让众生观察到既没有贪欲者的我,也没有所欲求的境,从而歇下向外追求的心。这样众生在闻法之后思维、修习,乃至最后现证真谛,就能除灭一切见、思烦恼。

  严护法城,开阐法门。

  涅槃是安身之处,称为“法城”。涅槃是指不生不灭的本性。众生由于一念无明妄动,起惑造业,以生灭心变现生灭的境界。这样轮转不已,就掉到轮回里去了。而说法的目的就是教导众生不要再背觉合尘,也就是不要迷失自己的本觉,落在虚假的五尘里攀缘执著,应当反过来背尘合觉,时时合于不生不灭的本性。要以绵密地观照来庄严涅槃城,这叫做“严护法城”。

  “开阐法门”,就是为了使众生入于涅槃城,或者入于不生不灭的本性,而善巧地开示、阐述种种法门,来引导众生趣入涅槃境界。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这里“垢污”指客尘,“清白”指本性。以著相的迷惑而玷污智慧身,叫做“垢污”。具体分有惑、业、生三种杂染,而这所有一切都只是虚妄的分别,就像梦中的境界那样是实际不存在的,所以说真实中本无垢污。这本来清净的体,就叫“清白”。

  现在宣说空性来使众生“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就是他通过闻思修而现证空性之后,就能止息颠倒梦想,这就是“洗濯垢污”;这样净除客尘之后,就显现出本有的清净妙体。也就有了无相的智慧。

  凡夫习惯了分别戏论,一提到什么,总会说:是一个,或者是多个,或者是有是无、是常是断、是来是去、是生是灭,或者是善的恶的、美的丑的、垢的净的……但要知道,一说到是什么,就落在一边上了,就是分别心缘在戏论上转。实际上妙体是离一切相的,不能说它固定是一是多、是常是断、是来是去、是染是净……这里要在观念上转变,不要老说一定是个什么,不然就成了这是可以说得到、可以缘得到的东西。但万法的本体是不可能堕在意想分别的某一种相里,或者不可能落在固定的某一个边上,像这样叫做“无相之解”,就是指本有的离戏的清净本体。

  转*轮的目的就是引导众生远离颠倒的妄想执著而显明本性,这就是“显明清白”。

  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光”,就是光显、开显,这是指转*轮能显扬真理,觉悟世间。

  “融”,就是指大小、权实、偏圆、顿渐等的无量法门都融会于一心之内,彼此没有矛盾,完全融通无碍。这样就能把一切佛法都会归在一条完整的菩提道上,设立次第而作引导,或者能做适合众生根机的教导。

  “宣流正化”,就是以契理、契机地传授佛法,使众生改正错误的观念、行为,逐渐地由恶转为善、由染转为净、由迷转为悟、由小转为大。这里,“化”是教化、转化的意思。转*轮是最根本的事业,它的伟大就在于能化导人心,这叫“宣流正化”。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分卫”是梵语,翻为乞食。《清净分卫经》说:如来和一切圣贤等有证道的智慧,常自饱足,并没有贪著食物的念头,也不会想到有食物这件事。但是如来以慈悲心愍念众生,仍然徒步行走,去城市、聚落次第乞食。“丰膳”,指施主们所供养的丰盛食物。佛接受众生的饮食供养,目的是为了让众生种大福德。佛内在具有最极圆满的功德,因此成为无上福田。所以说“贮功德,示福田”。

  施主供养佛饮食之后,接着就殷重地请法。佛要说法时,显现微笑,这是发起说法的方便。“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是说法的内容和目的。众生有种种病,就有种种法药作治疗,因此说“诸法药”。

  “三苦”,指苦苦、坏苦、行苦。果报出现时,使得心受到逼迫而不愿接受,这样的果是苦苦的体性;果报现前时虽然有乐受,但到了乐事坏灭时,就势必会现起忧愁、失落等苦受,这样的果是坏苦的体性。果报现前时,无力保持,势必迁流而去,这样的果是行苦的体性。

  从整体上观察,轮回的流程其实就是指有漏五蕴相续不断地迁流,这五取蕴的法并不是自己形成的,而完全是由惑业的力量产生,所以它无法保持。这样一种法本自的体性就是迁流,就是苦的自性。再往未来展望,会见到这其中每一个刹那的流逝都是在迎来后后一切的流转,而没有成为截断流转的因,因此每个刹那都是苦因,这叫做“行苦”。

  现在要治疗每个凡夫身上都有的三苦连绵不断的大病,就是通过种种方便来对治、来根除苦因——我执。轮回的缘起链,广说是十二缘起,就是由无明生行、由行生识、由识生名色,由名色生六入等等(无明→行→识……生→老死);略说就是由我执起烦恼,由烦恼造业,由造业感苦(我执→烦恼→造业→感苦)。所以根源就是对“我”的执著。而治疗三苦就是要开示对治我执的法,来使众生依法修行而灭除我执。原因是:能对治我执,就不会起惑、造有漏业;而不造有漏业,就不会感召后有的蕴。这样等到宿世的业力全部报完,就彻底断掉了五取蕴的相续,也就根除了三苦。

  以上讲到了宣说渐教的利益,就是以设立三乘教法来逐渐引导众生修行,从而消除惑、业、苦的循环。最后一句是显示宣说顿教的利益。就是要显示菩提心的无量功德,来引导众生趣入大乘。“授菩提记,成等正觉”:就是在众生已经趣入大乘之后,就给他授记成佛。这一句显示了转*轮的目的是引导一切众生成佛。

  以上讲了转*轮普度众生的事业相。接下来是显示在教化因缘穷尽时趣入涅槃的事业相。

  庚十二、入涅槃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佛显现在世间普度众生,是以愿力和众生善缘和合的现象。比如水很清时,月影就现在水中;而水污浊了,月影也会消失。在有因缘时,佛会显现在世间说法。因缘已尽,佛也自然入灭。这只是在众生心前示现入灭。看起来像是有“灭”,实际上不存在“灭”,因此叫做“示现灭度”。《法华经》说:“为度众生故,方便说涅槃。”

  其实并没有什么入涅槃,只是有因缘时就有化现的影像,因缘尽了,化现的影像息灭,归于真如,就把这样的情况叫做“入涅槃”。

  要知道所谓的十二种稀有事业相,每一种示现都能利益众生、教导众生。显示入涅槃也是如此。后面的“拯济无极”等三句经文,就是讲这样示现的利益。“拯”,是举起、拔出。“济”,是度过去。“无极”,就是给予众生无尽的利益。

  “消除诸漏、植众德本”是指佛示现灭度,能使人厌离三界、断除生死业因。也就是以佛示现涅槃,能够让众生醒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体性,都靠不住,所以要及时出离。这样来使众生发起对世间的厌离心,发起了断生死的心。其次是众生见到佛已经灭除了苦因苦果,入于寂静涅槃,由此会随学佛而欣求寂灭。或者这是指:当时在宣讲《涅槃经》的法会上,有一部分小乘人得到了小乘利益,能够消除见思烦恼,这叫“消除诸漏”。另一部分大乘人,由于佛示现得大涅槃,能种植很多波罗蜜多的善根,这叫“植众德本”。

  到这里就以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的事业相为例,阐述了在世间示现“成等正觉”的情形。

  己三、结说

  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

  这是总结与会的大菩萨们具足权、实二德。“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是总结大菩萨们具足内证的实德,“微妙难量”是说内证的功德甚深微妙、难以衡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则是称赞大菩萨随机教化众生的权巧之德。由于内在的证量极其高深,所以能做到遍游十方国土,宣说无量的菩提教法,来引导众生趣向解脱和成佛。

  这里“诸佛国”三个字是承接上文而来。这是指:不仅在娑婆世界有像上面这样的示现,而且在十方无数佛国里都有极其广大的幻化事业。唐译里说:“如是诸佛刹中,皆能示现。”可见是指在十方佛刹中都能示现幻化事业。

  总之,与会的诸大菩萨普遍分身在十方国土中,随顺众生的因缘,显示不可思议的幻变,这叫“普门示现”,叫“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是指遍于一切时处;“贤”是指普门示现,救度众生。)

  而且这两句也是在呼应前文,“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是呼应前面的“安住一切功德法,入佛法藏”。“游步佛国,普现道教”是呼应前面的“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