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七)▪P2

  ..續本文上一頁珍惜心、恭敬心。以這個原因,雖然佛不是真實滅,卻要說“滅”。

  意思是:“滅”只是在虛假的現相上安立的,因緣造成的相有生,也就有滅,但這是像夢一樣的假相,並非真實;本自元成的理體並不是因緣所生,哪有什麼滅呢?實際上,真心本來無生也無滅。這不是真的滅了,而只是示現滅,所以稱爲“現”。

  這是爲度中下根機的緣故。如果是上根人,見到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來沒有生滅,哪有涅槃呢?“涅槃”在這裏是指生滅心前顯現爲滅,人們就認爲佛已經不在了、佛離開我們了!實際上佛何曾離開呢?佛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真正的見佛就是見到真如本性,也就見到與一切諸佛同在。

  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

  這是講:雖然諸大菩薩示現滅度,實際上既無所作,也無所有,既無所起,也無所滅,真實的情況是證得了平等法。

  心裏起種種妄念才有造作,才會作出虛假的果來;心裏什麼妄念也沒有,哪來的作呢?這是沒有什麼新的果可得的,所以說“亦無所有”。人都誤以爲會不斷有新的果出現,這是一種顛倒的想法!有爲的果好像顯現了一個、又顯現一個,其實這只是因緣造成的一個個的假相。到了夢徹底息滅時,本來是佛,還有什麼新得呢?

  而且,這裏沒有什麼清淨可起,也沒有什麼染汙可滅。若有個實際的染汙,才說有染汙可滅;沒有實際的染汙,滅什麼呢?比如空花有自體,可以說有空花的滅;空花只是錯覺,哪有空花的滅呢?本自是清淨的體,本來現成,哪有什麼再生起一個清淨的體呢?

  因此就“無作、無所有、不起、不滅”,得了平等法。這個“得”也只是假立的說法。明見本性,就叫做“得”,不是指得了什麼新東西。

  這就說出了佛的真相。在本經說到大菩薩們都是從果向因,雖然示現入涅槃的相,實際是無生無滅、平等常住的如如法身(在真實的境界裏,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一切都是平等、常住、前後無異,所以說“平等常住如如法身”)。“如”就是不異,前面和後面不是不同的兩體,而是“相如”。所以說“如如不動”。(很多人認爲“如如不動”就是閉著眼睛直直地坐在那裏!不是這個意思,後一個“如”指真如,作名詞解,前一個“如”是“相如”。就是從本如此,沒有什麼前後不同,也沒有什麼動搖。只是錯覺裏緣著假相誤以爲有生滅,真實的妙體哪有什麼動搖呢?)

  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叁昧。諸根智慧,廣普寂定。

  這裏說到諸大菩薩具有無量功德成就。舉有代表性的幾點來說。首先是有無量總持成就。“總持”,梵語叫“陀羅尼”,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意思。《大智度論》說:陀羅尼,翻成漢語,是能持或能遮的意思(這是從陀羅尼的功能上說)。它能持種種善法,能持善法,使得不散不失。就像在完整的容器裏盛水,水不會散失那樣。(其實,陀羅尼的成就比叁昧更高,一旦得了陀羅尼,即使起貪嗔也不會失壞。而一般的叁昧會失去,比如今生得了定,經過投胎就有可能失去,但得了陀羅尼就不會喪失。)“能遮”,就是能遮止惡行生起,如果想造惡,有陀羅尼的力量會攝持著心不造惡,這稱爲“陀羅尼”。

  陀羅尼有四種:所謂的法、義、咒、忍。法陀羅尼也叫“聞陀羅尼”,指聽聞教法後,能記持在心裏不忘記。義陀羅尼,就是對諸法的義理能總持不失壞。包括世俗和勝義中的萬法,各自是什麼義理,心裏的認識不會失壞。咒陀羅尼,“咒”就是佛菩薩定中化出的密語。對于密咒總持不忘,叫“咒陀羅尼”。忍陀羅尼,安住于諸法實相,叫做“忍”;安住不動,恒時保持,叫“忍陀羅尼”。

  其次是得到無量叁昧的成就。“百千叁昧”,就是成就了無數種叁昧。《大智度論》說:“從首楞嚴叁昧,到虛空際無所著解脫叁昧,又如見一切佛叁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獅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的菩薩叁昧等,這些叁昧無不具足,因此稱爲“具足成就百千叁昧”。”

  再講“諸根”,狹義指信、進、念、定、慧五根,由于它能生長涅槃清淨之法,所以稱爲“根”。泛論,一切善法都叫做“根”。平常說的“善根”,是指發了善心行了善法,這個善的習氣種植在心裏,就能生長功德果報,所以叫做“根”。

  再說“智慧”的成就,就是對萬法的事、理、因、果等能無誤地揀擇、了知。

  而“廣普寂定”意思是在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廣”是指一切境界,境界有高、低、美、醜、男、女等的無量差別,都是虛假的相。在這一切境界中不起妄想,叫做“廣普寂定”。

  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叁昧,宣揚演說一切經典。

  “深”指能深入真實法藏。什麼是真實法藏?就是指自己心的密藏。它含藏無邊的德能、功能,一切佛法都是诠釋它,離開它能說什麼?佛法要說的就是這個真實義。因此要指示甚深的如來密藏,這就是所謂的“法藏”。

  “證得佛華嚴叁昧”,表明大菩薩的成就極其殊勝。“佛華嚴叁昧”這一叁昧總攝了法界一切佛法。“佛華嚴叁昧”,是指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爲理趣。一真法界是華嚴深妙的法,“一”是指不二,不落在任何相對的二邊上,它是絕待的;“真”就是無妄,不是分別心變造出來的虛假境界;“法界”指融攝萬法,萬法都攝在裏面,就是任何事、任何物都是從一真法界流出,都是以一真法界爲本源,隨著不同的因緣就現起不同的現象。既然一切都是從一真法界流出,一切法的本體就是一真法界。對于這樣無盡的緣起能夠了達,從這裏開始,以正見攝持而發起萬行、莊嚴佛果,就稱爲“華嚴”。

  “華”是以比喻而說。“華”有感果的功能,華表示因,以開花而結果,就是指菩薩先了達一真法界,由此發起萬行,就是從根本智發起普賢萬行,而能莊嚴佛果。“嚴”是從用(或起作用)上說,就是自心無量性德都會由此而顯發,所以稱爲“莊嚴”。一心修持,稱爲“叁昧”。

  這些大菩薩隨時入于“佛華嚴叁昧”,這是指他證到的大境界。能無障礙地對大衆宣揚、演說一切經典,這是指他說法自在的境界。

  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

  定有很多深淺差別,這裏說到的“深定”,究竟深到哪種程度呢?它的深度遠遠不是初發心菩薩和阿羅漢所能達到。以深定發起的妙行是一念間現見無量諸佛,說明行境極其廣大。這只有以甚深叁摩地作爲所依才可能發起。在這定境中沒有往來之心。

  像《往生論》所說:一念一時遍入十方佛刹,供養諸佛等。這就沒有時間上前後的相和空間上往來的相。生滅的法才有前後相,但這不可能在一念間遍入無數世界。比如首先在A世界,然後到了B世界,這就有動搖的相。所以決定只有住在甚深的叁摩地中,才可能發起無邊的普賢大行。這是在一念間無不遍入,時間是最短的一刹那,所做的事是遍遊無數佛土、供養諸佛等,這就是華嚴延促同時、一多相即的境界。

  “時間、空間”只是衆生的錯覺,有生滅才有時間,前面生一念心,這一念滅了再生一念心,這樣有生有滅,才有一個個“刹那”;由多個刹那累積起來,才有種種長短的時間。但到了虛妄分別心已經完全消盡的時候,那就是“十世古今不離于當念”了。

  “延”指漫長的多劫,“促”指短暫的一念。一念和無量劫同時,就是在一念中顯現無量劫的意思。這在凡夫分上怎麼也平等不起來。一刹那中怎麼能包含無量劫呢?要一個刹那接一個刹那,不斷地相續下去,不曉得經過多久才達到一劫,這樣延促就不會同時。但這只是錯覺中的事。

  而這裏是講普賢行,普賢行是不離開文殊智的,一定要證得根本智,才會出現普賢行。所以往生極樂世界首先是“花開見佛悟無生”,要證得無生法忍之後,才能行持普賢行海。到那時得了大成就再來,就跟這會場上的大菩薩一樣了。

  讀過《往生論》就知道,後面講到的極樂世界的菩薩功德莊嚴就是指這回事,那些大菩薩就是功德已經圓滿、到了教化地,然後就分身無數,化現在十方世界裏利益衆生。這和《普賢行願品》的說法完全一味,《普賢行願品》裏是以往生極樂世界來圓成普賢行願,之後一刹那間分身無數,在無數世界裏上供下化。這些參與法會的大菩薩也就是從極樂世界那邊過來的。

  所以說《華嚴經》和《無量壽經》同屬于一部經,也要知道彌陀本願和實現普賢行願的關系,彌陀本願的大威神力體現在能夠加持行人迅速圓成普賢行願,以這個原因,普賢菩薩引領華嚴海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彌陀“定中供佛”這一願裏講到:“假使我成佛,他方國土的菩薩衆聞我名字,都會獲得普等叁昧。安住在這叁昧裏直至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不如此,我就不成佛。”願文裏的“普等叁昧”就是這裏說的“深定門”。這樣甚深的叁昧是由阿彌陀佛大願神力所加持成就,甚深不見邊底,所以叫做“深”。它的作用就是“悉睹、周遍”(指上面經文裏講到的“悉睹現在無量諸佛”和“一念頃遍入無量國土”)。這叁昧的境界到底有多深、多妙,凡夫和阿羅漢絲毫無法測度。

  而且諸大菩薩達到“一念遍入無數佛土”的境界,也是源于彌陀本願的加持。在彌陀本願裏說:“假使我成佛,國中菩薩承我的神力供養諸佛,要使他一食頃就遍入無數億佛土。如果做不到,我就不取正覺。”總之,這是由于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承著彌陀一乘願海的加持,而顯現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能在一念間遍遊無數佛土。

  以上講的“佛華嚴叁昧”,從果上說,就是“海印叁昧”。海和印是比喻。“印”,就是像印一蓋下去,印上的文字一時頓然顯現,沒有前後的差別;而且印上的文字全部彰顯,不會有一部分顯一部分不顯。稱爲“海”,就是像大海裏一時影現無數影像,比如滿天的星辰頓時都映現在海中,雖然形象千差萬別,但水的本體沒有差別;雖然萬象繁星,水卻湛然不動。這表示當證到海印叁昧的時候,十方叁世無量無邊的法一時俱現。要知道就是從這裏實現普賢大行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不然怎麼會有“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叁世所有一切劫,爲一念際我皆入”呢?又怎麼能“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呢?又怎麼做到:“叁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恒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呢?像這些極其不可思議的普賢大行都是在證得海印叁昧之後才圓滿實現的。

  從時間上說,這是沒有前後而叁世齊現,叫做“延促同時”。再講一次:有生滅心才有刹那;有刹那一個個地依次相續,才有過、現、未種種的時間。如果寂滅了生滅心,就沒有刹那,也就沒有過、現、未叁世的種種時間。所以,在錯覺裏才有時間的遷流;但是徹底寂滅了生滅心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這樣叁世的一切時間在一念間頓然齊現,就是“延促同時”了!所以說“叁世古今不離于當念”。

  空間上是十方世界裏無量的現相一齊顯現,其實並沒有什麼有自性的東方、西方等。東、南、西、北等的方所都是錯覺,並沒有實體;正因爲空間本無自性,所以就能在一個微塵裏顯現十方世界,這就是“廣狹自在”的妙境。到這裏,哪有什麼廣和狹不可融通的事呢?因此說“十方世界不離于當處”。

  總之,如《華嚴經》所說:“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叁昧勢力故。”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