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眼耳鼻舌、心肝脾胃等沒有一個能夠獨立運行。
我們迷了不知道,認爲有個心外的東西。其實,本性一旦消失,全法界的一切法一刹那間就什麼都沒有了。這些實際是本性隨緣現起的相,所以它怎麼可能有自體呢?原先根本沒有“它”,本性隨著因緣就變出“它”來,當然“它”沒有自體。所以說諸法無自體,實際上本性也就是體,就是萬法的本源。
所以華嚴宗就講到“不變”和“隨緣”兩種義,就是指這個真心上,同時有不變和隨緣兩種義。慣用的比喻是金子和金器,金子隨著打造的因緣,製造成金盆、金碗、金耳環、金項鏈,金子的體隨緣而變現金器的相,從差別上看,確實有百千的差別。但是不論它變成哪種相,金子的體性始終不變;雖然金子的體性始終不變,但它隨著因緣又可以打造成不同的金器。又好比同樣的水體,隨著不同的風的因緣,會出現大波、小波、千形萬狀的波,這就是水的體隨著風的緣而現起各種差別相。雖然變現各種差別相,但水的體是不變的。所以,不變和隨緣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不二的(“不變”是指體不變,“隨緣”是指體會隨緣造出種種現象)。
真心隨著染淨因緣,會現起種種清淨、不清淨的顯現,這個就叫“隨緣義”。這是隨什麼因緣就變現什麼相,雖然隨緣變現不同的相,但本體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的,所以叫“不變”。比如由不同的因緣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心態、行爲、事件,盡管如此,本體卻從沒有變過;雖然本體是不變的,但是它又能隨緣現出不同的相,這不變和因緣並不矛盾。就像我們從無始以來輪回到今天,已經起過無數的變化,但這些都是在相上變來變去,本體是始終不變的。
所謂的因緣,一般會說迷染緣和悟淨緣,其實就是由迷、悟而分成兩段。迷裏面還可以分成善、惡、高、低等等,總的就抓住迷、悟這兩個字。本性都是一樣的,但是爲什麼受用上有天壤之別呢?就是一個迷了,就隨著這個迷的因緣淨做迷夢、惡夢。這也是真心隨著一個迷惑的因緣,就會出染汙的相,也就是客塵的相、一種無而現的虛妄的相,這個緣起上會出現無量無邊的六道輪回。然後隨著覺悟的清淨的緣,就是明悟了自己的本性,就由這清淨的緣而顯現四聖法界。它的作用能淨除錯亂,所以本有的清淨就會顯發。總之,就要知道,染淨萬法的本源、它的本體,就是指的這個真心。
“達衆生相”,就能夠了達衆因緣所生的差別相。所以我們這個佛法要真俗圓融,勝義上要知道有萬法的根源,自己的本性,一定要得根本。不得根本,淨在這些差別上緣來緣去、分別執著,那是無休無止的!會引得人不斷地顛倒妄想,出現無窮無盡的生死流轉。如果要在一個個的差別上去對治,那是很困難的!所以,“甚深”就是指體,這是萬法的根源,什麼都是從它流出的。要證到這個根本,就把所有東西的心要抓住了,也就快了。這樣了達了法性,就叫得了根本智。然後要起差別智,差別智就是了達緣起千差萬別的事相。這樣要把甚深和廣大、根本和差別、世俗和勝義融合起來修,不能偏在一邊上。度衆生就要知道衆生各是什麼樣的根性,然後要有方法來度他。所以度人一定要開差別智才行。對每個人的狀況都很清楚,對緣起上怎麼運轉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夠隨順衆生,然後相應于他來施設方便利益他。
“明了諸國”,就對于國土器世間的清淨、汙穢種種差別相都了達清楚。
以上“通諸法性,達衆生相,明了諸國”,這叁句話就是指這些菩薩圓滿了根本智和差別智,因此能成熟衆生、莊嚴國土。
供養諸佛。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壞裂魔網,解諸纏縛。
這都是普賢行願。前面序分裏廣贊菩薩的聖德,實際上也就是廣贊普賢大行,最後學完了就知道,整個這一套就是在說普賢行願。
能夠遍遊無數佛土廣興供養,叫做供養諸佛。菩薩已經能夠安住法界,所以能夠一念間普遍入于十方無數國土。打個比方,就像閃電極其迅速,中間不會隔第二個刹那。
“電光”,有速疾義、破暗義、不住義、無分別義。(一)菩薩一念一時普遍化現在十方世界裏供養諸佛、利益衆生,根本沒有出、入、前、後的相,所以就像電光一閃而至。實際上並不是從此地到彼地,花很多時間趕過去,而是安住法界不動,一念間就周遍地化現。(二)菩薩一念間能夠照了十方無數諸佛的法會,能夠照破衆生心中的黑暗,就像電光破暗一樣。(叁)“不住”,就是無所住,沒有從此處到彼處的一條軌迹,而是一時化無數身周遍微塵數國土,沒有一個住處,沒有什麼來去的痕迹。就像閃電,忽爾一現,你說電是從哪裏來的?又到哪裏去了?既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也沒有住處。(四)這樣周遍化現的時候也沒有分別心,不會有這個好那個差、先到東方後到西方等等的分別。如果有分別心,就根本起不了這麼大的妙用,只要動一個念頭就不靈光了。這就像電光一閃,能夠普照萬物,山河大地、房屋草木等的森羅萬象,一時間全部普照;照的時候沒有分別,它是自然照的。
“善學無畏,曉了幻法”,就是菩薩了達一切的相全是幻化,這只是虛假的顯現,不是有它自己的體,正現的時候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的時候還現一個假相。這樣就知道,菩薩對于世間的一切相毫無怖畏。比如,他不會見到地位高的人就生自卑感,也不會見到卑微的人就生自豪感,沒有這樣的心。無論他到哪個世界裏,都無所畏懼,因爲一切都是幻相,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不會到了萬人會場就生恐懼,因爲這裏面並沒有什麼真實的人;也不會害怕我得了癌症,我要死了;也不會有大衆威德畏——在大衆中自己膽怯起來;也沒有生死的怖畏,不會死來的時候害怕;也不會有什麼莫名其妙的恐懼感、無著落感;也不會有生活沒有保障的恐懼。總之,一切恐怖都是沒有的。
那麼這是從哪來呢?就是從曉了幻化來的。人心上起伏不斷的心念怎麼來把它歇下?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連同身體和心念。就像《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了!菩薩真正見了五蘊皆空之後,就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一切顛倒夢想都是緣著相來的,相有好有壞、有喜歡不喜歡……在這兩極裏頭就出現各種各樣的心態。這都是相對的,有貪就有嗔,有取就有舍,有高就有低,有自卑就有自豪……隨著兩對相就出兩對心。所以人就一直在這樣的兩極裏來回地運行。只要還不知道現相是假的,就永遠會這樣循環下去。
菩薩“曉了幻法”,就是知道萬法都是空性,相和空不是兩個,也就離了有、無二邊。因爲這是無而有,所以就不是實有;這是有而無,所以也不是斷無。一切的相都是現和空不二!無論顯現內的根身、外的器界、裏頭的心念等,都不去執著!最後不論是染相、淨相、善相、惡相、衆生相、佛相都不執在心上,不緣著這上妄起分別!也就幹幹淨淨的,坦坦蕩蕩的,沒有顛倒夢想,沒有任何怖畏了!
“壞裂魔網,解諸纏縛”,剛才已經曉了幻法,通達了如幻,這個魔網就開始破裂,綁在自心上的一圈一圈的煩惱繩子就能解開,否則就難解了!心有千千結,各種邪的知見像一張縱橫交織的魔網,衆生就纏在這樣的邪網裏無法脫身,所以是可憐衆生!
從什麼時候能解得開呢?衆生都是在煩惱裏生活,心結都打不開,所以他經常苦。好的時候沒一、兩天,心裏時時都有煩惱、都不開心,其它沒辦法解決的,就是要讓他知道世間的事包括山河大地、自己的身體、心念,什麼功名富貴、妻財子祿全是假的,不要太當真了!
《大智度論》裏講:“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一起心動念,就墮在魔網裏了。爲什麼?就是因爲把事情當成是真實的!善惡、苦樂、高低、是非……這一切都是相對假立的,沒有一個是實際有的、能夠得到的,而衆生就在這虛妄的境裏不斷地起心動念,因此而墮在魔網裏。有時候是墮歡喜魔,就是認爲好東西來了、我成功了、我得到了榮譽、我找到了所愛、我取得了什麼,歡喜了,就是墮歡喜魔。要麼就是墮悲魔!整天悲傷不開心,比如一個女人見兒子死了,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然後就陷在悲傷當中無法自拔。像有的人事業成功時欣喜若狂,事業失敗了又灰心喪氣。執著這是善,然後看到惡的時候疾惡如仇,那也是偏掉了。如果執著在惡上面,又把邪的當成有意義!總而言之,衆生整天都是起妄念,所以一直墮在魔網裏出不來。
“纏縛”,就是像繩子一圈一圈地纏繞在身上。這是比喻煩惱,又一個名稱叫“結”。種種煩惱的習性串習堅固了,就會被習氣的力量控製,跟隨它轉,這就是被綁住了。比如順境一來就起貪,貪就把你綁住,每一次它一出現就被綁住,只有它綁你的份,沒有你解掉它的機會,當然就被纏死了!這樣被纏死了,就會隨著煩惱的力量感召無數的生死。但是在現見到一切如幻之後,就能壞裂魔網,各種的妄念會止息下來,這個邪見的網會破裂。以前不正確的見,執著有我,又執著我如何如何,“我永生”是常見,“我斷滅”就是斷見,基于這個“我”做各種的行爲或者執著各種的果等等,這都是由于執著實有,才會起這些妄見。真正見到了空,一切執著實有的知見全部都會消掉,幹幹淨淨的,所以非常徹底。
真正證得了空性,所有的妄動都會停止,所謂的見順境起貪、見逆境起嗔等等的這一些都會消除。所有的妄念、煩惱、業力、果報都是由執著實有惹出來的,所以一旦證得萬法空無自性,就會達到徹底的解脫。這樣的話,裏裏外外、高高低低、從無始到無終,任何的法都是海水一味——全是空無自性的。這樣從根源上認識了萬法的空性之後,就止息了虛妄分別,消掉了人我、法我的執著,這就是“破裂魔網,解諸纏縛”。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