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六)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六)

  二、明权实二德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进一步再详细地开演这些大菩萨的修证功德。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指已经了达万法如幻,没有执著的心,如果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等等,心就有著相的染污。了达人我、法我皆空,而不住于空边,能够随缘起无边的妙用;虽起无边的妙用,心里根本不会粘著,这就是清净无秽。

  这里举幻师的比喻。在印度幻术盛行,人们对于幻术非常了解,所以一举幻术就明白:虽然有一个相,其实不可得;虽然不可得,还可以化现。古印度有很多善于幻变的人,什么东西都能变,能变宫殿、城市、庙宇,他结一个手巾能变一只兔子;把带子往下一甩,能化一条蛇……,所以,人、动物、建筑物、城市都可以化出假相来。所以这里讲“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能够变现各种不同的像,人的像里头可以变男变女,动物里变象变马等等,什么都能变。

  “本学明了,在意所为”,这是幻师起初他要学习幻术,到通达明了时,就叫“本学明了”。他对于怎么掌握幻术、怎么来变、变的事物是什么性质,都清清楚楚的。他精通这一套幻术,所以就随心所欲地作种种幻变,这叫“在意所为”。

  菩萨是大幻化师,起初他要学一切变化之道,就是菩萨首先自己要证得根本智,之后心得自在了,能够起无量无数的幻变。最后对于如何安住三摩地、变无量的身、说无量的法、怎么调化有情,整个这一套都贯通、融会、熟练,这样叫“贯综缕练”(对应前面说的“本学明了”)。

  到了已经完全纯熟,就是无功用行、任运而做,所以是“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就是住于甚深的三摩地,是真实安住,没有丝毫的移动,这样就能遍于一切处,随着众生的机感而千变万化。这里只要还处在分别执著的状态里,就做不出来,因为这是在一念顷变现无数身。这不光是烦恼去除了,连很细的刹那的生灭心都要消尽,微细流注永尽,就能变现千百亿化身。这是从法身中流出无数应化身,普遍在无数佛土里做无数的幻变。这无数的身、无数的语言、无数的表现,全部是以一个本源流出来的,所以叫大幻化师。

  刚才说的起幻化的像,对应前面“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这是表示普能化现、周遍化现。

  “在意所为”,表示菩萨通达如幻的法,到了完全纯熟的时候,就不必要先做加行、安住什么状态、再怎么样来变化,他已经到了无功用地,所以是任运地化现,不用隔一个刹那就能化无数身。比如说阿弥陀佛一时化无数身,接引无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说有实体的身来了,这是已经到了无功用地,所以一切变化随意自在。就是当心已经不被分别心的迁流所束缚,就达到了彻底的自在。因此就是“在意所为”,就是随心所欲,没有心不自在的、做不了的、感觉困难的。

  “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就像幻师知道这些都只是幻影,由于这些相都是自己幻变出来的,所以在这些幻相里什么也得不到,心不会著在上面,作各种颠倒想。菩萨就像这样,自己不会迷失在幻相当中,不会因为变了一个身体或者说了什么语言,自己就迷在里面,不会这样。就像幻师幻现各式各样的事物,观众是被迷得如痴如醉,眼睛傻傻地盯在那里!那是他的眼识被迷惑了,认幻像为实,才有这种表现。但幻师幻变之后,心里是不执著的,不会动心。

  所以《宝积经》上说:“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以知幻虚故,佛观事亦然。”好比幻师变现了各种的象马等,他知道这些都只是虚幻,自己不会迷惑,也不会因此而起各种贪嗔等的心念。这样就知道,“菩萨作幻,自于幻不迷”,并不会因此而起骄慢的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化这么多身,能度这么多众生。这是说菩萨知道了虚幻,所以他度一切众生,不见有一个所度的众生。他说一切法,不会以为自己说了什么法。本来就是虚幻的,而且完全现证了,怎么会执著我化了什么身、度了什么人?众生相也是假的!实际没有众生,但是在众生心前不无众生。

  像这样会不会住在空边呢?不会的。所以紧接一句说:“愍伤众生。”就是由于众生还在做迷梦,还有迷梦里的受苦,需要唤醒他,让他离苦。所以,“愍伤”就是以大悲心遍入一切众生界,起无边的妙用,度无数众生。

  这样就可以看到菩萨智悲双运,“智不住三有”,不著一切相,所以没有骄慢、自以为是等的心念;“悲不住涅槃”,所以能够顺应因缘、化现无量来度众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这是总结上面所说的化现在十方刹海里无穷的幻化相、无穷的事业,表示与会的大菩萨们具足权、实二德,“实”是指自己已经证到了空性,“权”是以悲心能够做无穷的化现。

  实际上,整个佛法也都统摄在这里面。所谓的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在证得根本智之后,起无边的化用。这是没有任何局限、没有任何疲厌、没有任何间断的,自然就会化一切相,度一切众生。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

  再从自利和利他来讲。

  自利方面,对菩萨的法已经无碍地究竟通达了,佛法的要领得到了,知道它的妙义,这叫“究畅要妙”。以这个缘故,就能善巧地说法,滔滔不绝。这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掌握了心要,已经决定地认识了,这样就没有障碍,可以横说竖说、略说广说,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度众生也就能够观机逗教,一看就知道学人是什么根性、什么意乐,然后就知道怎么样设立方便,恰如其分地引导他、开示他。

  “名称普至,道御十方”,就是指菩萨的教化事业非常兴盛,无论他到哪里都有大名闻,名声传遍了整个世界。这样作为大向导,能带领十方有情步入安乐之道,把他们引导到解脱、到成佛中来。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菩萨自身深入了佛境界,所以就为无量诸佛共同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就是菩萨内证跟诸佛一样,诸佛都是住于真如而行,菩萨也是住于真如而行。“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就是讲菩萨的教化事业同于诸佛(大圣指佛)。法界、诸度是佛设立的教法,菩萨也是这样设立。

  佛施设的无量无边的教法,归纳在两个要点当中,就是甚深的法界、广大的诸度。法界就是万法的本体或根源。“界”,解释为因。一切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无不还归此法界,法界即是心,心即是法界,这就是甚深。这里面的秘密不是以语言分别能够测知,所以称为“深”。所谓的悟道,无非是悟此本性;成佛,无非是证此本性。这是一切万法的根源,一切法都是从这里流出,只不过随着迷惑因缘就出现凡夫的不清净显现;随着觉悟的因缘,客尘逐渐消尽,就现出它的清净来,所以就出现圣者的清净显现。

  总之,不论清净或不清净,任何法都是从这个根源出来的,离开这个根源就什么也不可能有,所以这叫万法同源。为什么佛教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和佛平等呢?像基督教,即使生天了,也不可能成为上帝,永远只是上帝的子民。但是佛法是彻底的平等观,就是因为本体上众生和佛是平等的。所以这个叫甚深。

  然后,就是从这个体中起妙用,起无量无边的行海,这叫做波罗蜜多行。通常说的六度、十度,或者展开来无数的度,都是到彼岸的意思。

  我们佛法有甚深和广大两方面,“甚深”是指根源、指本体,本来具有法界如来藏性,因此就能成佛;“广大”就是从这里启发出无量的波罗蜜多行(也就是普贤行海),从这里会回归到法界,会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佛法归纳起来,也就是“法界、诸度”。三世诸佛是这样子设立教法,菩萨也是这样子设立教法,所以就可以看到都是如此。

  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

  这一句是讲利他的情形。

  “如来道化各能宣布”,就是如来教化众生的妙法,都能够如实地开演,所以说法等同于佛。“为诸菩萨而作大师”,就是能像佛那样利益众生,能实行佛那样的教化事业,能给菩萨众作大导师,引导菩萨成佛。

  怎么教化?“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这是一个简要的说法。因为众生有无量病,所以菩萨开无量药,宣说无量法门来引导众生。归纳起来,无量法门不出“禅、慧”二字。禅慧就是止观。对于要证得什么佛法,可以广说,也可以略说。虽然广说是无量,略说就不出禅、慧二字。也就是要证得什么呢?就是要有定慧的成就,定则一念不生,慧则了了分明;而且是定慧等持,止观不二,一念不生时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时一念不生,这就是“不二”。

  “开导众生”,就是指众生不落在昏沉里,就落在散乱中,要他不起念头,他就落在昏沉里;要他去起观照,他又落在妄想里。这样就脱离了本位,就做迷梦了!所以,所谓的引导众生,无非就是要止息他的妄分别,要回归到寂照不二的本具的心体上。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一切法的自体叫法性,或者本性。这些桌椅板凳、山河大地、男女老少这一切的相,它没有自体,它要有自体就是实法了。就像梦境里变出的种种相,它是没有自体的。由于这是心变的,所以就是以心为体。

  《起信论义记》里说:“法性者,明真体普遍义,它是一切法的本性。”离开本性是没有任何法的,如果一个法有它自己的体,那它就独立在本性之外,所以诸法并没有自体。比如身体有没有自体?身体是不是本性之外独立存在的法?实际上离开了本性,身体上的…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