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七)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七)

  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叁昧。

  先解釋“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再解釋“得空無相無願叁昧”。

  一、超越聲聞緣覺之地

  聲聞、緣覺的法是中下根人所修,也是佛教的方便法門。而菩薩的境界不只處在聲聞、緣覺的境地,所以說“超越”。

  “聲聞”就是指聞到佛說法的音聲而了悟四谛的人。由于認識了染淨兩重因果,雜染的輪回法是什麼樣的性質,又是由什麼起因而來,清淨的涅槃法是什麼樣的性質,又是由修什麼道而能證得,對于染淨因果完全通達了,從根源上明白了:“是由我執起惑造業,從而變現出六道輪回;反過來,只要見到這生命體上只有蘊而沒有我,就會止息執著我而起惑造業的妄動,從而寂滅苦果、證得涅槃”。像這樣修持無我之道,斷盡了見、思煩惱,除去了分段生死,證入小乘涅槃,就叫“聲聞地”。

  而緣覺的智慧比聲聞更深一些,所以叫做“中乘”(聲聞是“小乘”)。聲聞根鈍一點,他是從果尋因,先知道果是苦的自性,然後尋找它的因是什麼,一步一步地往因上尋找,最後找到是“我執”。緣覺是察因知果,是反過來從因的狀況推知果的狀況(就是從很細的起因的相狀,能推斷之後所演變出來的顯著的果)。這輪回的流程是怎麼一步一步地演變、演化?怎麼從無明生行,從行生識,從識生名色等等?

  “緣覺”的“緣”是指十二種由因緣所生的支分,叫做“十二緣起支”。“覺”就是從十二緣起支上觀察而得到“無我唯法”的覺悟。意思是,從“無明”到“老死”這十二支,都是由前前生後後,都是因緣所生。所謂的輪回其實就是一個循環不斷的緣起鏈。他就從這裏覺悟到:在輪回運轉的全過程中,根本沒有獨立的、主宰性的我存在,這裏只有一個又一個因緣所生的法,裏面根本就沒有“我”,始終是從前前的因生後後的果,其中的每一支都不是“我”。這樣了達無我之後,就會止息對“我”的執著,而停止爲“我”的妄動,也因此就息掉了輪回的動力——惑、業。總之,經由觀察十二緣起而斷煩惱、證涅槃,就稱爲“緣覺地”。

  但是二乘阿羅漢只證得一分空性,又墮在空邊。而菩薩了達無邊幻化網,得了平等法,所以是空、有二邊都不住,稱爲“無所住處涅槃”。意思是說:雖然知道一切法空,而不著在空上;雖然了知衆生空,依然任運地度衆生;雖然了知國土空,仍舊精進地莊嚴國土,並不會住在無爲的空裏頭。以現證空性的緣故,不會著在相上;但也不會住在空裏,而是能發起無邊的妙用。像這樣,超過了一切聲聞緣覺之地,稱爲“超越”。

  二、得空無相無願叁昧

  “得空無相無願叁昧”,空、無相、無願是叁解脫門,從這叁個門進去會得解脫。《大智度論》裏講:要看人的根器,如果是個利根,一道門就入進去了,就直接到了本性。但是如果知道了空,又還執著有個“空”相存在,那還要再說無相門,來去掉“空相”的執著;但如果還起心要取“無相”,那就再說一個“無願”門,讓你連取的心也不要起。這樣來幫衆生進入,但這不是固定誰都要由叁個門進去。有的人是從一道門入的,有的人要從兩道門入,甚至叁道門入,這是有不同情況的。

  這個空、無相、無願,可以這樣解釋,就是一切觀待因緣成立的衆生和法都無自性,都沒有自己的體,叫做“空”。這樣本來沒有它的自性或自體,怎麼會有它的相存在呢?所以叫做“無相”。比如夢到是有一個孩子,也有這個孩子的相貌、言語、行動。但這只是夢中的事,真實中壓根就沒有這個孩子,哪有他的什麼相呢?所以是“無相”。現在正現的這個相實際就是無相。由于錯亂才見到這樣的相,實際沒有這樣的相。既然是無相,就沒有你心所取的;所取沒有,能取就沒有了,所以叫“無願”——一切求取的心都息掉了。

  像世間人要做成功人士,想得到很大的榮譽;或者說想找個很好的愛人等等,要得到這些,才覺得人生有意義,所以就一直有追求世間法的心,一直都在努力地追求,這都是因爲把虛假的世間法看成實有的緣故。由于認爲真的有所取的東西,所以能取的心就不斷地生起,一直處在願求的心態中。一旦知道所取的人或法如迷夢般了不可得,心就會歇下來。這樣,在虛幻的世間就是隨緣而過了,不是硬要勉強去求什麼,因爲並沒有可得的東西,往外去求取就是愚癡了。所以說“隨順世緣無挂礙,涅槃生死等空花”,不光生死等空花,連涅槃也等空花,因爲涅槃只是相對生死安立的,不必執著在哪個地方有什麼“涅槃”的東西存在!這就是“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了。

  這樣對于空、無相、無願安住不亂,就叫“叁昧”。

  善立方便,顯示叁乘。于此化終,而現滅度。

  先解釋“善立方便,顯示叁乘”,再解釋“于此化終,而現滅度”。

  一、善立方便,顯示叁乘

  這些大菩薩們得了空、無相、無願叁昧,但不會像阿羅漢那樣住在空當中,而是隨緣度生,化在種種世界裏,遇到有緣的人就度他。就是徹見自心之後,自己成了無事的人,所做的一切就是幫助衆生出離迷夢。如果衆生已經夢醒,法界太平,那就不必要做什麼。但衆生界是度不完的,所以發起普度衆生的無盡的行願。

  那麼在種種世間界裏,就是隨緣度衆生。怎麼度呢?就是“善立方便,顯示叁乘”這一句。《法華義疏》裏講到:方便也就是善巧,善巧就是智慧的起用。就是心非常靈通、靈妙,見到什麼樣的人,就說什麼樣的法,設立種種方便來度衆生,這就是妙用的境界。自己徹見本性,開啓了差別智,智慧就會現起大用。《大集經》上說:“能調化衆生,使之都趣向無上正等正覺。”

  像這樣就是遇到種種根機,就設立種種教法,這些教法歸納起來叫做“叁乘教法”。“叁乘”,是指用種種車來運載衆生到達解脫果地。“乘”就是車的意思。衆生在生死此岸,要讓他度過煩惱中流,到達涅槃彼岸,就要有運載的工具,也就是要設立種種度脫的法門。對不同的衆生,有的給他一輛小車坐坐,度他過去;有的給他一輛中巴坐坐,度他過去;再有的給他一列火車,度他過去,這就好比是“叁乘”。“乘”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實際上,心上的車子不是指外在的車子有四個輪子、有駕駛室、要朝某個方向去開。心上是認識法之後,心裏有趣證的目標,有能實證的正道,有安住之處,這樣如法地修持,就能到達果地,這叫“運載至果地”。

  《法華經·譬喻品》講:“如來有無量智慧、十力、四無所畏,諸法無盡的寶藏,能給予一切衆生大乘(一佛乘)之法。但衆生根性千差萬別,不是全部都能接受。以這個因緣,佛就以方便力把一佛乘分成叁乘來說。”觀察一下世間的狀況就知道,衆生的根性確實有深淺、成熟、不成熟等好多差別。像現在多數人目光很短淺,就只關心現世的利益,那就離佛法的要求很遠,要一步一步地接引才可能成熟,因爲他前世對佛法的熏習很淺,不可能一下子就趣入和信受很深的法。雖然到最後也就是指示人當下見本性,但現在心和法之間有一道很大的屏障,就是衆生心裏錯亂的習氣還太深太重。因此就要設立方便,逐漸地使他的心調柔、成熟,所以就要把一佛乘分成叁乘來漸次引導。

  二、于此化終,而現滅度

  “于此化終,而現滅度”:就是指佛示現在人間,最後色身入滅,不住在世上,就叫滅度或涅槃。滅度的本義是滅盡了生死因果、度過了生死瀑流。就像《涅槃經》所說:“滅諸煩惱,稱爲涅槃。離諸有,是爲涅槃。”

  所以談起涅槃,首先要知道:凡夫落在輪回裏,就是因爲惑業的妄動一直停不下來,由于業力不息,就導致生死不斷。什麼是涅槃呢?就是認識到:根源上這是由虛妄的執著變起的,所以只要能見到無我,就像見到繩上無蛇之後,執蛇的心就會止息。同樣,見到無我之後,執著我的心態和行動都會停止。所以以現見無我,就開始停止苦因——由執著我發起的惑業;而停止了苦因,就不再産生苦果。這樣寂滅苦因苦果,度過生死瀑流,就叫“滅度”。

  以上是通于小乘的解釋。大乘更深地解釋是:“義充法界、德備恒沙,爲“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爲“寂””。“圓”表示證德,“義充法界”指真心遍滿法界;“德備恒沙”,就是真心上本自具足恒河沙數的性德,這一切性德全部都顯發了,叫做“圓”;“寂”表示斷德,由于徹證了真如,心不再著在妄相上,被相所累,這就是“妙絕相累”。一切分別和執著都完全寂滅,就叫做“寂”。

  懂了涅槃的真義就知道,這是爲饒益中下二乘的人,而方便示現入滅。意思是,首先在衆生心前示現色身,到因緣窮盡時,色身影像就息滅了。但這不是世間人認爲的“死了、滅了”,其實佛並沒有涅槃,並不是“佛沒有了,佛不在了”。如來遍一切時處,怎麼會不在呢?如來不生不滅,哪裏有滅呢?所以這只是衆生心前的佛身影像消失了。

  “現”就是示現,有必要的,這是爲饒益中下二乘的人,以善巧方便而示現入滅。也就是在衆生根性還沒成熟的時候,有必要讓他生出離心、起珍惜想,因此就示現入滅,使他知道世間無常,勤求解脫。

  《法華經·壽量品》講:“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之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驕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比如很多人自稱是修行人,實際上對五欲還戀戀不舍,這樣連基本的出離心都沒有,當然不可能得解脫。這樣的人時時被貪著五欲的心所驅使,不斷地入在邪思妄想當中,晝夜不停地追求聲色貨利,他心裏只覺得世間的享樂很好,他是樂此不疲的,哪裏有出離心呢?像這樣的人如果見如來永遠住在世間,就會起驕慢放縱的心,久而久之就生起疲厭心、懈怠心,沒辦法生起…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