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十六)▪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加持,靠淨土強大的加持,一入到裏面,就保證不會再退。

  一般衆生的性情是搖擺不定的,因爲他的心還沒有得穩固,所以在菩提路上一路顛簸,而且處在惡劣的環境裏,確實是進少退多。得一點進步很難,退步卻非常容易。畢竟,牽引人心墮落的因素太多了,凡夫俗子處在世間這麼亂的環境裏,自己沒有力量把握,很快就會退步。像這樣,心裏並沒有成就正定聚的功德。

  “正定聚”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決定會證悟,叫正定聚;決定暫時證悟不了,叫邪定聚;能不能證悟全看因緣,有因緣會證悟,沒因緣就證悟不了,這叫不定聚。這就看到衆生的心有叁種狀況,中間屬于搖擺不定的情況,就看遇到什麼緣。而前後兩種都是決定的情況。一種是指善的勢力已經強化到量之後,就不會再退步,而直接趣向證悟,這叫“正定聚”。相反,邪的勢力已經強化到量,也是暫時沒辦法轉變,決定墮在邪的方面去了,這叫“邪定聚”。

  還有一種解釋,就是:決定會輪回的情況叫邪定聚;輪不輪回要看因緣,是超升或沈淪還不決定,叫不定聚;決定不落輪回,一定會成佛,叫決定聚。

  如果從階位上判斷,就是指處在信位的菩薩,就像空中的柳絮看風往哪邊吹,是往上飄、往下落、或往左、往右,完全看風吹的方向,看風勢如何。風往左吹,它就往左飄,風往右吹,它就往右飄,一點都不確定。

  法藏菩薩當時觀察到很多國土的衆生都是這種狀況,絕大多數凡夫都沒有入正定聚,都處在搖擺不定、毫無保障的狀況中,沒有脫離險情。真要入了決定聚,得了不退轉,那就放心了!從此就只進不退,一帆風順地成佛。所以這個入正定聚是佛道上一個極重要的關口。過了這一關,前途就一片光明,未來會越來越好,越來越自在、安樂。但是在沒過這個關口之前,情況很難預料。所以佛的悲心是發大願要幫助這一類衆生,使他們一往生就得到佛力住持,每個人都像封了印一樣,已經成了決定聚,成了不退轉的身份,叫做最後身菩薩。

  這樣你才知道,原來往生這麼殊勝。只要一生到淨土,有佛力加持入心,頓時心的品質得到轉變,再不會退轉,而決定成佛。就是自己的心已經轉成唯一趣向證悟、趣向成佛的那種品質。

  從人間的現象也能看出,某個孩子天性淳厚,他有很穩固的善心品質,從他小時候的禀性來觀察,可以預斷他一生不會變壞,前途一定很光明,但這樣的情況非常少見。一般的人,你就看到他的心不穩定,善根不是很堅固,就是善的習性比較薄,壞習氣卻很多,這就很難說。要看他以後遇什麼因緣,他裏面的種性還沒強化到堅固的程度,就時時都可能隨因緣改變,有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這一類的人占大多數。

  現在要體會阿彌陀佛的悲願是想加持不定聚衆生全部成爲決定聚。這是佛法教化上極大的願力。一切的教化或者教育,最大的課題就是怎麼來使人心轉成決定良善,之後達到純善、至善。現在彌陀願海要建立清淨體性的國土,使衆生一生到這個國土,就時時處處,遇到任何境緣,都得到加持,使他心裏起不來任何染汙,而菩提善根卻不斷地生起和增長。按這樣不斷強化衆生的善根,而造成善心堅固的品質。現在這一條大願已經圓滿實現,可以說這是法界中最偉大的一項成就,是所有世間和出世間的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功。

  這樣就知道,共通的途徑和特殊的途徑是有很大差別。共通的途徑就是只憑自力修行來達到不退轉的途徑,特殊的途徑指靠彌陀願海的加持而強化爲不退轉的途徑。佛的力量在一切不可思議的力量當中,以佛力最不可思議。如果得到佛力的加持,自己的心就會轉成永遠不退的品質。

  所以,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裏特別提出得不退轉的途徑有難行和易行兩種。能得到不退轉是修道上關鍵的一個突破。一切菩薩在初發心時只是萌芽的狀況,最後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要看它枝幹是不是挺直、硬朗,是不是達到了那個程度,如果達到了,就可以決定:無論以後遇到什麼樣的風吹雨打都不會倒下,決定會長成參天大樹。但其他情況就很不定,如果風大一點,或者遇到其他災難,就會挺不住。所以,處在萌芽階段的菩薩,他在修行道路上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就是要盡快達到不退轉位,之後就再沒有危險,再不會退墮。但要達到這個程度很難,尤其在濁世修行更加不容易,所以這就成爲難行道。這裏面有各種退緣,有外道方面的、自己貪著輪回方面的、大乘難行方面的等等,有很多很多退緣。

  這個世界也能看到,很多修行人當初都是發一番好心來修行,但內在的品質並不堅固,所以很多都不可靠。裏面不堅固、不成熟,就會變掉。這不能只看一時的表現,到後面遇到各種事情的時候,就發現這個墮落了、那個退步了、或者已經不信佛改信外道了,或者娶妻生子做生意了,所以就變得跟以前根本不一樣。初發心的菩薩多數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中,進進退退,很難保證。有很多都退墮下來,甚至墮入惡趣。所以得不退轉是很難的事。

  我們經常會講到舍利弗的公案。當時他已經修到很不錯的地位,也是在行菩薩道,但是以一個乞眼的因緣,衆生也是滿惡劣的,給了眼睛他嫌臭扔到地上,還要踩兩腳。這時他就覺得衆生難度,我再也不度衆生,幹脆自己求解脫算了。這樣,他就在六十劫裏退了菩提道。

  所以《涅槃經》上這樣講:“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叁事因中多,結果則甚少。”就是講:好比庵摩羅開花很多,結果卻特別少;魚肚子裏的子非常多,能長成魚的卻特別少;初發心的菩薩也是不可計數,真正入不退轉位而成就的卻很少。一入了不退轉位,那就要成就了。但是這種人不多,鳳毛麟角。大多數人爬不上去,不但爬不上去,還滾下來。大家看看周圍的情況,就特別清楚。所以要通過一個易行的方式來達到。

  前面不靠佛力加持,只憑自己的力量要修到不退轉位,就好比一個人徒步行走千裏,要一步一步地按照規定的路線走,而不能退下,天天要努力,直到已經強化到不會再退步的程度,才是入了不退轉地,所以這很難行到。另一個方式,已經造好了大船,只要直接上船,順風航行,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這種方式叫“易行道”,因爲有大船的力量可依靠。

  總之,我們大家都應當把自己的心交出來,讓心主動地投入阿彌陀佛的願海,來接受佛力的加持。一旦佛力入在心裏,發生微妙的反應,就會被加持成不再退轉的品質。就像一切煉鋼的條件全部都具備了,只要把鋼材放進去,很快就煉成堅固品質的鋼,再不會變壞。這就比喻靠著助緣極大的強化作用,來使心達到不退。

  二、往生後,決定證得大涅槃

  其次我們要講到“定成正覺”,宋譯那裏說得更詳細:“十方世界所有衆生令生我刹……,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悉令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樣我們也要從理上認識清楚:爲什麼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決定得到無上菩提?如果你真的深信這一點,那就會深信在淨土是一生成佛,不會隔第二生。原因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做了保證,一生到極樂世界,就“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所以佛的慈悲心確實是在一層一層爲我們衆生考慮,佛就是想到怎麼來幫助一切衆生快速成佛,包括怎麼橫超生死,怎麼得不退轉,怎麼速證涅槃。前面一願是止息人我分別,現在進一步要達到遠離一切分別。能認識“遠離分別,諸根寂靜”這八個字,就知道生淨土是決定成佛。

  所謂的“分別”就是思量、識別種種的事和理,是以虛妄分別爲體性。本來是個無分別的法,偏偏在這上面虛妄地分別人和法,這就叫分別上的迷惑。斷了這個迷惑,就叫“無分別智”。前面我們說的繩蛇喻,那只是虛妄分別當中的一點,衆生的虛妄分別是無量無邊的。上面我們講到,在把蘊當成是“我”之後,就一直耽著“我”而起各式各樣的分別。這一類的我執分別能夠停止,那就出了輪回,出了分段生死。

  而這裏進一步說到“遠離一切分別”。本來就是一個真心,平平等等,一切時處都是這個真心,你不要去妄加分別就好了。但是這很難,衆生偏偏要在無分別的法上起種種的計較、分別,高、低、善、惡、美、醜、遠、近、這邊、那邊、上等、中等、下等……這就起分別惑了。落到真如的理體上,確實是平平等等,任何時處都是這個本然的心。但是在這上分別人我和法我,即使去掉了人我的分別,但還有法我的分別,比如一根柱子、一座山、一輛車、一個細胞、一個原子、一分一秒等等,就認爲這一個個的法是實有的,每個法都有它的自體,然後在這上起各式各樣的分別、計較、取舍,這就叫分別惑。

  現在彌陀本願更深入的加持,就是讓衆生往生之後,這一切分別全部都能夠遠離。一切時處唯一是如如法性,不要妄起分別。這樣寂滅了分別,就出現無分別智,會了達“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沒有第二種的。如果這個關口能過去,就會迅速證到涅槃。

  也就是等到分別上的迷惑都舍除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同歸寂靜,這樣就開始契合涅槃的理體。這是本來清淨的涅槃,戲論遠離了,諸根寂然,之後就契合涅槃了。相續下去,一切時不離,也就成佛了。

  這樣,由于一切的分別妄動全部沒有了,不僅是耽著人我、自我起的這些邪思妄念消除掉了,連緣著林林總總的法所起的一切妄念都沒有了。因上沒有了妄動,果上就沒有生滅,所以就徹底遠離了分段和變易二種生死,全分地顯發無量無邊的叁身、四智等功德,而這身智是本具的,這就叫滅度,叫證大涅槃。因此,這一願叫做“必至滅度”。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十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