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七)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先解释“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再解释“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一、超越声闻缘觉之地
声闻、缘觉的法是中下根人所修,也是佛教的方便法门。而菩萨的境界不只处在声闻、缘觉的境地,所以说“超越”。
“声闻”就是指闻到佛说法的音声而了悟四谛的人。由于认识了染净两重因果,杂染的轮回法是什么样的性质,又是由什么起因而来,清净的涅槃法是什么样的性质,又是由修什么道而能证得,对于染净因果完全通达了,从根源上明白了:“是由我执起惑造业,从而变现出六道轮回;反过来,只要见到这生命体上只有蕴而没有我,就会止息执著我而起惑造业的妄动,从而寂灭苦果、证得涅槃”。像这样修持无我之道,断尽了见、思烦恼,除去了分段生死,证入小乘涅槃,就叫“声闻地”。
而缘觉的智慧比声闻更深一些,所以叫做“中乘”(声闻是“小乘”)。声闻根钝一点,他是从果寻因,先知道果是苦的自性,然后寻找它的因是什么,一步一步地往因上寻找,最后找到是“我执”。缘觉是察因知果,是反过来从因的状况推知果的状况(就是从很细的起因的相状,能推断之后所演变出来的显著的果)。这轮回的流程是怎么一步一步地演变、演化?怎么从无明生行,从行生识,从识生名色等等?
“缘觉”的“缘”是指十二种由因缘所生的支分,叫做“十二缘起支”。“觉”就是从十二缘起支上观察而得到“无我唯法”的觉悟。意思是,从“无明”到“老死”这十二支,都是由前前生后后,都是因缘所生。所谓的轮回其实就是一个循环不断的缘起链。他就从这里觉悟到:在轮回运转的全过程中,根本没有独立的、主宰性的我存在,这里只有一个又一个因缘所生的法,里面根本就没有“我”,始终是从前前的因生后后的果,其中的每一支都不是“我”。这样了达无我之后,就会止息对“我”的执著,而停止为“我”的妄动,也因此就息掉了轮回的动力——惑、业。总之,经由观察十二缘起而断烦恼、证涅槃,就称为“缘觉地”。
但是二乘阿罗汉只证得一分空性,又堕在空边。而菩萨了达无边幻化网,得了平等法,所以是空、有二边都不住,称为“无所住处涅槃”。意思是说:虽然知道一切法空,而不著在空上;虽然了知众生空,依然任运地度众生;虽然了知国土空,仍旧精进地庄严国土,并不会住在无为的空里头。以现证空性的缘故,不会著在相上;但也不会住在空里,而是能发起无边的妙用。像这样,超过了一切声闻缘觉之地,称为“超越”。
二、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得空无相无愿三昧”,空、无相、无愿是三解脱门,从这三个门进去会得解脱。《大智度论》里讲:要看人的根器,如果是个利根,一道门就入进去了,就直接到了本性。但是如果知道了空,又还执著有个“空”相存在,那还要再说无相门,来去掉“空相”的执著;但如果还起心要取“无相”,那就再说一个“无愿”门,让你连取的心也不要起。这样来帮众生进入,但这不是固定谁都要由三个门进去。有的人是从一道门入的,有的人要从两道门入,甚至三道门入,这是有不同情况的。
这个空、无相、无愿,可以这样解释,就是一切观待因缘成立的众生和法都无自性,都没有自己的体,叫做“空”。这样本来没有它的自性或自体,怎么会有它的相存在呢?所以叫做“无相”。比如梦到是有一个孩子,也有这个孩子的相貌、言语、行动。但这只是梦中的事,真实中压根就没有这个孩子,哪有他的什么相呢?所以是“无相”。现在正现的这个相实际就是无相。由于错乱才见到这样的相,实际没有这样的相。既然是无相,就没有你心所取的;所取没有,能取就没有了,所以叫“无愿”——一切求取的心都息掉了。
像世间人要做成功人士,想得到很大的荣誉;或者说想找个很好的爱人等等,要得到这些,才觉得人生有意义,所以就一直有追求世间法的心,一直都在努力地追求,这都是因为把虚假的世间法看成实有的缘故。由于认为真的有所取的东西,所以能取的心就不断地生起,一直处在愿求的心态中。一旦知道所取的人或法如迷梦般了不可得,心就会歇下来。这样,在虚幻的世间就是随缘而过了,不是硬要勉强去求什么,因为并没有可得的东西,往外去求取就是愚痴了。所以说“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不光生死等空花,连涅槃也等空花,因为涅槃只是相对生死安立的,不必执著在哪个地方有什么“涅槃”的东西存在!这就是“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了。
这样对于空、无相、无愿安住不乱,就叫“三昧”。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
先解释“善立方便,显示三乘”,再解释“于此化终,而现灭度”。
一、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这些大菩萨们得了空、无相、无愿三昧,但不会像阿罗汉那样住在空当中,而是随缘度生,化在种种世界里,遇到有缘的人就度他。就是彻见自心之后,自己成了无事的人,所做的一切就是帮助众生出离迷梦。如果众生已经梦醒,法界太平,那就不必要做什么。但众生界是度不完的,所以发起普度众生的无尽的行愿。
那么在种种世间界里,就是随缘度众生。怎么度呢?就是“善立方便,显示三乘”这一句。《法华义疏》里讲到:方便也就是善巧,善巧就是智慧的起用。就是心非常灵通、灵妙,见到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法,设立种种方便来度众生,这就是妙用的境界。自己彻见本性,开启了差别智,智慧就会现起大用。《大集经》上说:“能调化众生,使之都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像这样就是遇到种种根机,就设立种种教法,这些教法归纳起来叫做“三乘教法”。“三乘”,是指用种种车来运载众生到达解脱果地。“乘”就是车的意思。众生在生死此岸,要让他度过烦恼中流,到达涅槃彼岸,就要有运载的工具,也就是要设立种种度脱的法门。对不同的众生,有的给他一辆小车坐坐,度他过去;有的给他一辆中巴坐坐,度他过去;再有的给他一列火车,度他过去,这就好比是“三乘”。“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实际上,心上的车子不是指外在的车子有四个轮子、有驾驶室、要朝某个方向去开。心上是认识法之后,心里有趣证的目标,有能实证的正道,有安住之处,这样如法地修持,就能到达果地,这叫“运载至果地”。
《法华经·譬喻品》讲:“如来有无量智慧、十力、四无所畏,诸法无尽的宝藏,能给予一切众生大乘(一佛乘)之法。但众生根性千差万别,不是全部都能接受。以这个因缘,佛就以方便力把一佛乘分成三乘来说。”观察一下世间的状况就知道,众生的根性确实有深浅、成熟、不成熟等好多差别。像现在多数人目光很短浅,就只关心现世的利益,那就离佛法的要求很远,要一步一步地接引才可能成熟,因为他前世对佛法的熏习很浅,不可能一下子就趣入和信受很深的法。虽然到最后也就是指示人当下见本性,但现在心和法之间有一道很大的屏障,就是众生心里错乱的习气还太深太重。因此就要设立方便,逐渐地使他的心调柔、成熟,所以就要把一佛乘分成三乘来渐次引导。
二、于此化终,而现灭度
“于此化终,而现灭度”:就是指佛示现在人间,最后色身入灭,不住在世上,就叫灭度或涅槃。灭度的本义是灭尽了生死因果、度过了生死瀑流。就像《涅槃经》所说:“灭诸烦恼,称为涅槃。离诸有,是为涅槃。”
所以谈起涅槃,首先要知道:凡夫落在轮回里,就是因为惑业的妄动一直停不下来,由于业力不息,就导致生死不断。什么是涅槃呢?就是认识到:根源上这是由虚妄的执著变起的,所以只要能见到无我,就像见到绳上无蛇之后,执蛇的心就会止息。同样,见到无我之后,执著我的心态和行动都会停止。所以以现见无我,就开始停止苦因——由执著我发起的惑业;而停止了苦因,就不再产生苦果。这样寂灭苦因苦果,度过生死瀑流,就叫“灭度”。
以上是通于小乘的解释。大乘更深地解释是:“义充法界、德备恒沙,为“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圆”表示证德,“义充法界”指真心遍满法界;“德备恒沙”,就是真心上本自具足恒河沙数的性德,这一切性德全部都显发了,叫做“圆”;“寂”表示断德,由于彻证了真如,心不再著在妄相上,被相所累,这就是“妙绝相累”。一切分别和执著都完全寂灭,就叫做“寂”。
懂了涅槃的真义就知道,这是为饶益中下二乘的人,而方便示现入灭。意思是,首先在众生心前示现色身,到因缘穷尽时,色身影像就息灭了。但这不是世间人认为的“死了、灭了”,其实佛并没有涅槃,并不是“佛没有了,佛不在了”。如来遍一切时处,怎么会不在呢?如来不生不灭,哪里有灭呢?所以这只是众生心前的佛身影像消失了。
“现”就是示现,有必要的,这是为饶益中下二乘的人,以善巧方便而示现入灭。也就是在众生根性还没成熟的时候,有必要让他生出离心、起珍惜想,因此就示现入灭,使他知道世间无常,勤求解脱。
《法华经·寿量品》讲:“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之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骄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比如很多人自称是修行人,实际上对五欲还恋恋不舍,这样连基本的出离心都没有,当然不可能得解脱。这样的人时时被贪著五欲的心所驱使,不断地入在邪思妄想当中,昼夜不停地追求声色货利,他心里只觉得世间的享乐很好,他是乐此不疲的,哪里有出离心呢?像这样的人如果见如来永远住在世间,就会起骄慢放纵的心,久而久之就生起疲厌心、懈怠心,没办法生起…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