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P2

  ..續本文上一頁般都是這樣認爲的,真實中一定是以實體的極微(或基本粒子)作爲組成宏觀物體的元素。具體,由于極微的數量有多少的差別,導致合成的現象有大小的差別。也就是組成元素的極微由于數量不斷地增多,導致堆成了一小坨泥巴、一個小土丘、一座高山、一座喜瑪拉雅山、一座須彌山等等。所以宏觀上物體大小的差別,來自組成元素數量的多少。

  現在又有這樣的悖論,如果極微有一定的體積,那麼按照極微數量的多少,可以出現宏觀物體在體積上的種種大小的差別。但是極微有體積又成了可分,和承許無分相違。如果極微沒有體積,也就是體積爲零,那麼再多的零相加仍然是零,無法成立宏觀上物體的體積種種大小的差別。

  第九、質礙上的悖論

  凡是物質都有形體的質礙,朝著它運行就一定會被它擋住。這樣的話,就可以從前、後、左、右等不同的方向朝著同一個極微運動而産生撞擊,這個極微被撞擊到的面應當承許是很多個,而不是一個,不然就成了東方來的撞擊等于西方來的撞擊。而有很多個被撞擊的面又成了可分,與無分相違。由此證明極微不是實法。

  第十、多屬性的悖論

  我們發現宏觀上在一個物質上有色、聲、香、味等各種不同的屬性,這表明物質有多種屬性。落在微觀上,就應當是一個極微上具有多種屬性,由于有不同的屬性,也就成了可分。

  比如,一個極微的實體上有地水火風的屬性,也就是有堅固性、動轉性等,這樣就成了相違。因爲如果這些屬性是分開的不同的實法,那就成了地大是一個極微,水大是一個極微,火大是一個極微,極微也就成了多個而不是一個。如果這些屬性都不是實法,又怎麼能在一個實法上存在呢?因爲所謂的一個實法是獨一的體性,要麼是它,要麼不是它。如果虛假的屬性是它,那它也成了虛假。如果不是它,又成了它以外的法,與它無關,怎麼能叫做是它的屬性呢?

  或者一個物體它既有色,又有光、又有震動的聲波,這樣,光不等于聲、聲不等于色,也就有多種不同的屬性。和上面一樣推理,如果一個極微上有多種不同的屬性,請問這些屬性是實法,還是假立?如果是實法,那有幾種屬性,就成了幾個不同的法,應當不是一個;如果是假立,它們與極微之間是一還是二;如果是一,極微也成了假立;如果是二,又成了極微之外的法,不能說是極微的屬性。

  諸如此類,都證明在這個如夢的世界,實體的物質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只是心變現的假相。

  第十二、光明遍照十方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只要在空曠處稍微看看虛空,就會發現虛空界沒有邊際,無論從哪個方向伸展出去,都是無邊無際。在這樣廣大無邊的虛空中有無量的世界,而世界中安住有無量的有情。法藏菩薩發願要攝受的是盡虛空界的有情。

  換句話說,法藏菩薩的大願不是只救一個地球上的衆生,不是只救一個叁千大千世界裏的衆生,也不是只救東方、南方等局部地區的衆生。而是以無盡的悲願,要普救全法界的一切衆生。

  那麼,以什麼方便來達到普遍地攝受衆生呢?就是發願成就色身的光明,普照到十方無數佛土,如果這種光明有限量,最低不能照到百千億那由他佛國,就不取正覺。

  這個願極其驚人,因爲這不是發願成就法身無量光,而是發願成就色身無量光。就法身來說,心性寂而常照,稱爲光明。而心性無量,故光明無量。諸佛都徹證了心性本體,都可以稱爲無量光。而這裏是發願成就色身的光明無量。這不是爲自己爭第一,而是要最廣大地攝受衆生,讓十方世界裏的任何衆生都有機會得佛光攝受,而往生淨土,這就是本願的用意。是爲了利益無量,而願光明無量。

  本願的成就文講到諸佛的光明,有的照到幾十裏、幾百裏、幾千裏等,乃至照到一個世界、十個世界、百千萬億個世界等,在量級上有很多差別。漢、吳兩譯當中說,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是源于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到成佛時自然顯現,不必預計安排。阿彌陀佛的光明所照最大,諸佛的光明不能相比。

  補充吳譯的經文

  使某作佛時,令我頂中,光明絕好,勝于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絕勝諸佛。光明焰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來生我國。

  從這段願文看到大願成就的光明有熾盛、遍照和攝受利生叁個特點。

  熾盛,指光明要超過日、月的光明百千萬億倍,而且要超勝諸佛。遍照,指光明能照到無數世界,使幽冥之處都特別明朗。攝受、利生是光明的妙德。“見此光明,無不慈心作善”這是加持衆生的心,消除垢染、發起善心。“皆令來生我國”,指光明攝取衆生,使遇光者都得以往生。

  如《觀經》所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善導大師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所以我們以至誠的心念佛,當下就得到佛光的攝受。雖然肉眼看不到佛光,但佛光確實在加持我們、攝受我們。有信願的人每天都念阿彌陀佛,都把功德回向往生,就每天都被阿彌陀佛的願海攝受,臨終一定能往生淨土!

  第十叁、壽命同佛永久願

  

  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這是進一步發願自己的壽命無量。講到:我成佛之後安住淨土的壽命若有限量,下至不能安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我就不取正覺。

  這是發願色身住世的壽命無量。就像《法華經》所說:“山海慧如來,壽命無有量,以愍衆生故。”佛發這個願的悲心就是,如果教主住世的時間很短,教化的事業也就短暫,有很多衆生很難遇到佛,或者遇到不久佛就示現涅槃,無法長久依止佛而修成道果。當衆生善根還處在薄弱的階段,就像一個嬰兒不能離開母親,時時需要母親照顧、撫養,才能長大,脫離母親就活不了;又像弱鳥開始只能纏在枝頭上做小幅度的活動,不能在空中飛翔,不然就會掉下來摔死。同樣,菩薩在沒有入法位的階段,必須常常依止佛不離開。這樣以佛的護持、保養,就使得他的道力增強,漸漸達到堅固,之後才能獨立。以這個緣故,阿彌陀佛發願色身住世的壽命無有限量。都是愍念衆生的緣故。

  如果教主能夠長久住世,就可以在未來無數劫裏,永遠給十方世界的無量衆生作依止處。這個想法是很大的。國中安住的彌陀色身住世無量劫,目的就是要給無量衆生作依止。十方世界無論哪個有情想依止阿彌陀佛,就時時有依賴。這樣,就能在未來無數劫裏普度十方世界的一切有情。

  其次,對每個衆生來說,也是永遠給他作依處。也就是這個有情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從此就一直在佛身邊聞法、修行、成就,不會處在無依無怙、不得佛攝受的狀況當中。所以贊歎佛色身壽命無量是利他無上的恩德。就憑這一點,誰不欣求往生極樂世界呢?娑婆世界現在的艱難是處在無佛時期,釋迦佛已經滅度,彌勒佛還未下生,處在這樣的時代裏,衆生無依無靠,單憑自己修行來成道特別困難,就像沒長大的小孩,要獨立生存是很困難的事。

  依《華嚴經》講解依止阿彌陀佛的利益

  《華嚴經》這樣講:“如來世間燈,通達一切法,普生叁世福,令衆悉清淨。”

  阿彌陀佛是通達一切萬法的正遍知,是一切世間的大明燈。衆生依止阿彌陀佛,能産生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無量福德。凡是依止阿彌陀佛的人,見到佛的色身、聽到佛的聲音、憶念佛願海、光明、名號等極廣大的功德,都會得到大加持,能使他的身心迅速轉爲清淨。

  “如來妙色身,一切所欽歎,億劫常瞻仰,其心無厭足。若有諸佛子,觀佛妙色身,必舍諸有著,回向菩提道。”

  佛的微妙色身具足無量相好,爲淨土無量聖衆所欽仰、所贊歎。即使在一億個劫裏瞻仰佛的色身,也不會感覺疲厭。如果佛子們能瞻仰阿彌陀佛的微妙色身,就一定能舍離對諸有的耽著,使心趣向無上菩提。

  “若得見于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

  只要能面見阿彌陀佛,就能除滅一切從粗到細的苦。粗的苦,是指由煩惱和有漏業所生起的苦,這只要一往生佛國就能徹底止息。而細的遷變的苦,也會在見佛悟無生之後,以遠離虛妄分別而消除,所以決定能證入如來大智慧的境界。

  “若得見于佛,舍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

  如果能見到阿彌陀佛,得到佛神力加持,下至連一個刹那的我和我所的念頭都不會起,哪裏會有煩惱呢?決定會舍離一切煩惱障。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沒有任何貪、嗔、癡的煩惱相。而且花開見佛悟無生,會息滅一切虛妄分別,畢竟舍離一切所知障。以離二障的緣故,成就菩提道。

  所謂“長養無盡福”,就是緣著阿彌陀佛生信心、歡喜心、恭敬心,禮拜佛、供養佛、隨學佛等等,都長養無盡的福德。所以就能圓滿普賢行海,速成菩提之道。

  總結

  總之,以上是成就無量光、無量壽來作爲大悲利他的根本。這個願極大。這不是指法身無量光壽。法身光明本來遍一切處,沒有邊際和局限,因此是無量光。而且法身無始無終,也是無量壽。所以這裏是成就色身的無量光、無量壽,以此作爲大悲利他的根本。

  阿彌陀佛知道要做到普度十方世界的有情,需要好幾個條件。一是要光明遍照十方,才能普遍攝受十方有情;二是要壽命無量,才讓衆生永遠有佛可依;叁是要使名號普聞十方,讓十方諸佛都贊歎自己的名號,這才使得十方世界的衆生都有緣聞到佛的名號,而能受用到十念必生等大願的利益。有了這些條件,就能真正攝受十方有情。

  在這之後,很多願都是圍繞“淨土的建立”而展開。要怎麼樣成就淨土的無量功德莊嚴,使得十方往生的衆生都能得不退轉,怎麼加持往生者成就無量神通、智慧、辯才等…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