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加持,靠净土强大的加持,一入到里面,就保证不会再退。
一般众生的性情是摇摆不定的,因为他的心还没有得稳固,所以在菩提路上一路颠簸,而且处在恶劣的环境里,确实是进少退多。得一点进步很难,退步却非常容易。毕竟,牵引人心堕落的因素太多了,凡夫俗子处在世间这么乱的环境里,自己没有力量把握,很快就会退步。像这样,心里并没有成就正定聚的功德。
“正定聚”有两种解释:一种说,决定会证悟,叫正定聚;决定暂时证悟不了,叫邪定聚;能不能证悟全看因缘,有因缘会证悟,没因缘就证悟不了,这叫不定聚。这就看到众生的心有三种状况,中间属于摇摆不定的情况,就看遇到什么缘。而前后两种都是决定的情况。一种是指善的势力已经强化到量之后,就不会再退步,而直接趣向证悟,这叫“正定聚”。相反,邪的势力已经强化到量,也是暂时没办法转变,决定堕在邪的方面去了,这叫“邪定聚”。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决定会轮回的情况叫邪定聚;轮不轮回要看因缘,是超升或沉沦还不决定,叫不定聚;决定不落轮回,一定会成佛,叫决定聚。
如果从阶位上判断,就是指处在信位的菩萨,就像空中的柳絮看风往哪边吹,是往上飘、往下落、或往左、往右,完全看风吹的方向,看风势如何。风往左吹,它就往左飘,风往右吹,它就往右飘,一点都不确定。
法藏菩萨当时观察到很多国土的众生都是这种状况,绝大多数凡夫都没有入正定聚,都处在摇摆不定、毫无保障的状况中,没有脱离险情。真要入了决定聚,得了不退转,那就放心了!从此就只进不退,一帆风顺地成佛。所以这个入正定聚是佛道上一个极重要的关口。过了这一关,前途就一片光明,未来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自在、安乐。但是在没过这个关口之前,情况很难预料。所以佛的悲心是发大愿要帮助这一类众生,使他们一往生就得到佛力住持,每个人都像封了印一样,已经成了决定聚,成了不退转的身份,叫做最后身菩萨。
这样你才知道,原来往生这么殊胜。只要一生到净土,有佛力加持入心,顿时心的品质得到转变,再不会退转,而决定成佛。就是自己的心已经转成唯一趣向证悟、趣向成佛的那种品质。
从人间的现象也能看出,某个孩子天性淳厚,他有很稳固的善心品质,从他小时候的禀性来观察,可以预断他一生不会变坏,前途一定很光明,但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一般的人,你就看到他的心不稳定,善根不是很坚固,就是善的习性比较薄,坏习气却很多,这就很难说。要看他以后遇什么因缘,他里面的种性还没强化到坚固的程度,就时时都可能随因缘改变,有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这一类的人占大多数。
现在要体会阿弥陀佛的悲愿是想加持不定聚众生全部成为决定聚。这是佛法教化上极大的愿力。一切的教化或者教育,最大的课题就是怎么来使人心转成决定良善,之后达到纯善、至善。现在弥陀愿海要建立清净体性的国土,使众生一生到这个国土,就时时处处,遇到任何境缘,都得到加持,使他心里起不来任何染污,而菩提善根却不断地生起和增长。按这样不断强化众生的善根,而造成善心坚固的品质。现在这一条大愿已经圆满实现,可以说这是法界中最伟大的一项成就,是所有世间和出世间的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功。
这样就知道,共通的途径和特殊的途径是有很大差别。共通的途径就是只凭自力修行来达到不退转的途径,特殊的途径指靠弥陀愿海的加持而强化为不退转的途径。佛的力量在一切不可思议的力量当中,以佛力最不可思议。如果得到佛力的加持,自己的心就会转成永远不退的品质。
所以,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特别提出得不退转的途径有难行和易行两种。能得到不退转是修道上关键的一个突破。一切菩萨在初发心时只是萌芽的状况,最后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要看它枝干是不是挺直、硬朗,是不是达到了那个程度,如果达到了,就可以决定: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样的风吹雨打都不会倒下,决定会长成参天大树。但其他情况就很不定,如果风大一点,或者遇到其他灾难,就会挺不住。所以,处在萌芽阶段的菩萨,他在修行道路上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尽快达到不退转位,之后就再没有危险,再不会退堕。但要达到这个程度很难,尤其在浊世修行更加不容易,所以这就成为难行道。这里面有各种退缘,有外道方面的、自己贪著轮回方面的、大乘难行方面的等等,有很多很多退缘。
这个世界也能看到,很多修行人当初都是发一番好心来修行,但内在的品质并不坚固,所以很多都不可靠。里面不坚固、不成熟,就会变掉。这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现,到后面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堕落了、那个退步了、或者已经不信佛改信外道了,或者娶妻生子做生意了,所以就变得跟以前根本不一样。初发心的菩萨多数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中,进进退退,很难保证。有很多都退堕下来,甚至堕入恶趣。所以得不退转是很难的事。
我们经常会讲到舍利弗的公案。当时他已经修到很不错的地位,也是在行菩萨道,但是以一个乞眼的因缘,众生也是满恶劣的,给了眼睛他嫌臭扔到地上,还要踩两脚。这时他就觉得众生难度,我再也不度众生,干脆自己求解脱算了。这样,他就在六十劫里退了菩提道。
所以《涅槃经》上这样讲:“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结果则甚少。”就是讲:好比庵摩罗开花很多,结果却特别少;鱼肚子里的子非常多,能长成鱼的却特别少;初发心的菩萨也是不可计数,真正入不退转位而成就的却很少。一入了不退转位,那就要成就了。但是这种人不多,凤毛麟角。大多数人爬不上去,不但爬不上去,还滚下来。大家看看周围的情况,就特别清楚。所以要通过一个易行的方式来达到。
前面不靠佛力加持,只凭自己的力量要修到不退转位,就好比一个人徒步行走千里,要一步一步地按照规定的路线走,而不能退下,天天要努力,直到已经强化到不会再退步的程度,才是入了不退转地,所以这很难行到。另一个方式,已经造好了大船,只要直接上船,顺风航行,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这种方式叫“易行道”,因为有大船的力量可依靠。
总之,我们大家都应当把自己的心交出来,让心主动地投入阿弥陀佛的愿海,来接受佛力的加持。一旦佛力入在心里,发生微妙的反应,就会被加持成不再退转的品质。就像一切炼钢的条件全部都具备了,只要把钢材放进去,很快就炼成坚固品质的钢,再不会变坏。这就比喻靠着助缘极大的强化作用,来使心达到不退。
二、往生后,决定证得大涅槃
其次我们要讲到“定成正觉”,宋译那里说得更详细:“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悉令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样我们也要从理上认识清楚:为什么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决定得到无上菩提?如果你真的深信这一点,那就会深信在净土是一生成佛,不会隔第二生。原因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做了保证,一生到极乐世界,就“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所以佛的慈悲心确实是在一层一层为我们众生考虑,佛就是想到怎么来帮助一切众生快速成佛,包括怎么横超生死,怎么得不退转,怎么速证涅槃。前面一愿是止息人我分别,现在进一步要达到远离一切分别。能认识“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八个字,就知道生净土是决定成佛。
所谓的“分别”就是思量、识别种种的事和理,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本来是个无分别的法,偏偏在这上面虚妄地分别人和法,这就叫分别上的迷惑。断了这个迷惑,就叫“无分别智”。前面我们说的绳蛇喻,那只是虚妄分别当中的一点,众生的虚妄分别是无量无边的。上面我们讲到,在把蕴当成是“我”之后,就一直耽著“我”而起各式各样的分别。这一类的我执分别能够停止,那就出了轮回,出了分段生死。
而这里进一步说到“远离一切分别”。本来就是一个真心,平平等等,一切时处都是这个真心,你不要去妄加分别就好了。但是这很难,众生偏偏要在无分别的法上起种种的计较、分别,高、低、善、恶、美、丑、远、近、这边、那边、上等、中等、下等……这就起分别惑了。落到真如的理体上,确实是平平等等,任何时处都是这个本然的心。但是在这上分别人我和法我,即使去掉了人我的分别,但还有法我的分别,比如一根柱子、一座山、一辆车、一个细胞、一个原子、一分一秒等等,就认为这一个个的法是实有的,每个法都有它的自体,然后在这上起各式各样的分别、计较、取舍,这就叫分别惑。
现在弥陀本愿更深入的加持,就是让众生往生之后,这一切分别全部都能够远离。一切时处唯一是如如法性,不要妄起分别。这样寂灭了分别,就出现无分别智,会了达“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没有第二种的。如果这个关口能过去,就会迅速证到涅槃。
也就是等到分别上的迷惑都舍除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同归寂静,这样就开始契合涅槃的理体。这是本来清净的涅槃,戏论远离了,诸根寂然,之后就契合涅槃了。相续下去,一切时不离,也就成佛了。
这样,由于一切的分别妄动全部没有了,不仅是耽著人我、自我起的这些邪思妄念消除掉了,连缘着林林总总的法所起的一切妄念都没有了。因上没有了妄动,果上就没有生灭,所以就彻底远离了分段和变易二种生死,全分地显发无量无边的三身、四智等功德,而这身智是本具的,这就叫灭度,叫证大涅槃。因此,这一愿叫做“必至灭度”。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十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