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功德,怎么圆成普贤行愿等。总之,要体会弥陀愿海的根本大愿在哪里。
以上两大愿就是发誓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弥陀愿海就是以此作为大悲利他的根本。如果这种功德成就了,确实这个大悲就周遍地入在无量时空,而能展开无量无边的摄化众生、往生净土、迅速成佛的事业,这就是弥陀的悲愿。
这里再重复讲一次。要晓得阿弥陀佛的悲愿是要做到普度十方三世的一切众生,使得个个都成佛,所以要以成就无量光寿作为大悲利他的根本。由于成就了无量光,所以遍照十方饶益一切,由于成就了无量寿,所以在无尽的未来永远给众生作依怙,摄持无量众生速成佛道。无量光是指在空间上遍照了十方无数世界,无量寿是指在时间上尽未来无数的大劫给众生作依止。这样横遍竖穷,就是尽无量的时空,作无量利益众生的事业。要这样体会,才知道弥陀愿海的伟大!才知道称为弥陀大愿王的涵义所在。
第十四、声闻广多无量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是这样发极大的悲愿:假使我成佛,我国中的声闻如果能算出他的数量,乃至三大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成了缘觉阿罗汉,这些阿罗汉在百千劫中共同计算极乐世界声闻的数量,假如能算出来,我就不成佛。
本来,声闻行者的种性偏小,要让他发菩提心、趣入无上菩提,有很大难度。而法藏菩萨发的大愿是摄受无量的声闻往生净土,成就菩提。看到这里,会觉得佛的愿力实在不可思议。
如果学四十八愿,能一愿一愿地做思维,就会很清楚弥陀愿海确实是“一乘悲愿”,确实是普度一切众生同成佛道。那么,在一切众生当中,有三类障难现象,所谓的二乘、女人和根缺。或者由于六根不具,学佛存在很大的障碍;或者由于所依的身——女身的过患,带来成佛的障碍;或者以种性偏小,也成为入佛的障碍。法藏菩萨要实现普度众生成佛的大愿,特别怜愍有障难的众生,发愿以无上的力量来消除他们的障难,让一切众生都能迅速成佛。这一愿说的是普度声闻成佛。后面还有两愿,是发愿使女人转女成男、往生成佛,以及让菩萨一切生中远离根缺的障碍。
有人提问:无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或龙树菩萨的论,都在说极乐世界的声闻众无量无边,好像以声闻众多为奇特,这是什么原因?
《往生论注》里说,好比鸩鸟飞到水里,以它的毒力使鱼蚌都死去,而犀牛触到水时,能使已死的鱼蚌都复活。意思是说,本来偏于小乘的人很难发起菩提心,但以佛力加被能使声闻发起菩提心。这是佛力极其不可思议之处。净土法门全体是一大不可思议,就因为阿弥陀佛有不可思议的利他能力。这种能力到底如何奇妙,完全超出了思量分别的范畴,只有佛才能究竟了知。
有人说:《往生论》中讲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而这里却说净土有无数声闻众,两者不矛盾吗?
回答:这里说的声闻不是真实的声闻。《往生论注》上讲,这就好比佛到了天上,跟天帝谈话的时候,叫他“憍尸迦”,其实这是他前世做人时的名字。但到了这一世还称他“憍尸迦”,就是用他前世的名字来称呼他。同样,有一类前世偏重于修学小乘法的行者,被弥陀愿海摄受而往生到了净土,还以他前世的名字称呼为声闻,但不是声闻种性。而且,阿弥陀佛度众生都是观机施教,对前世串习小乘法很多的人,首先给他传四谛等法,让他先断烦恼障,但这不是只停在小乘的地位。比如《观经》讲中品上生时,对于小乘根性回向往生的这一类凡夫,在他临命终时,佛给他讲苦、空、无常、无我等等,而他往生之后,当莲花开时,听到众多的音声赞叹四谛,当时就得阿罗汉果。由于这是首先断烦恼,也就称为声闻。
其次参照宋译的经文,里面非常明显地讲到:“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方面从断烦恼的程度说他“住于声闻、缘觉之位”。另一方面,这些圣众既然能去百千俱胝那由他的佛刹里作无量的佛事,那就不是阿罗汉的行为,而是大菩萨的行为。因为,声闻人不闻他方佛名,也不能普作上供下化的佛事。
这样就知道,只是从前世偏重于修学小乘法而称为声闻,或者以往生后先说四谛法而断烦恼障,称为声闻、缘觉。但是按发心和行为来看,既然能去无数世界遍作佛事,那就是菩萨的行为。
总之,这是在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之后,又发愿眷属无量。那么西方净土的声闻众有多少呢?就是无数个缘觉阿罗汉在百千劫里计算也算不完,何况菩萨众呢!就像《阿弥陀经》所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是无量无边的清净海会,其中像弥勒菩萨那样的一生补处菩萨都多得不可计数,只能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这样大的数量来说。
总之,从“声闻无量”这一愿,要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悲心是要把一切种类的有情都摄持到极乐世界,而这个国土是纯一大乘善根界,共同趣向无上菩提。佛的净土是纯一大乘善根界,这是眷属海会极其圆满的功德。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二十)》全文阅读结束。