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二十)▪P2

  ..续本文上一页般都是这样认为的,真实中一定是以实体的极微(或基本粒子)作为组成宏观物体的元素。具体,由于极微的数量有多少的差别,导致合成的现象有大小的差别。也就是组成元素的极微由于数量不断地增多,导致堆成了一小坨泥巴、一个小土丘、一座高山、一座喜玛拉雅山、一座须弥山等等。所以宏观上物体大小的差别,来自组成元素数量的多少。

  现在又有这样的悖论,如果极微有一定的体积,那么按照极微数量的多少,可以出现宏观物体在体积上的种种大小的差别。但是极微有体积又成了可分,和承许无分相违。如果极微没有体积,也就是体积为零,那么再多的零相加仍然是零,无法成立宏观上物体的体积种种大小的差别。

  第九、质碍上的悖论

  凡是物质都有形体的质碍,朝着它运行就一定会被它挡住。这样的话,就可以从前、后、左、右等不同的方向朝着同一个极微运动而产生撞击,这个极微被撞击到的面应当承许是很多个,而不是一个,不然就成了东方来的撞击等于西方来的撞击。而有很多个被撞击的面又成了可分,与无分相违。由此证明极微不是实法。

  第十、多属性的悖论

  我们发现宏观上在一个物质上有色、声、香、味等各种不同的属性,这表明物质有多种属性。落在微观上,就应当是一个极微上具有多种属性,由于有不同的属性,也就成了可分。

  比如,一个极微的实体上有地水火风的属性,也就是有坚固性、动转性等,这样就成了相违。因为如果这些属性是分开的不同的实法,那就成了地大是一个极微,水大是一个极微,火大是一个极微,极微也就成了多个而不是一个。如果这些属性都不是实法,又怎么能在一个实法上存在呢?因为所谓的一个实法是独一的体性,要么是它,要么不是它。如果虚假的属性是它,那它也成了虚假。如果不是它,又成了它以外的法,与它无关,怎么能叫做是它的属性呢?

  或者一个物体它既有色,又有光、又有震动的声波,这样,光不等于声、声不等于色,也就有多种不同的属性。和上面一样推理,如果一个极微上有多种不同的属性,请问这些属性是实法,还是假立?如果是实法,那有几种属性,就成了几个不同的法,应当不是一个;如果是假立,它们与极微之间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一,极微也成了假立;如果是二,又成了极微之外的法,不能说是极微的属性。

  诸如此类,都证明在这个如梦的世界,实体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只是心变现的假相。

  第十二、光明遍照十方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只要在空旷处稍微看看虚空,就会发现虚空界没有边际,无论从哪个方向伸展出去,都是无边无际。在这样广大无边的虚空中有无量的世界,而世界中安住有无量的有情。法藏菩萨发愿要摄受的是尽虚空界的有情。

  换句话说,法藏菩萨的大愿不是只救一个地球上的众生,不是只救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众生,也不是只救东方、南方等局部地区的众生。而是以无尽的悲愿,要普救全法界的一切众生。

  那么,以什么方便来达到普遍地摄受众生呢?就是发愿成就色身的光明,普照到十方无数佛土,如果这种光明有限量,最低不能照到百千亿那由他佛国,就不取正觉。

  这个愿极其惊人,因为这不是发愿成就法身无量光,而是发愿成就色身无量光。就法身来说,心性寂而常照,称为光明。而心性无量,故光明无量。诸佛都彻证了心性本体,都可以称为无量光。而这里是发愿成就色身的光明无量。这不是为自己争第一,而是要最广大地摄受众生,让十方世界里的任何众生都有机会得佛光摄受,而往生净土,这就是本愿的用意。是为了利益无量,而愿光明无量。

  本愿的成就文讲到诸佛的光明,有的照到几十里、几百里、几千里等,乃至照到一个世界、十个世界、百千万亿个世界等,在量级上有很多差别。汉、吴两译当中说,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是源于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到成佛时自然显现,不必预计安排。阿弥陀佛的光明所照最大,诸佛的光明不能相比。

  补充吴译的经文

  使某作佛时,令我顶中,光明绝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绝胜诸佛。光明焰照,诸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来生我国。

  从这段愿文看到大愿成就的光明有炽盛、遍照和摄受利生三个特点。

  炽盛,指光明要超过日、月的光明百千万亿倍,而且要超胜诸佛。遍照,指光明能照到无数世界,使幽冥之处都特别明朗。摄受、利生是光明的妙德。“见此光明,无不慈心作善”这是加持众生的心,消除垢染、发起善心。“皆令来生我国”,指光明摄取众生,使遇光者都得以往生。

  如《观经》所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所以我们以至诚的心念佛,当下就得到佛光的摄受。虽然肉眼看不到佛光,但佛光确实在加持我们、摄受我们。有信愿的人每天都念阿弥陀佛,都把功德回向往生,就每天都被阿弥陀佛的愿海摄受,临终一定能往生净土!

  第十三、寿命同佛永久愿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这是进一步发愿自己的寿命无量。讲到:我成佛之后安住净土的寿命若有限量,下至不能安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我就不取正觉。

  这是发愿色身住世的寿命无量。就像《法华经》所说:“山海慧如来,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佛发这个愿的悲心就是,如果教主住世的时间很短,教化的事业也就短暂,有很多众生很难遇到佛,或者遇到不久佛就示现涅槃,无法长久依止佛而修成道果。当众生善根还处在薄弱的阶段,就像一个婴儿不能离开母亲,时时需要母亲照顾、抚养,才能长大,脱离母亲就活不了;又像弱鸟开始只能缠在枝头上做小幅度的活动,不能在空中飞翔,不然就会掉下来摔死。同样,菩萨在没有入法位的阶段,必须常常依止佛不离开。这样以佛的护持、保养,就使得他的道力增强,渐渐达到坚固,之后才能独立。以这个缘故,阿弥陀佛发愿色身住世的寿命无有限量。都是愍念众生的缘故。

  如果教主能够长久住世,就可以在未来无数劫里,永远给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作依止处。这个想法是很大的。国中安住的弥陀色身住世无量劫,目的就是要给无量众生作依止。十方世界无论哪个有情想依止阿弥陀佛,就时时有依赖。这样,就能在未来无数劫里普度十方世界的一切有情。

  其次,对每个众生来说,也是永远给他作依处。也就是这个有情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从此就一直在佛身边闻法、修行、成就,不会处在无依无怙、不得佛摄受的状况当中。所以赞叹佛色身寿命无量是利他无上的恩德。就凭这一点,谁不欣求往生极乐世界呢?娑婆世界现在的艰难是处在无佛时期,释迦佛已经灭度,弥勒佛还未下生,处在这样的时代里,众生无依无靠,单凭自己修行来成道特别困难,就像没长大的小孩,要独立生存是很困难的事。

  依《华严经》讲解依止阿弥陀佛的利益

  《华严经》这样讲:“如来世间灯,通达一切法,普生三世福,令众悉清净。”

  阿弥陀佛是通达一切万法的正遍知,是一切世间的大明灯。众生依止阿弥陀佛,能产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无量福德。凡是依止阿弥陀佛的人,见到佛的色身、听到佛的声音、忆念佛愿海、光明、名号等极广大的功德,都会得到大加持,能使他的身心迅速转为清净。

  “如来妙色身,一切所钦叹,亿劫常瞻仰,其心无厌足。若有诸佛子,观佛妙色身,必舍诸有著,回向菩提道。”

  佛的微妙色身具足无量相好,为净土无量圣众所钦仰、所赞叹。即使在一亿个劫里瞻仰佛的色身,也不会感觉疲厌。如果佛子们能瞻仰阿弥陀佛的微妙色身,就一定能舍离对诸有的耽著,使心趣向无上菩提。

  “若得见于佛,除灭一切苦,能入诸如来,大智之境界。”

  只要能面见阿弥陀佛,就能除灭一切从粗到细的苦。粗的苦,是指由烦恼和有漏业所生起的苦,这只要一往生佛国就能彻底止息。而细的迁变的苦,也会在见佛悟无生之后,以远离虚妄分别而消除,所以决定能证入如来大智慧的境界。

  “若得见于佛,舍离一切障;长养无尽福,成就菩提道。”

  如果能见到阿弥陀佛,得到佛神力加持,下至连一个刹那的我和我所的念头都不会起,哪里会有烦恼呢?决定会舍离一切烦恼障。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没有任何贪、嗔、痴的烦恼相。而且花开见佛悟无生,会息灭一切虚妄分别,毕竟舍离一切所知障。以离二障的缘故,成就菩提道。

  所谓“长养无尽福”,就是缘着阿弥陀佛生信心、欢喜心、恭敬心,礼拜佛、供养佛、随学佛等等,都长养无尽的福德。所以就能圆满普贤行海,速成菩提之道。

  总结

  总之,以上是成就无量光、无量寿来作为大悲利他的根本。这个愿极大。这不是指法身无量光寿。法身光明本来遍一切处,没有边际和局限,因此是无量光。而且法身无始无终,也是无量寿。所以这里是成就色身的无量光、无量寿,以此作为大悲利他的根本。

  阿弥陀佛知道要做到普度十方世界的有情,需要好几个条件。一是要光明遍照十方,才能普遍摄受十方有情;二是要寿命无量,才让众生永远有佛可依;三是要使名号普闻十方,让十方诸佛都赞叹自己的名号,这才使得十方世界的众生都有缘闻到佛的名号,而能受用到十念必生等大愿的利益。有了这些条件,就能真正摄受十方有情。

  在这之后,很多愿都是围绕“净土的建立”而展开。要怎么样成就净土的无量功德庄严,使得十方往生的众生都能得不退转,怎么加持往生者成就无量神通、智慧、辩才等…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二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